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马桶
我对长沙人从来不吝赞美之词,从不同的角度夸过好多次,各种彩虹屁,美不胜收。本公众号发过的唯一一篇批评文章《丑陋的长沙人》,作者也不是我,您要有意见,找他去。
宝南街(宝南街社区电话)
对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气,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更何况它还是我的家乡),而且从整体上来看,长沙还蛮包容和开放,越来越多外地朋友在此安居乐业,并迅速爱上了这种热烈奔放的城市氛围,这使得我的酒肉朋友数量连同我的腰围一起,逐年递增。
然而一切真的如表面上这般和谐吗?其实并不,今天我就来麻起胆子揭一揭长沙人的老底——我认为,长沙人在热情好客的另一面,也有着特别顽固的傲慢与偏见。
首先,体现在口音上。以前只有电视看的年代,街头巷尾都喜欢讨论,哪个主持人谁谁谁不是长沙人,讲的一口长沙话不正宗有乡里口音云云;现在都看抖音短视频了,凡是讲长沙话的博主,基本都会遇到被人留言讲长沙话不标准的情况,或多或少而已。
其实不说别人,早年的我,也是一样的——遇到一个美女,若是她一开口,讲话有周边农村口音,她在我心中的的形象就会马上崩塌,顿时只想说,姑娘对不起我进错包厢了。
还好我不懂事的日子不算长,只有三十几年。北漂归来后,虽然我仍然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但总算对“文化”有了些概念,人也变得包容和谦卑了许多。
当然,主要是因为,自己大龄未婚,少金不帅,也没什么资格去嫌弃别个妹子的口音了,你说是吧。
漂了十多年回来,发现长沙变化很快,很多在我记忆中原是菜地和农田的地方,如今都车水马龙了起来;以前朋友喊吃饭,市内随便哪里,一个的士十来分钟就到了,如今,一到饭点到处堵车不说,还远得要死。
而长沙话变化同样很快,我记得“然后”一直都是读“yuan2后”的,怎么突然身边同龄人都变成读“ran2后”了;更悲哀的是,走在街上,饭馆里,商场里,居然很难听到长沙话,都是普通话,以至于老是让我一阵恍惚——我这是在长沙么?
是的,什么都在变,唯独不变的,是长沙人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有一句讲一句,长沙话都成这个鬼样子了,他们还在嫌弃别个的口音,还记得那个短视频吗,两个长沙人在群里吵架,河东的还在嫌弃河西的是“乡里别”,虽然没任何证据,河东的就硬是觉得河西的长沙话不正宗。
但他们并没察觉到,自己的长沙话也早已被普通话同化,很多读音都变了,譬如“义”“艺”,老长沙话都是读ni4,“液”应读yi6,“乙”反而要读ye6,等等等等。
今年五月起,我这个方言词汇的业余爱好者开始做短视频,慢慢开始普及一些快消失或已消失的老长沙话读音,下面有很多本地人留言,说你这个不对,你讲的是周边乡里话,长沙城里绝对不是这样读的。
当我苦口婆心地解释说,长沙市里面的话受普通话影响太大,变化太快,所以一些老读音只有周边地区有留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一部分人就觉得接受不了,作为省城人的骄傲,让他决不能接受周边乡里话反而更正宗的事实。
又不愿意学习,又喜欢现里手、撑板鸭,这就是一部分(应该是一小部分吧我想)长沙人最讨嫌的样子。
所以,有时候我想,不是都讲长沙话快消亡了吗,现在的小孩子都不会说了,那么这种已经被普化得很厉害的长沙方言,消亡就消亡吧,过一两代人以后,文化部门或学术机构去长沙县某些特定村镇采集一套语音系统回来,宣布这就是新湘语的代表正宗长沙话,大家从小开始学吧——那会很有趣,长沙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凤凰涅槃啦!
长沙人的傲慢与偏见,还体现在口味上。
十几年前,我供职于《晨报周刊》的时候,发过一篇头条文章,题为《湘菜围城》。彼时,长沙的外省人还不太多,长沙人在口味上又极其顽固,这导致不少在全国其他城市风起云涌的外地菜品牌一到长沙,就玩不转了,譬如谭鱼头、巴蜀布衣、小肥羊、全聚德等等。
豆瓣上曾经有个帖子,叫《有淮扬菜馆这种东西的么?》是一个身在长沙的浙江女孩发的:
“昨天晚上觉得心里堵想吃新鲜清淡点的,愣是没想出什么地方去。”
跟帖很多,有位叫稻草人的网友说道“现在感觉长沙所有的饭店,不论什么店名,统统一个口味:湘菜。湘菜太强大了。长沙人太强大了。”
贴主自己也回贴补充道:“咖啡馆和西餐厅统统煲仔饭,嗯。”
稻草人继续回复:“只有湘菜的长沙,郁闷死人的长沙。”
但并不是所有外地菜系在长沙都不行,起码粤菜生意就一直还可以,不管是各大酒店,还是类似于羊城餐馆这样的老牌粤菜酒楼。照理说,长沙家常菜口味跟粤菜实在差得有点远,又清淡,很多菜还偏甜口,但长沙人偏偏不排斥。
估计是因为长沙人对粤语文化的崇拜心理吧,人家经济和文化那么发达,美食方面自是比我们要“高档”一些。而且又离湖南不远,1980年代长沙混社会的都喜欢往那边跑,或是走私做点生意,或是开开眼界,带回不少时髦的新鲜玩意。
除了粤菜之外,其他外地菜系那都是渣渣,长沙人骄傲地认为,外地人都不懂美食,不信来长沙看看,随便到宝南街炒份盒饭都会让他们感动到流眼泪!
