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年西晋灭亡后,中原大地陷入“五胡十六国”大乱世。从两汉延续下来的、对西域的统治基本瓦解,出了河西走廊便是胡人之地,丝绸之路贸易量不及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汉国中心(汉国中心属于哪个街道)
在唐朝重新控制西域之前的几百年里,西域仍然有一个汉人政权坚持了下来,就是高昌国。这个高昌国对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很大贡献,而且对唐朝表现出很大的恭顺,国王亲自来到长安拜见太宗李世民,恳请成为大唐的藩属,李世民也同意了。
▲现存的高昌国遗址
然而仅仅两年后,大唐便与高昌国反目成仇,最终,李世民派兵攻打高昌国,将其王室和贵族尽数押往长安,然后设高昌县,受安西都护府管辖。那么,李世民为何一定要灭了西域唯一汉国、又对大唐恭顺的高昌呢?
一、汉家遗脉
高昌国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东南,今天的吐鲁番市有个高昌区,绝对是一片沙漠戈壁中的一块宝地,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盛产粮食和各种水果,尤其是令人神往的吐鲁番葡萄和葡萄酒,这才有了高昌国180年的国祚。
光有发达的农业,高昌国还不足以在强敌环伺的西域站稳脚跟,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丝绸之路。从曹魏到西晋,虽然中原也常年在打仗,但丝绸之路的运作从来没有中断过。
▲吐鲁番降水极少但有丰富的雪山融水
丝绸之路给很多人带来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这条路两端的中原王朝和波斯当然赚翻了,连带国际倒爷(胡商),以及给他们提供交易平台和食宿的西域绿洲国家,形成了一条横贯西域的财富管道。
而高昌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北角,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因此能从这条财富管道上抽取大量油水,使高昌国兵强马壮,屹立西域上百年而不倒。
高昌国起源于凉州的高昌郡。西晋灭亡、中原沦丧之际,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凉州反而成为乱世中的一片净土。凉州刺史张轨始建“前凉”政权,收容了许多汉人难民。
▲前凉的割据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无奈
属于凉州治下的高昌郡,自然也涌入了大量汉民,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很大进步。当地的名门望族纷纷结社自保,建立私人武装,以求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这段乱世先后出现四个以“凉”为名的政权,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真是“凉凉”又“凉凉”。442年,趁着西凉和北凉打仗,高昌郡的汉人望族阚爽领兵起事,自称高昌太守。
不过,阚爽实力不足,很快被北凉军队赶出高昌,于是带全族投奔了柔然,鲜卑之后的新一任草原霸主。柔然一开始没把阚家当回儿事,让他们坐了十来年的冷板凳。
▲阚家是出自西凉的望族
面对日益强大的北魏,柔然想在西域给北魏找点事,在460年攻占了臣服于北魏的高昌。由于高昌居民以汉人为主,草原民族柔然便让阚家代为统治。
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作为柔然的藩属,每年缴纳大笔纳贡,并断绝与北魏的一切关系,这就是高昌国的起源。中原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后,原先在西域生活的汉人也大多避难于高昌,使高昌成为西域唯一的汉国。
柔然的运气不好,称霸草原没多久就遇上了突厥,国力越来越衰弱,最终被迫向西迁移。高昌国借此摆脱了柔然,恢复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460年高昌建国
阚氏家族虽然是高昌王,但实力并不比其他高昌望族强很多,随着柔然的衰落,高昌国进入了内斗阶段,张氏、马氏、麴氏先后上台,轮流做庄。
其间还有一部分高昌汉人内迁北魏,不愿意内迁的望族在497年推举麹嘉为新的高昌王。麹氏对高昌的发展颇有贡献,不但仿照中原建立了全套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经过上百年和平时期的积累,高昌国坐拥吐鲁番这块宝地,又有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财源,已经成为西域最繁荣的城邑。这时候,隋朝统一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西域攻略。
二、蜜月时期
608年,隋朝进军西域,首先出河西走廊收复西域小国伊吾,开始与高昌国接壤。虽然面临着来自突厥的压力,但高昌国仍然选择向隋朝称臣。
这是“五胡十六国”以来,高昌国第一次归属统一的中原王朝,而且是由汉人杨坚建立的隋朝。那些流落西域的汉人格外激动,他们等待这一刻已经有整整三百年了。
▲隋朝收复伊吾,高昌国终于与中原王朝接壤
高昌国的主体是汉人,也混杂了大量胡人,经过如此长时间的聚居和融合,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但这些中原汉人的后代没有忘却祖先的故乡,更渴望回归华夏大家庭。
为了加强经营西域的实力,隋炀帝“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增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并在高昌国设置西戎校尉府,管理整个西域的事务。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高昌国也派兵参加了隋朝对高句丽的远征。
612年,高昌王麴伯雅亲自来洛阳觐见隋炀帝,以表达对隋朝的恭顺。隋炀帝一高兴,把华容公主下嫁给麴伯雅,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隋朝统一期很短,对中国的意义很大
