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
古代年号(古代年号是怎么定的)
有为帝者,如汉文帝、魏武帝;有称宗做祖者,如唐太宗、宋太祖;还有直接以年号称呼的,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天启皇帝。那么,这些古代皇帝为何有时被称为“帝”,有时被称为“宗”,有时又直接以年号代称呢?
上图_汉太宗,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
一、称呼皇帝的几种方式
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九五之尊”的皇帝一般不允许被直呼或直写,故而他们便有了代称,如谥号、庙号、尊号、徽号、年号等。
汉文帝、魏武帝,都是谥号。谥号起源最早,一般公认为,它是周公旦的手笔。那什么是谥号呢?
简单来说,它是帝王(后妃、名臣、鸿儒)去世后,后人(一般是官方,但也有私谥)依据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其目的是“扬善贬恶”,这既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也能令他们引以为戒。有趣的是隋炀帝杨广,“炀”字本是他为陈后主陈叔宝准备的,没想到也用到了自己身上。
一般情况下,一字足以论其功过。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前者如唐太宗(太宗文皇帝),开启贞观之治,奠定大唐荣耀;后者如汉武帝,三征匈奴而大胜,余烈振奋千古。但也有两个字的,如蜀汉昭烈帝刘备、南朝梁简文帝。
上图_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接着是庙号,这便是皇帝独有的了。
古代皇帝死后,会被移入太庙受祀;按照规矩,后代子孙要为前代追尊一个专门用于太庙祭祀的称号,这就是庙号。隋高祖、唐太宗,都是庙号。比较奇葩的是魏明帝曹叡,此君在生前就确定好了自己的庙号(烈祖)。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总结道:“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换言之,古代皇帝的正式称谓,应该是“庙号+谥号+皇帝”的形式。如汉武帝刘彻的全号,应该是世宗孝武皇帝;而曹操的全号,则是太祖武皇帝。至于汉武帝的号中有“孝”字,则是因为两汉时期重孝道,以孝治国,所以每个皇帝都要在庙号中加个“孝”字。
上图_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即汉武帝
接着是年号,为皇帝纪年所用。新君继位后的“改元”,即颁布新年号,使用新的纪年法。纵观历朝历代,年号虽有重复,但总不算太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色彩”的年号,也被后人用来称呼皇帝。
除此之外,皇帝(皇后、太后)还有尊号与徽号。因为它们大多是臣子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所以不需要被避讳。除了文武百官外,一般的老百姓也能以尊号称呼皇帝。
不过,因为臣子的“彩虹屁”拍得到位,所以皇帝的尊号或徽号一般都很长,如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帝”、宋太祖的“应天广运仁圣文武皇帝”。
上图_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二、从谥号到庙号
纵观古代皇帝的称谓,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尽管皇帝们的称谓五花八门,且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倾向,但总体来说:
唐以前的皇帝,多以“谥号+帝”的方式来称呼;而唐到元代之间的皇帝,多直接称庙号;明代以降,皇帝的称谓又多以年号指代。
那么,后人对古代皇帝的称谓,为何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分层呢?
谥号“出生”得早,是它能流行一时的主要原因。
上文提到,谥号诞生于西周初期;反观庙号,则诞生于西汉时期。当然,有一种说法认为:庙号起源更早,可追溯到商代,其主要依据是《史记·殷本纪》中关于“褒帝太甲,称太宗”、“帝太戊称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样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的记载。
上图_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汉景帝
对此,袁庭栋先生曾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提出异议。他认为,商之庙号是一种广义上的庙号,与后世称“宗”做“祖”的庙号不同。更何况,承袭商制的周朝,也未见庙号之说。直到汉景帝在位时,才始称汉高帝为“太祖”、称汉文帝为“太宗”。
按此说法,刘邦被称作“汉高祖”是不对的;按庙号,他是汉太祖;按谥号,他则是汉高帝。但司马迁为了表达自己的尊崇,便以“高祖”称呼刘邦;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中都沿用了这个称谓。于是,高祖后来就成了开国皇帝的专用庙号,如(南朝)宋高祖刘裕、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上图_唐高祖李渊半身像
汉代的庙号不多,唯有四人。除了太祖高帝、太宗文帝外,便只有世宗武帝与中宗宣帝了。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自光武以下,皆有庙号。”虽说庙号制度出现于东汉,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别的不说,汉灵帝与汉献帝这父子俩,便只有谥号而无庙号。
因此,两汉时期的皇帝,用谥号往往更多一点;及至魏晋南北朝,王朝政权更迭频繁,非但各种“祖”“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就连代表“好评”的谥号,如“文”“武”“明”等,也变得泛滥。以“武帝”为例,除了汉武帝、魏武帝以外,西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皆有武帝。
上图_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物以稀为贵,谥号一旦被滥用,就不太“值钱”了。唐代以降,尊号开始流行,一般情况下,它是给皇帝在世时用的;但皇帝去世后,也有追封尊号的。
于是,王力先生又说了:“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
综上可知,皇帝称谓在唐以后多称庙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庙号制度成熟,抛开特殊情况(早夭、在位时间不长等),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便于区分;二是谥号泛滥且字数还增多了,后人不方便区分和称呼,便开始用庙号来指代皇帝。
上图_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三、从庙号到年号
既然如此,为何明代以降,年号反而更为流行了呢?
这是因为,明以后的皇帝比较“专一”,很少更改年号。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结果万历这个年号就用了48年;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天启这个年号也同样用了7年。
反观明代之前的皇帝,他们任性更改年号,早已是司空见惯。比较奇葩的是东吴末代君王孙皓,此君好谶纬之说,故而每遇到一次所谓的“祥瑞”事件,便会更改年号,以示天命在己。可事实证明,上天并没有庇佑他。
上图_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至于其他皇帝,虽然不滥改年号,但更改年号也是时有发生。汉武帝在位55年,每隔3—6年,就会更换一个年号,最后共使用了11个年号;还有宋仁宗,在位42年,也先后更换过9个年号。
可见,明以前的年号,不具备唯一性,自然不适合用作皇帝称谓。但明以后的年号,却多是一人一号,很适合与皇帝牢牢“绑定”在一起。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王力
〔2〕《古人称谓漫谈》袁庭栋
〔3〕《谈谈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谢芳琳
〔4〕《皇帝称谓的演变过程》李月虹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