比如本地某著名电视人就说,他认为之所以长沙人不太接受外来的菜系,根本原因就在于湘菜的的确确是太好吃了,“你想想,跟林青霞上过床的人还能接受沈殿霞吗?跟汪涵谈过爱的还能接受你马桶别吗?”
十几年过去,长沙城像吹气球一样,长大了好几圈,外省人多了,导致外地菜系在长沙更容易生存和发展,长沙的餐饮品类和口味逐渐多样化,不再是“湘菜围城”。
然而,长沙本地人在口味上的傲慢与偏见,可能根本就没改变。就说说本土品牌吧,凡是外地游客喜欢去的店子,本地人就充满蔑视,“那有么子好吃的啰,硕得死,专门啜外地别的!”
不知道他们是真的觉得外地人都不懂吃,还是以此来让自己显得有品位、懂行。
被黑得最惨的有两个品牌,一是火宫殿,说心里话,要吃传统湘菜,火宫殿的湘菜首府是真的不错,人家的传承和沉淀摆在那里了;小吃那边,每天早上二楼喝早茶的气氛是真的好,臭干子也算是龙头老大——长沙唯一一坛百年卤水就在火宫殿,某娭毑的卤水据说就是从这里搞出去的。
当然,小吃的品控方面有时候肯定是有问题,我也踩到过雷,但也不至于一提到火宫殿就一脸嫌弃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这属实太不客观。
第二个品牌是文和友,几年前海信店刚开业时,我们就写了一篇独立测评,并打了87分,总结说味道还可以,值得一去。下面留言里面就有不少人讲我们收了钱,当时把我气得,差点把那些人全部拉黑。
去年过年边子,我兄弟开的饭店搞团拜,就在超级文和友,大家吃得都很满意,虽然谈不上惊艳,但个个菜都还过得去,真不至于像很多本地人说的那么难吃。
我甚至怀疑,好多说文和友吃不得的人,可能根本就没去过,都是道听途说的。
再说了,本土品牌好不容易成长起来,它赚外地人的钱,给本地创造就业岗位,贡献GDP,不是好事吗?为什么硬要一脚踩死呢?
归根结底,傲慢也好,偏见也罢,这些都属于小市民习性。长沙曾经只是一个小城市,读书人不多,小市民阶层为主,因此这种傲慢自大好为人师、幸灾乐祸恨人有笑人无的性格,多少还是会有留存。
这种傲慢其实也来自于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
语言方面,长沙人嫌弃别个口音土,可什么叫“土”呢?其实就是离普通话读音差距过大。打个譬如,其实很多长沙年轻人知道“浴霸”应该读“rou6霸”,但一到了要跟朋友说这个词的时候,总是改成“yu4霸”,潜意识里,他们会觉得读“rou6霸”太土,讲不出口。
这些长沙人一方面瞧不起周边农村口音,一方面又自觉在普通话面前低人一等,所以他们中大部分都不会教也不打算教自己小孩讲长沙话。
口味方面,推崇粤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前几天我在B站看一个探店视频,那UP主探的是株洲一家专做土菜的私房菜馆,六个人吃了4200元。UP主作为一个外省人的评价是非常好吃,而且值得,一看下面评论,喷得最厉害的就是长沙人和株洲人,他们认为,湘菜就是家常菜,玩出花来也根本不值这么多钱,那饭店老板太无良了。
哦,搞半天,最看不起湘菜的,原来就是自家人。
凭什么湘菜不能卖到人均500、800甚至1000元?你吃都没去吃过,甚至短视频都没看完,怎么就知道一定不值这个价呢?
这就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表面上看起来傲慢自大,实际上骨子里是相当自卑的。
所以啊,大家还是多读读书吧,少在网上作键盘侠,也少在喝了点酒以后点评这点评那,你那一口尽泡子的样范,真的丑呢,晓得不?
作者介绍:马桶,“故事长沙”创始人、主编,原《晨报周刊》首席记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