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新宇
屈原橘颂(屈原橘颂原文翻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过失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一一屈原《桔颂》
一、历代楚辞专家明确认定《桔颂》是在溆浦所写
在历代的楚辞专门家里,明代的黄文焕可谓慧眼独具,他是第一个明确认定《桔颂》是在溆浦所写。
黄文焕,字维章,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进士。祟祯中由山阳知县擢翰林院编修,与敢于上书指斥奸党的黄道周同下诏狱。获释后,曾寓居淮上,一度归闽,晚年流寓白下(今南京附近),卒年不详,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尚在世,不过己“抱疴濒危”,奄奄一息了(《楚辞合论》自序)。
黄文焕著有《诗经考》、《陶诗析义》、《赫留集》等。《楚辞听直》是他的楚辞学专著。
黄文焕在《楚辞听直》一书中写道:“‘入溆浦而儃徊’,泝者复暂止矣。《桔颂》则其冬候儃徊之所见,即物生感者。其曰‘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固是岁于此终矣。”
说得多好!黄文焕似乎看到,那个云雨霏霏的冬日,屈原进入溆浦,正在儃徊之时,溆江两岸明艳朱黄的桔子顿使他感慨万千,触景生情。但屈原在未安顿下来之前,尚未想到要将这种感受写成诗篇。
第二个认定《桔颂》写于溆浦的是清代的林云铭和屈复。
林云铭,字道昭,号西仲。候官(今福建福州市)人卒葬杭州。据易重廉先生考证,林云铭生年当为明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他在《楚辞灯》书中,也是按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定《九章》目次的,《桔颂》紧排在《涉江》的后面,这就无疑告诉了人们,《桔颂》是屈原到了溆浦之后才创作的,而不是屈原年轻时的作品。
清人屈复在其《楚辞新注》一书中,也赞同林云铭的观点,并且更写明《桔颂》是在溆浦所作,他说:
初放时,道途经历,作《涉江》。既至后,睹物兴怀,作《桔颂》。
二、屈原忠贞不二写《桔颂》
在屈原流放溆浦期间,一个秋末冬初时节,齐国的使者潜来溆浦与屈原见面,他原本以为是商谈联齐抗秦,当得知是齐国想重用他,屈原当即严辞拒绝。
《离骚》中,屈原先后请灵氛和巫咸二位巫师为自已的前途和命运占卜,结果都是好卦,都劝他不要犹豫,赶快离开楚国,远走他乡,另谋高就。
这么多的忠臣贤相,当初默默无闻时,都是因为遇到贤明的君王而被重用,巫咸极力劝说屈原趁现在年富力强,赶快去别的地方寻找机会吧,遇到一个贤明的君王,重新施展自已的才华。
走还是不走?出现极度的内心痛苦与挣扎,经过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屈原想到楚国民众正在遭受深重的苦难,最终还是走了,只是他没有走向他国,而是走向了雪峰深山中的溆浦,一边隐遁,一边等候楚王悔悟之后的重新召唤。
屈原在溆浦,看到溆江沿河两岸成片的桔林,经霜的红桔,灿如火红的云霞,顿使屈原触景生情。溆浦的红桔,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鲜红光亮,味道香甜,外表静美,内心洁净,恰似道德高尚的君子。更使屈原敬佩的,是桔树深固难徒、独立不迁的品格,生在淮南则为桔,生在淮北则为枳。于是一口气写出了唯一的咏物诗《桔颂》,表达了自己不事二国、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是他人格的生动写照。“深固难徒”的坚定,“绿叶素荣”的高洁,“曾枝剡棘”的庄严,“青黄杂糅”的绚丽,这便是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终身不出仕于他国。屈原之所以不离开楚国,并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他本是亲齐的合纵派的中坚,又是出使过齐国的人,假如肯到齐国,齐国肯定会重用他。而且凭着他的才能,屈原无论去哪个国家,谋个卿相之职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无非是希望自已的理想政治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就是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来统一天下。也正因为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招致了权贵集团的一帮奸佞的强烈反对而被驱逐京城、流放江南。
屈原在《桔颂》里说:“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要像伯夷那样,宁肯饿死,也不改变自已的主张。伯夷因反对武王灭殷,坚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与《涉江》里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也是非常契合的。
近代,有人认为《桔颂》是屈原年轻时在家乡所写,这是把《桔颂》当作一首普通的歌颂桔子的咏物诗,无疑是对屈原“诗言志”创作的忽视和不解。殊不知屈原只是借桔子表达自已不肯出走他国谋求高官厚禄的忠君爱国的政治理念和坚定决心,而屈原年轻在家时压根就没有这场联齐抗秦的政治迫害。
《桔颂》一一就是屈原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操的集中体现。
《桔颂》是屈原对溆浦红桔的最高礼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