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惠子,原名惠施,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并不能说不同的思想就没办法进行交流了。
有那么一天,庄子和惠子两人就相约一起去散步,当两人走到一处桥梁上的时候,庄子看到了水里的鱼,便说:
鱼在水里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当真是快乐啊!
惠子一听倒是不乐意了,他便反驳庄子:
你又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这话很显然并没有毛病,毕竟喜怒哀乐是人类的情感,一个只能在水中的鱼儿自然是不具备这种情感的,庄子以为鱼很快乐,只是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强行加在了鱼的身上罢了。
但是作为玄妙的道家代表,庄子自然不能就此认输,于是他继续说道:
你又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话完全将皮球给踢了回去,惠子想了想,便回答说: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
庄子想了想,觉得在鱼身上扯不出个所以然,便直接将话题转到了惠子身上,说:
当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其实你就已经认为我知道了鱼的快乐,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回答你,我是在河边上就知道了鱼的快乐。
这下惠子再也找不到任何反驳的话了,因为他再反驳下去,将会出现自己反驳自己的局面,自然多说无疑。
这段故事便是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出自《庄子·秋水》,除了这个故事外,庄子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还有很多蕴含哲理的名言,其中就有一则很是霸气,仅仅8个字,但几乎没人知道出自庄子。
庄子出生于宋国,即现在的河南商丘,在史书中对他的生平介绍并不多,甚至他的“字子休”都是一位唐朝人提出来的。
至于说庄子的身世背景更是极为模糊,料想在那个讲究血统门第的时候,庄子的背景应该并不太高贵,不然在史书中应该能找寻出一些蛛丝马迹。
庄子是个非常特别的人,当时的读书人都在追求入仕的时候,庄子对此却不屑一顾,而对那些世俗上的条条框框更是觉得如同枷锁一般。
后来他的老乡惠子去了魏国,并且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摇身一变成为了魏国的国相,庄子听闻之后,便去魏国拜访,惠子觉得庄子是想着靠自己拉一把,便对他的到来很恐惧。
结果被庄子给冷嘲热讽了一番,而对于惠子当官后的排场,庄子也是很鄙视,只是人与人不同,追求自然也不同,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庄子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境界?
可是人在社会上不仅要求追求,更要能够生存,或许正是为了生存,庄子在宋国当了一个小吏,后来楚威王听说了庄子是个大能之人,便派人去请庄子,并许诺将封庄子为相,可是庄子想也没想,便拒绝了。
后来庄子又辞去了宋国的小吏,开始巡游诸国,在那个大争的年代,庄子一直在追求特立独行,他不愿意被世俗所牵绊,亦不愿意成为他最看不上的俗人。
在游历途中,庄子见了太多的是是非非,而他的思想也愈发走向成熟,接近他所追求的“道”。
庄子在后世的哲学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将道家发展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派,但是庄子和老子的道又有本质的区别。
老子的“道”注重客观存在的意义,而庄子的“道”则从个人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将“道”和“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让“道”成为了人生中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总得来说,庄子将“贵生”“为我”引向到了“达生”“忘我”,进而将自己心中的“道”,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的真正大道。
哲学是很深奥的,庄子为了让哲学问题简单化,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而为了说明“道”“我”合一,庄子便引出了蝴蝶。
有那么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个蝴蝶,飞来飞去,十分惬意,他太享受这种感觉了,便觉得自己就是这只蝴蝶,根本不是庄周。
等到庄子醒来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是庄周的事实,为此他便苦思冥想了一会,结果还是想不通,他不知道究竟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
最后庄子得出了结论:
意思是说,庄周和蝴蝶必然是有区别的,这也能称得上是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这便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虽然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可笑,但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可不是一般人能消遣的。
庄子巡游很多诸侯国之后,便潜心著书,一生著书十余万言,被他的地址汇集成了《庄子》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其中不仅有子非鱼和庄周梦蝶的小故事,更有很多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至理名言。
我们罗列几条: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很显然,这些名言都是偏向于哲学的,但庄子也有一则很霸气的名言,仅仅只有八个字,即: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八个字几乎人尽皆知,但是几乎没人知道它是出自《庄子》,在《庄子·盗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这故事说的是孔子求见盗跖,盗跖对孔子的花言巧语很是看不上眼,觉得他是那种搬弄是非、迷惑君主、罪大恶极的虚伪之人。
但是孔子一心想要感化盗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他,盗跖很是心烦,便对孔子说,你说的话如果顺耳,我就让你活着走出去,如果忤逆了我的心意,那么我就让你死在脚下。
而这个故事中盗跖所说的“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也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出处了。
庄子说这个故事,并不是在批判盗跖,反而认为人应该就像盗跖一样,要保持本真和自由愉悦的精神,不要顾忌世俗的眼光,要活得真正快乐!
那么,现在的您,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吗?
参考文献:《庄子》等。
(图网,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