有了隋朝的撑腰,再加上中原统一带来的丝绸之路复兴,使高昌国在西域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周边众多胡人小国纷纷向高昌国示好,一时间让高昌王麴氏有些飘飘然了,希望这段蜜月期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可好景不长,隋朝像西晋一样突然衰落,中原又陷入了动荡。幸运的是,李唐很快终结了这段混乱,新崛起的大唐王朝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块丰碑。
高昌国对待唐朝的态度与隋朝相同,新任高昌王文泰两次来到长安,先后向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拜贺,重申永为大唐藩属的意愿,并得到两任唐朝皇帝的厚待。
▲唐朝攻灭高昌国前的局势
麴文泰的外交水平非常高超,知道高祖李渊喜欢养狗,便送了一对新品种的拂菻狗,使得龙颜大悦。李世民继位后,麴文泰又请求赐姓给自己的妻子宇文氏,李世民不但同意赐姓,还封宇文氏为常乐公主,进一步拉近了两国关系。
从隋朝收复伊吾的608年,到麴文泰来朝两年后的632年,高昌国与隋唐两间的蜜月期维持了24年。高昌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俨然已成为西域东部的小霸主。
然而,随着实力一起膨胀的,还有高昌王麴氏的野心,不甘心放弃一丁点已经到手的利益。就在这一刻,高昌国的灭亡便是注定的了。
三、日月照霜雪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高昌国背叛大唐的起因,是有人动了他们的蛋糕。632年,西域另一个小国焉耆遣使入唐,请求唐朝重新开放丝绸之路的南路。
丝绸之路其实是多条商道的总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侧都有商道,高昌国控制的是北路,焉耆请求开放的是南路,两条路都可以绕过这片巨大的沙漠。
▲丝绸之路由很多商道组成
对大唐来说,多一条商路就是多一份GDP,自然是再好不过。对于焉耆来说,商路就是财源,这条南路位于罗布泊以北,在隋朝时已经停用,只要大唐愿意恢复,焉耆等于有了一座金矿,发家致命不是梦。
可是对于高昌国来说,恢复南路意味着自己这条北路的含金量被大大减低了,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这口气怎么能忍?于是,高昌王麴文泰做出了极其昏头的决定:与西突厥结盟。
在麴文泰眼里,焉耆是罪魁祸首,当然要狠狠地惩罚。不过,焉耆也是大唐的藩属,太宗李世民岂会坐视不理?因此,高昌国一边出兵攻下焉耆的五座城池,一边与西突厥结盟,以对抗大唐。
▲罗布泊曾经波光粼粼
如果只是为了争夺丝绸之路财源,李世民最多派人调解高昌与焉耆之间的矛盾,既然都是藩属国,偏袒哪一方都不太好,可高昌国投靠了西突厥,那问题的性质便完全不一样了。
李世民早有经营西域的意图,而西突厥正是大唐最主要的对手。高昌国原本可以成为大唐经营西域的最大助力,可带枪投敌行为是不可饶恕,李世民必须做出决断。
在动手之前,李世民还想挽救一下。先是遣使斥责麴文泰,要求他停止勾结西突厥,可麴文泰满不在乎。然后,李世民下诏命令麴文泰入朝,这是藩属国对大唐的义务,麴文泰说自己病了,不肯奉诏。
▲唐朝武士俑
正在李世民还在犹豫时,有人送来一份情报,麴文泰与西突厥约定,准备一起出兵夺取大唐所属的伊州,也就是隋朝收复的伊吾。麴文泰胆大妄为以至于斯,李世民怒了,那还等什么?出兵讨伐!
但是,攻打高昌的难度高得异乎寻常,这也是麴文泰敢于反叛的底气所在,他认为长安距离高昌有七千里,其中沙漠戈壁长达两千里,中间没有水源,唐军打算怎么越过如此遥远的距离?
麴文泰根据自己去长安路上的观察,经过隋末战乱,河西走廊一片萧瑟,远不如隋朝时繁华,不足以支撑唐军对西域用兵。所以,李世民的警告只会停留在口头上,即使唐军强行发动远征,也会因为补给耗尽而一败涂地,根本不用惧怕。
▲唐军的骁勇善战超出麴文泰想象
麴文泰这样想不能说是没道理,高昌民间却悄悄流传起一首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麴文泰也许没有听见,即使听到了也不在乎,他不相信唐军有这个能力。
640年,李世民命大将侯君集率军出征,有史料认为唐军有20万人,但这个数字令人怀疑。20万大军的物资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脱离后方基地,沿途又缺乏充分补给的情况下,动用这么多军队是非常不明智和不现实的。
从唐军以往的战例看,这种长途奔袭最多动用数万精锐之师,而高昌国只有一万多人马。李世民是一位高明的统帅,不可能不知道军队太多反而是累赘。
▲沙漠翰海埋葬了无数军队和文明
至于高昌军队的战斗力和抵抗意志,李世民和侯君集都不担心,他们相信只要唐军能出现在高昌国,其实就已经胜利了。事实上,战争比君臣俩想象得还要顺利。
当侯君集大军用了七个月穿越沙漠翰海当真出现时,高昌王麴文泰居然被活生生吓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他的儿子麴智盛继位,一边把罪责推到麴文泰头上,希望大唐放过自己,一边还想顽抗一下。
侯君集连犹豫一下都没有,随即攻下高昌国的都城,活捉了麴智盛。其中既有唐军战力强大的原因,恐怕也少不了高昌军民的配合,没人愿意替麴家卖命。正如童谣所唱: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角逐西域不如在长安当个安乐侯
麴智盛全家被押往长安,李世民封他为金城郡公,下半辈子在长安城里当个将军,总好过在西域吃沙子吧,麴氏高昌国至此终结。
身为汉人,却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竟不惜与大唐为敌,有此下场已是万幸。大唐改高昌为西州,几年后又在此设安西都护府,从而拉开了大唐西域战记的序幕。
按照唐朝的惯例,其实只要高昌国保持臣服,大唐在将其纳入安西都护府管辖的同时,多半会保留王位及大部分权力,西域的大部分小国皆是如此。
参考文献:《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旧唐书》、《晋书》、《隋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