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伊丽《望和平:探秘春秋战国古长城》一书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战国七雄各自境内几段重要的长城考证研究的文化读本。从最早修筑长城的楚国说起,直到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秦国结束,翔实地讲述了七国境内留存至今的那些重要长城段的故事。
万里长城有多少公里长(我们的中国万里长城有多少公里)
徐伊丽说:“二十多年来,我在研究秦直道的同时,最关注的历史遗迹就是长城。直道是矛、长城是盾,直道是箭,长城是弓,它们原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我既然爱上了直道,必须也要爱这个盾、这张弓的。”
今日,文學陝軍带您触摸秦长城的砖瓦,探秘秦长城的风云往事。
秦之长城,人尽皆知。人们一提到长城,不思量,自难忘,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孟姜女的故事,就想到了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人们对“长城”二字的熟悉,并不是因为楚之方城,或齐长城,而是秦长城。历史上记载得最多,关注度也是最高的都是秦长城。
史学界和世界各国对秦长城的评价一致的高,秦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遗迹,早在1987年就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秦长城遗址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而秦长城既是长城的奠基者,也是传承者。秦人将长城的规模、形态、跨度都发挥到了极致。它像一条珍珠项链,既串联了春秋到战国长城的历史,也串联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是丝绸之路的缔造者、见证者、受益者、传承者。它是中国和平史的活化石,还是一部集百家之长的兵法全书。长城的魅力不仅仅在它的雄伟,而在它奔放、狂野、中庸、怜爱和海纳百川之心。
在楚之方城的问题上,有现代学者认为楚国已经强大了,无需修筑长城,所以方城不是长城。而秦长城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长城不是弱者的长城,恰恰是强者、胜者的长城。秦国两次大规模修筑长城,恰恰都是在最强盛的时期。秦昭襄王长城是王者的长城,秦始皇长城是霸王的长城。
秦始皇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长城连成一片,还创造了人类建筑工程的极限。在两千二百年前的中国,我们的先民全靠人力在陡峭的山顶修筑出一万多里的长城,这是何种姿态和气魄?当时的长城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字典,是至今世界各国都为之惊叹的奇迹。
每次登上长城,都会感慨万千,“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可想而知,长城如同父亲一样对中原的保护是多么的有力!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勇气和力量,还能给人一种前进的动力和热血沸腾的斗志。当你亲眼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你也会有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忧患;当你行走在万里长城上的时候,你也有着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激情昂扬。中国是一个有志气、有力量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条龙,绝不会被困难吓倒,绝不会屈服。这就是长城带给人类的思考和中国精神的延续。
中国有长城,可谓历史久远,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之间,中国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加维修的长城总长度远远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有10万公里之多。站在中国的中央,随便朝任何一个方向往前走,我们都会和长城相遇,如果把所有的长城连起来,足可以绕赤道两周半。所以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人一步不落地走完了所有的长城,就单是秦长城,也没有人全部徒步走完。
长城像一条纽带,串联着整个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时修筑的长城还多,到清康熙时期,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只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直到今天,全国各地还在修筑长城,只是今天修筑长城的目的和当初不一样而已。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今天,近三千年里,中国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长城不仅仅是一项军事工程,更多的是一种力量和民族的精神。
秦长城遗址
五千年的中国,抒写着五千年的历史,串联着五千年的文明,创造着五千年的奇迹。长城的历史比故宫要久远,比罗马大道要宏伟,比兵马俑有生命力,比世界上任何建筑都壮观,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足以让我们世世代代为之骄傲的万里长城!
