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场,位于长寿区西北部,距离长寿城区28公里,是长寿区海拔最高的一个小场镇。三合场于1941年设置三合乡,1983年改置芦池乡,2003年撤乡并镇后并入洪湖镇。早之前就听说过芦池乡这个地方,场镇驻地在三合村,而今能够想起芦池乡的也就只有公路边的芦池村了。很喜欢乡村游,特别是远离城区海拔比较高的乡村,地图上看到三合场后就来走走看。
芦池村,跟渝北区菊花坝村相邻,当天也是从渝北区大盛镇的菊花坝村去的三合场。到芦池村后以为这里就是原芦池乡的场镇驻地,没想到到了芦池村还要走4公里。此时又是夏天,但这里海拔相对较高,并没有感觉到有多炎热,虽然不能说是避暑胜地,但是比起山下确实凉快不少。
三合场离长寿城区不超过30公里,要是直线距离的话也就7公里,但是这里地处于山区,人口基数少,场镇上的街道显得格外的冷清,外加上夏日延绵,街上的行人更是少得可怜。30公里的距离或许在主城区都可以开通公交车,但是在三合场想要乘坐客运车要步行到4公里开外的路边,公共交通出行确实挺麻烦的,也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客运车直通长寿区的。
洪湖乡(洪湖乡镇)
长寿区盛名的芦池优质大米产自于芦池村到五龙村一带,这一带是高山间的一个槽沟,长度超过十公里,而这条槽沟就是当年芦池乡村民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当年的芦池乡11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这条槽沟上,这条槽沟可以说是养育了整个芦池乡的村民。
看到村民们打谷子,谷梗散发出来的清香味感到那么的熟悉,那可是小时候经常闻到的。收割谷子正值酷暑天,不巧的是正值暑假,割谷子要背都给炽热的太阳给烧辣,喝了一整天的水不用排水,体内的水分都给酷热的太阳蒸发完。也许是生不逢时呀,当年人工收割谷子,现在却是机械化了,现代化就是这么的戏弄人,机械设备要是早出现几年,老子当年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夏天又是雨季盛行,如果连续一个礼拜不下雨,谷子就可以晒干储存,要是一连下雨几天谷子有可能就会发霉。要是连续下雨还有个心理准备,就怕来一阵暴雨望着一地的谷子发愁。最可气的是晒谷子的时候明明可以睡个懒觉,一阵下雨都能让你手忙脚乱,阵雨来得太突然准备放仓储存的谷子被雨淋,显得那么的无奈,不当过农民还真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外面的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这里处处都有上世纪6、70年代的影子。供销社、信用社这些老建筑依旧存在,尽管旁边有很多的村民修建起新房子,但是这几栋老房子的存在,仿佛带着人们回到几十年前的怀旧岁月。而这几栋老房子,几乎就是整个芦池乡的全部了。
三合场上唯一的一个猪肉摊,可能是到点乏困,猪肉佬都打盹睡觉了,或许这就是这位猪肉佬的午睡。猪肉去年的价格真让人望尘莫及,没想到才过去半年回落到十元时代了。说来也很够奇怪的,猪肉贵的时候总说价格回落了就大口大口地吃,可是现在猪肉价格便宜了却吃不动,最后还是觉得鸡鸭鱼好吃。这可能是猪肉便宜后有点泛滥了,喜欢吃稀有肉类了。
洪湖是258赶场,秤砣是369赶场,如果三合场这里还有赶场的话应该是147赶场了。三合场只是一个山区里的小场镇,想必赶场也不会太热闹,当然自己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总想着有机会来这里赶一回场,希望下次来的时候遇上赶场天。
没有工业支撑的乡镇和农村,唯有农业相对较好,特别是三合场这样的地方,也只有农业来支撑这里的农民生存下去。芦池乡农业科技站,为当地的农业提供现代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的合理化和高产能。随着芦池乡的撤销,芦池乡的农技站也跟着搬离,唯有挂在大门处的牌牌看起来比较耀眼了。
很高兴能够来到三合场一小游,虽然这里没有惊艳的景色,也没有太多的名胜古迹,但是这里的淳朴和原生态很让人留恋。车来车往,人群拥挤与这里毫无关系,有的只是安静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宁静,或许这就是当前落后地方的正常现象吧。地图上芦池村附近标有山关寨,喜欢爬山寨的我感到很兴奋,无奈寻找大半天竟然找不到感到很遗憾,下次有机会来希望能够去走一走山关寨。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