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拟议经即位皇帝认可;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昭、穆等,如汉文帝;属于贬义的有厉、灵、幽、炀等,一般是未坐稳皇位被追杀或亡国的帝王,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追杀至骊山而亡,杨广原谥号“隋明帝”被李渊改为“隋炀帝”;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汉武帝--谥号
谥号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一般为一两个字。如诸葛亮谥“忠武”,萧统谥“昭明”,欧阳修谥“文忠”,岳飞谥“武穆”。官谥中也有恶谥和改谥的,如秦桧先谥“忠献”、后改“谬丑”。
隋明帝(隋明帝是谁定的谥号)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一般是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等。
唐太宗--庙号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乾隆皇帝--年号
这里举例说明:汉武帝刘彻,庙号是世宗,年号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谥号是孝武皇帝(孝字为汉朝皇帝通用);唐太宗李世民,庙号是太宗,年号是贞观,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是高宗,年号是乾隆,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因此在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因为此间的谥号大都为一个字,最多两个字,使用方便。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由于此间谥号较长,年号较乱,而用庙号最便利。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雍正皇帝”。
总结:关于帝王的称呼,隋之前是谥号、唐宋元是庙号、明到清是年号,是后人为了称呼的简单便利而做的选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