秦之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统称万里长城,这是秦人留给中国的遗产,也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强的实证。尽管今天秦长城的遗迹不是很多,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明代所修,但明代是沿着秦万里长城的路线而修,许多都是在原秦长城的遗址上重修或维修,所以任何介绍万里长城的资料都要从秦长城开始说起。秦之长城虽是战国时期最晚的长城,却是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用途最多、沿用时间最久的长城。
秦长城的历史和兵马俑一样久远,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横扫六合,快速吞并六国,让将士、民众修整了九个年头后,开始北筑长城。此时离秦始皇死只有四年的时间,离秦王朝灭亡只有六年半的时间,尽管秦国当年动用了四十万(有说三十万)的徭役,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修筑成万里长城的。事实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齐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万里的边防。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再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最后终止在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
中国的大历史上抒写着无数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最早的冲突发生在春秋中期,当时周王室迁移到洛阳后不久王权就开始逐渐衰落,各诸侯国开始了内部争斗,而且矛盾愈来愈激烈,顾不上防患外夷。于是野蛮部落排山倒海般地向中原逼近。岭南、江南、东海、陇西、高原、草原等无一幸免,东夷、南蛮、西戎、北胡等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使得中原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好在是当时华夏民族的贵族深明大义,表现出了难得的团结,举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倡导以周天子为中心,齐心驱逐外夷。这次“九合诸侯”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也从此留下了隐患。因为当时并没有赶尽杀绝或者乘胜追击,只是将他们都驱逐走了而已,这些外敌东到海滨、南到吴越、西到陈仓、北到阴山,都没有走远,给他们留下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
果不其然,战国中期,北方的林胡、东胡、匈奴等民族养精蓄锐后又卷土重来,对华夏民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些民族举族为兵,逐水草而居,骑术精湛,彪悍灵动,他们不断地沿沙漠戈壁向南推进,逐步占据了敕勒川和阴山大部分广袤的土地为根据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骚扰也就延续了下来。但是,这个时期,主要是赵、燕两国跟胡人的战争频仍,因为这两国距离胡人所居地最近,受到的骚扰也比较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既是一种改进(中国最早的正规军装),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燕国也多次倾举国之力跟胡人抗衡,以至于这两国都拖垮了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后来秦国统一,胜利了,麻烦也接踵而至,失去了赵、燕两国与胡人殊死较量的屏障,这种跟胡人的斗智斗勇也自然落在了秦始皇和他的臣民面前,于是才有了修筑长城(防守),修建秦直道(进攻)之举。直到后来汉王室兴起,谁掌权,谁就得接班继续与胡人战斗下去。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主要的经历都放在对付这些强悍的胡人上了。尽管当时的秦军威震四方,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阴山以北跟胡兵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胡兵大败,纷纷逃往大漠深处,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
秦直道遗址
这不等于胡人从此安稳了,他们如同梦魇,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秦始皇在对付胡人骑兵的问题上丝毫不敢松懈,于是就命令蒙恬修长城,防御他们的突然袭击,修直道,为的是一旦打起仗来,军队的调动和粮食军辎能顺利快捷的北运,这对秦朝江山的稳固和长治久安都有益而无害。
秦直道最初的修建总体是为了御边的战争需要,但道路的综合功能使它也成了中央王朝连接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衢大道,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直道和纵横于东西的驰道以及沟通印度、缅甸的宝山博南古道、贯穿陕西于四川的栈道等共同构成了统一大帝国的交通以及信息网络,这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历年来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今无论是被毁坏的长城遗迹旁,还是正在利用的长城旁,烽燧、隘口依旧很多,很明显,气势依旧如初,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它原本应有的气魄。
当然,秦直道跟长城还不完全一样,长城是保守派,坚守的是中庸之道,应证了打仗为的是不再打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誓死守卫。而秦直道行的是霸王之道,我把你打怕了你才不敢来犯我。因此秦直道不相信眼泪,而是主动出击。
秦始皇令蒙恬帅三十万将士一边抗击防御匈奴南侵,一边指挥修筑北方的长城和秦直道,直道是从秦国的政治中心陕西咸阳而后沿着子午岭山脊一路向北,最后抵达内蒙包头,全长一千八百里,堑山堙谷,占据高位,虽没有长城似的城墙,墙垛,但功能跟长城一样,也有兵站,烽火台,也居高临下,能监视和瞭望到敌人的动向。秦直道是世界高速公路的鼻祖,是世界上最早的战备高速公路,为秦国快速运兵,运送粮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从咸阳出发,秦军骑兵沿直道三天三夜才可以抵达阴山脚下。在汉代时,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就是因为汉代利用秦直道快速调兵遣将攻打匈奴,使得匈奴兵一看到李广的大纛旗就吓得闻风丧胆。这是秦直道的功效所在。
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思想比较先进,比春秋战国修长城更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既有长城的防御,还有直道的快速进军,主动出击。长城如一张拉满的弓,而直道就是弓弦上的一只箭;长城是一个坚实的盾牌,而直道是一秉长矛,所以在直道和长城的配合下,秦国当时强大到无坚不摧,匈奴敢怒不敢言。阅遍历史,在修筑直道和长城时期,不见有跟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匈奴骑兵入侵中原,也只是小股部队,速来速往,速战速决,没能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死伤,这都是长城和直道的功劳。
