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燕京”,在古代虽是苦寒之地,但自从明代朱棣在此建都后,这里就成了颇有韵味的历史名城;说北京“有韵味”,可谓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暂且不说京戏和豆汁,甚至还有“公主坟”这样的地名。
“公主坟”虽是地名,指的却是古墓,北京可不止这一处;老北京盛德门外,还有一个“索家坟”的地界,1962年果然发现了古墓,可惜已被土夫子光顾,气的考古专家朝墓室墙上狠劲拍了一把。
土夫子(土夫子的意思是什么)
这一拍不要紧,竟然拍出了价值“超10亿”的藏宝暗格,后经研究,墓主人竟然是“康熙的小姨子”。
老北京德胜门外“小西天”一带,也就是如今西直门桥往北,通往学院路的大道上,这一区域都叫“索家坟”;不用多想,这是“索”家祖坟,这个姓太特殊了,怎么看也不像汉人,古代谁的名字里有“索”字呢?
这就好猜了,清初重臣“索额图”算得上代表人物,“索家坟”指的就是他家的家族墓。
纠正一下,“索”可不是索额图的姓,只是老百姓叫顺嘴了而已,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姓赫舍里氏,清开国功臣索尼的第二子,世袭的一等公。
如此位高权重的人物,自然成了民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索家坟”也有不少传说;比如索家坟里有一座“姑娘坟”,老北京人说是“索家”的一位没出阁的小姐。
“大户人家”就够有故事了,再加上“未出阁的姑娘”,各种花边传说更多了;但故事终究是故事,真要问“这位姑娘姓字名谁”,真就没人说得清楚。
196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扩建,施工中真就挖出了数座古墓,随后考古队进驻,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古发掘;大抵来讲,这次考古共发现了5座古墓,尤以1号墓最为豪华。
“1号墓”大致呈正方形,墓顶是三层的券拱,连墓室内的青砖都是统一规格烧制的,如此讲究,墓主人的身份肯定不简单。
随着发掘深入,考古队在甬道发现了一尊汉白玉的石碑,上有篆书“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圹志铭”几个大字。
有了墓志铭,墓主人的身份就好确定了,“黑舍利氏”就是“赫舍里氏”,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女性。
颇为奇怪的是,考古人员进入墓室后,竟然没有发现棺椁,整个墓室空荡荡的,中央仅有一个长宽都是44厘米,高45厘米的盒子,里面是墓主人的骨灰。
清军入关前,满人流行火葬,出现骨灰盒还能理解,但“空荡荡”的墓室就不简单了,这说明古墓早被人光顾过了,而且拿走了墓室内“所有”的陪葬品。
这下把考古人员气坏了,其中一人愤恨地在墓室墙壁上拍了一巴掌,就听“咚”的一声,奇迹出现了。
按理说,墓室四周都是实心的,拍一巴掌应该发出“啪”的清脆声,如今却是“咚”的一声,说明墓墙是空心的,里面难道有什么玄机?
考古专家由怒转喜,连忙组织人打开墓壁,果然有一处“暗格”,里面堆满了宝贝;经清理,“暗格”内的东西件件是珍宝,其中玉器30件、金银器8件、瓷器15件,以及各种铜、锡器,其中尤以玉器和瓷器最为华美,等级不逊于皇亲贵族。
暂且不说其他的,仅一对“明成化斗彩葡萄杯”的瓷器,就称得上“价值连城”;“明斗彩”本就稀少,成化年间的更是“宝中之宝”。
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当时拍出了2.8亿的天价;索家坟出土的可是“两只一对”,而且品相更好,其价值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暗格”内的宝物,价值远超10亿,但专家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反而对墓主人更加好奇;拥有这么多,如此华美的陪葬品,这位“黑舍利氏”究竟是什么人?
答案还得从墓志铭中寻找,原来这位女性的身份如此尊贵“皇清光禄大夫辅政大臣一等公文忠索公、一品夫人佟佳氏孙女,也是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愚庵索公、一品夫人佟氏长女也”。
这段话不难理解,翻译成白话:“墓主人”是清初重臣索尼的孙女、康熙的辅政重臣索额图的女儿;康熙的皇后就出自“赫舍里”家族,说穿了,墓主人还是康熙的“小姨子”。
墓志铭记载,这位“赫舍里氏”生于康熙戊申年七月十三日,卒于甲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说,这位正黄旗的贵族小姐,年仅7岁就夭折了。
这座古墓,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那位“索家未出阁的姑娘”,即“姑娘坟”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