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难积累;不写,难深入。
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呆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读书会让人变得优雅,会增加心灵的厚度。那么,在如今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会帮助学生们更理性地成长。
陶侃惜谷(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
我们也要考试,中考和高考是学生家长们的命根子。有了对文字的敏感和体味,技巧和方法反倒是末节。我外出听课,有时也听高中的课,虽然我是初中老师。我很想知道高中在教什么,他们需要我们做哪些工作。除了中考卷,我经常看高考卷,分析中高考不同文体的题型,研究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和解答方式,这样更有助于我现在的教学。不管怎么说,学生考不到分数,算是我们无能,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吧。
如何才能做到修养、考试并行不悖?
我尝试着使用三本教材。
语文课本,周一到周四上;
余映潮的《新阅读》,每周五上两节,四篇文章;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每周两个早读上两课。
另外一到两节作文课。
从七年级刚开学至今,除了学校的特殊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我们一直坚持着。有时候学生会问:“老师,下周考试,这周还上《新阅读》么?”“当然上!只要天塌不下来,别的事影响不了我们。”
一学期结束了,《新阅读》两本快上完了,学生对其中的佳作如数家珍:《有一些错,不必纠正》《阳光的味道》《唐诗里的中国》《清华,请听我说》《热心的海葵》《让有些话穿耳而过》《中国公学18级毕业赠言》,有时还推荐给家长读,共同欣赏。
古文也学了四十多篇,从一开始读不成句,到现在琅琅上口,重点字词句也都能落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教他们把每一位古人当成朋友,这样,每当我们新学一篇文章,就像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习《陆元方卖宅》,我们欣赏他的诚信;学习《陶侃惜谷》,我们看到这个东晋最有实力的人物勤俭节约、爱惜农桑的品质;学习《晏子使楚》,这个矮个子巨人,既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又表现出应付自如,处变不惊的外交家风度,我们怎能不击节称赏?对于这些古代的朋友,他们的学识人品、文才武略,如果你仰慕,可以学习;如果你觉得不足,要理性地看待。等我们学习朱熹、欧阳修、董遇读书的文章,大家一起总结出名人好学的“三”字真言:朱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欧阳修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董遇读书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大家可能会奇怪,中考又不考课外文言文,这么费劲干嘛?备课又那么麻烦,要查阅很多资料。我读书驳杂,往往正史传略、奇闻逸事、诗文典故,甚至武侠小说都说上一段,他们有兴趣,学得也认真。中考是不考,高考可都是课外的!再说,这也给他们增添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坚持有多么重要,做事不能三分钟热度。
我和大家一样会认真对待语文课本里的每一课。得要想法子让他们一提起语文就兴趣盎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课文学完,会有许多相关的文章要读,哪怕每本书只读一部分,三年的积累也是不容小觑的。当然,也有任务,双休日有两项固定的作业:摘录和读书笔记。这就逼着他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思考,哪怕你只读一两篇。
下面是我们七年级的读书清单,可窥一斑。
(一)《繁星·春水》(冰心)、《冰心散文》、《新月集》、《园丁集》(泰戈尔)、《席慕蓉散文》、《浮生六记》、《张晓风散文》、《周国平散文》、《居里夫人传》、《于丹〈论语〉心得》、《朱自清散文》、《老舍散文》、《昆虫记》、《聊斋志异》、《朝花夕拾》、《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
寒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西游记》、《城南旧事》(林海音)、《草房子》(曹文轩)。
(二)《普希金作品选》、《杨振宁传》、《呐喊》、《毕淑敏散文》、《刘墉散文》、《丰子恺散文》、《子恺漫画》、《护生画集》、《格林童话》、《呼兰河传》(萧红)、《童年》、《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人类的大地》、《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
暑假:《水浒传》、《文化苦旅》(余秋雨)、《林清玄散文》。
我们基本上是学什么,读什么。时间多,爱读,就多读几篇;没时间,不喜欢,少读几篇也没事。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自然见多识广,融会贯通,考起试来,阅读也不怕了,作文也不怕了。
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把“读好书,好读书”当成人生升华的阶梯,我的学生们正在实践着这一切。看看他们的读书笔记:《“泥人”教育》、《悲哀的力量》、《不能摒弃自己的根本》、《昆虫数学家》、《生命并不卑微》、《举灯的小虫》、《最好的老师》、《偶像也是一种武断》、《仰望心灵最深处》、《总有一些人事让你心生敬意》、《美丽的孤独》等,我选了一些写得不错的,让他们打印装订成册,自己设计封面,给文集命名为《书有高视界》、《踏上书籍的阶梯》等,在同学和家长手中传阅。
很多家长写了阅读体会。一是震惊,一是感动。震惊是源于似乎突然之间发现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天天在眼中看到的那个有点贪玩、不太懂事的玩童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敏锐的触觉、有纯朴的感受、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他们稚嫩的笔下,孩子们美丽的心灵跃然纸上,那么纯净,一尘不染,甚至让我们这些整日忙于生计的成年人都有些自惭形秽。曾几何时,我们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也是热爱读书,为书中的人与事而感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繁忙,渐渐离书本越来越远了,心灵也越发浮躁起来。这一篇篇读书笔记如同一股股清泉,沁人心脾,洗涤灵魂。
更多的是感动。平时对孩子,更多的是关心他的学习、考试成绩、班级名次、饮食衣着等等。总是居高临下地告诉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似乎没有认真地俯下身来,同孩子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看了孩子的作品,才发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竟然也有那么多细腻的感受。他们懂得感恩;懂得欣赏人性中的真、善、美;懂得热爱自然;懂得珍惜生命;甚至懂得享受孤独……真的很让人感动。在他们的笔下,席慕蓉的唯美质朴、周国平的洒脱与哲理、张晓风的清新自然,都能被孩子们准确地捕捉,这是何等的睿智与聪慧啊!
我想,正是读书提升了孩子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