在云南红河两岸烟云苍茫的群山之中,曾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彝族土司政权——纳楼茶甸。
自唐而起,兴盛于明清,直至建国后才彻底消亡,是我国西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三大彝族土司政权之一。
段思平和慕容龙城谁厉害(段思平和段誉的关系)
纳楼茶甸最早出现于南诏国(唐朝)相关的史料中,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部落,南诏灭亡后才崭露头角。
据说,段思平为了躲避追杀,曾逃到今建水一带住过七八年,其间结交了纳楼茶甸部落的首领。
后来,段思平正是在纳楼茶甸等三十七部蛮的支持下,才打败了大义宁国的皇帝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
自此,纳楼茶甸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部落,一举成为大理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明末清初,纳楼茶甸终于迎来了鼎盛时期,横跨红河两岸,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是其他土司望尘莫及的。
当时常用“三江八里又三猛”来描述纳楼土司地域的广大,三江指的是元江、李先江和藤条江。
八里涵盖了红河两岸的大片土地,三猛则包括今绿春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北部一带。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越南之后,又强行将当时的中缅界碑北移了三十多公里,强占了纳兰三猛中的大块地域。
当时的纳楼土司自然是奋起反抗,可惜当时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最终这些地域还是被割让了出去。
但之后,心有不忿的纳楼土司仍照旧行使管辖权,收纳钱粮,也因此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边界纠纷。
1940年,改土归流结束,31个大小土司被先后废除,但土司的权力和影响仍然存在,红河一带仍被普氏家族掌控。
甚至在1945年,掌权者普增辉又趁着日本投降之机,调集200多名兵丁,欲收回被清政府划给越南的领地。
与100多名法军遭遇后引发了一场激战,双方互有伤亡,经过国民党解释约束,纠纷才逐步平息。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全境解放,纳楼土司七百多年的统治彩走向了尽头,仅留下一座饱经风霜的纳楼司署......
纳楼司署位于红河州建水县的一个彝族寨子——回新村,是曾经纳楼土司的办公场所,也叫土司衙门。
回新村四周由厚厚的土墙围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开一个寨门,纳楼司署坐北朝南,位于村子的最高点。
其建筑规模较大,布局统一、严谨,集官署、住宅为一体,既有彝族“土掌房”的建筑特点,又融入了汉族建筑的风格特征。
1996年,纳楼司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同类古迹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之一。
大门坊式,三楹,檐角飞翘,大门上悬挂有“纳楼司署”匾额,门前有长10余米,高6米的大照壁。
四周有砖、土混砌的护墙两道,内有演兵场,四角各有石砌的二层三层碉堡,气象森严。
走进大门,正厅为公署大堂,是土司办理辖区事务、审理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后院楼房为住宅。
岁月在纳楼司署身上留下了属于他的痕迹,尖而长的檐角却始终直指蔚蓝的天空,一如曾经纳楼茶甸的气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