雁门关外长城遗址
当然长城和秦直道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战争,每一次战争的开始也预示着一次新的商贸的繁荣。长城和直道都是为了战争而诞生的产物,它们身上所发生的战争无数,却也是商贸最为频仍的地带。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总有一些商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做贸易,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内地商人拿粮食、布匹交换匈奴的马匹、皮毛、奶制品等物很频仍。那时内地生产的铁器、铜器、陶器、缯絮、绢帛、食品、金银器皿、生产工具通过这条道路进入匈奴地区,凿井、筑城、纺织、耕田、冶铁技术也传入了匈奴;而匈奴的骑射技术、生活习俗也传入了汉朝。
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秦直道和长城周围能看到无以数计的和市遗迹,如“白马驿”“车路梁”“百户店”等,都是历年来商贸往来的见证。有些“和市”至今都保留着当初的原貌,它完整地保存着那段时间的记忆,在向所有考察者讲述着一些古老的、鲜为人知的或血腥、或祥和的故事,为我们对这些古迹的考察提供了不少佐证。在民族融合上,和亲不仅仅体现在宫廷与匈奴贵族之间,在民间也进行着迁徙、婚嫁、融合。
宋以后,随着秦直道的军事作用的降低,更多的是商贸的往来、文化的交流融通,有人形象地把秦直道称之为“黄土高原上的丝绸之路”,而长城周围的战争和商贸扔在继续。当然,直到今天,长城和秦直道周围的人依旧在通婚、商贸往来。好像长城和秦直道就是一条连接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脐带,在中国的北方,只要有长城和秦直道的地方,就有这两个民族之间频繁的各类往来。尤其是商贸往来。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对丝绸之路上的一段长城有过详细的记载,汉朝命张骞出使西域,并顺利得到大宛的汗血宝马,命名“天马”,得到乌孙国的马,命名“西极”以后顺利打通西域通道,开始修筑令居以西的长城,设置酒泉郡以便和西北各国交往。从而更多地派遣使者达到安息、条枝,身毒国等地。长城和直道是一个整体,它们都是为战争而诞生的军事工程,在和平时期又成了商贸往来的通衢大道,丝绸之路沿线都是长城的足迹。只要沿着长城走,就不会迷路;只要沿着长城走,就能走出迷茫;只要沿着长城走;就能找到财富;只要沿着长城走,就能找到和平。
曾经囚死蒙恬的阳周古城遗址
直道是南北向,长城是东西向。直道和长城在陕西榆林镇北台北面小纪汗乡交汇,长城是在公元前214年开始修筑,秦直道是在公元前212年开始修筑,秦灭亡时长城和直道都没有完工,汉代以及汉代以后各朝代又续修和维修,汉代从文帝到宣帝,又历经了一百多年,秦时期的万里长城才算正式完工。这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将原来秦时期计划的长城又拉长延伸了,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沿着长城,总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和方向。因为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而发展。汉以后的长城也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和最大的合市。
北宋时,杨家将驻扎在长城边上,担任起抗辽的重任。今天的杨家城就在陕西神木县城以北,而秦长城就从杨家城附近穿过。我们今天驾车在榆神高速上飞驰,不时就会和长城相遇,路边也有许多处提示山上有古长城遗址或者战国长城等字样。其实这一段就是秦长城,而且就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这一段长城向东北方向蔓延,跟杨家将行动轨迹很吻合。证明此时长城在北宋时还在被利用。
南宋时期,岳飞也到过长城边上抗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岳飞当年抗金的豪言壮语。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所以才有后来完整的万里长城的出现。明代修筑的长城多为石质长城,许多地段保存得很完整,当年的雄伟气势依旧如故,尤其在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等处的长城都被开发成热门旅游景点,这些长城保护得相当不错,应该说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完美的长城了。
秦长城遗址
只是现在在直道和长城交汇处,直道和长城都毁坏得厉害,一半是因为两千多年自然风化以及沙漠化,长城几乎都成了农田边的地界般矮小,而且还断断续续高低不平。另一半是人为破坏,有战争摧毁的,还有两千多年人们不爱惜人为推毁的,至今还在继续遭到破坏。长城遗迹已经岌岌可危,残余的一点长城痕迹即使不被人为毁坏,也用不了多久就会与大地相融,与野草为伴,牛踏羊踢,加上风雨的侵蚀,我们将再也看不到这些留存几千年的宝贵遗产了。
当初的万里长城的城墙上,分布着千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楼、烽火台,使得长城的功能性更强,打破了城墙般的单调感,构造合理,雄奇险峻,错落有致,充斥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秦统一六国以后,规范了制度,将原有通往六国的道路加以修整,并修有直道,维修蜀道,这些大的工程也很雄伟,但比起长城的可视性还是有些逊色。长城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是任何军事工程都不可比拟的。直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刚正不阿,像秦军一样勇猛,而长城就是父亲,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不遭破坏,财产不被侵略,家人不被欺凌,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汉民族淳朴的本质,加之有母亲河的滋养,中国得以富饶、平安、顽强地延绵千万年。
直道和长城都在人们的仰视和膜拜中延续了下来,更准确地说延续的是大道不屈的精神,是汉民族的精神支柱。这就是秦长城和秦直道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财富。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冲撞,几千年的战祸连绵,几千年的民族交融,几千年的互学互补,几千年的商贸往来,使得直道和长城周围演绎了无数荡气回肠的传奇。现在,依旧是汉民族的文明和力量,摧毁了长城,漠视了直道,也消除了北方民族和汉人的隔阂。秦长城和直道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纛旗飞扬,鼓角齐鸣,金戈铁马已经远去,驼铃声声,商旅云集,互通有无,越走越近,民族大团结的今天,长城和直道都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可它记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民族的繁荣。长城以开放式胸怀迎接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将军的姿态为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人讲述着从前的故事,直到永远。
(节选于徐伊丽《望和平:探秘春秋战国古长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