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

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

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晋公子临《九成宫碑》从10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书法算起,到今天我已经写了差不多30年。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写得最多的是楷书。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而在我学习过的颜、柳、褚、欧等唐代名家楷书中,下功夫最多的是欧阳询楷书。他的这本《九成宫碑》,我前前后后总共临写了7年之久。创建这个专栏,算是我对过往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总结。我希望藉着这个机会,把这些年

晋公子临《九成宫碑》

从10岁那年第一次接触书法算起,到今天我已经写了差不多30年。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写得最多的是楷书。

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

楷书是谁发明的(楷书是谁发明的是如何发明的)

而在我学习过的颜、柳、褚、欧等唐代名家楷书中,下功夫最多的是欧阳询楷书。他的这本《九成宫碑》,我前前后后总共临写了7年之久。创建这个专栏,算是我对过往学习欧阳询楷书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总结。

我希望藉着这个机会,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重新落实到对《九成宫碑》的临帖中去。

通过在这个专栏中对《九成宫碑》的通临与讲解,向喜欢欧楷的朋友们分享一点临写这块唐碑的甘苦之谈。

——晋公子

初学楷书,舍唐楷而外,再无别的法门——或许你要问我,直接写魏碑难道不行?

我的意见,那还就是不行。

因为魏碑作为汉隶和唐楷之间的一种过渡书体,它笔法和结体其实是楷、隶混杂的。没有唐楷和汉隶的坚实基础,想直入这样的交叉创作,可能吗——但问题是,唐楷也有这么多的风格流派,该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我在这儿想要介绍的是自清代以来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这种练习楷书的方式是从颜真卿楷书入手,先以颜楷来训练占格布白。

但是颜楷偏肥,初学容易流于肥而无骨。所以写熟颜楷之后,便要转投柳公权的门下,借助柳体来加强字的筋骨。颜、柳习毕,尔后习欧,目的是把字形纳入严整的规范,培养典雅端庄的风格。

为什么欧阳询的楷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借陈凯歌《梅兰芳》里的一句台词说:“旦角儿为什么要在脸上贴片子?那是为了管住脸上的表情——不能大笑!微笑,可以。”

欧阳询的楷书就是这样一种“微笑”的风格。换句话说,它是极其内敛的。欧阳询对细节的处理非常巧妙,但这些巧妙的处理往往不摆在面儿上,因此初学者很难体认。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临写的这两个字:“检”和“校”。这是两个同部首的字。对它们的义符“扌”,欧阳询做出了怎样的差异化处理呢?

同样是写“扌”,为什么“检”字的两横画不能穿透一竖伸入右侧而“校”字却可以?穿透的目的是补空,而不穿透则是为了避让。

《九成宫碑》原本的字迹不过比铜钱大一点儿。像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一点细微的差异落实在原碑中,它的尺寸大致等同于一颗米粒的直径。

因此,要观察到这些细节是不容易的,这也是欧阳询楷书对初学者“不够友好”的地方。

每一个有志于书法创作的人都会尽力避免循着某种惯性去书写。因为惯性意味着重复,而重复容易让人生厌。

但从另一面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完全抛弃书写的惯性。因为惯性除了制造重复之外,它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便是维持着我们书写的稳定性。

从结字上说,欧阳询也是有惯性的。他的惯性之一,是总要把那些左右结构的字写作左低而右高的格局(也就是从左写到右,越写越高)。

只要我们把欧阳询楷书和北齐时期的《高贞碑》做一个对比,上述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采用《高贞碑》这种结构布局,字形会趋于宽绰;而采用《九成宫碑》这种结构布局,字形会趋于颀长。

这也是为什么欧楷不太适合写大字的原因: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高大、很魁梧的时候,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把双手向左右横向张开——视觉效果上的大,首先意味着横向空间上的拓展,而颀长的欧体从基因上就不太支持这样的拓展。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看今天流行的欧楷临本,就不难看出它结字上的变异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九成宫碑》的这个“侍”字,其重心的摆布好像有一点小瑕疵:

参照义符“亻”的一竖,声符“寺”的两竖有略微倾倒的趋势,重心不很稳固。我觉得症结主要在“寺”的上面一竖写得太正,要想稳住重心,它需要适当向顺时针方向偏转才好:

(上图中左一和左二都是欧体《千字文》中的“侍”字。虽然今天它被质疑并非欧阳询的手迹,但不能否认它体现了欧体的典型风格。其实欧阳询的书法,无论结字还是用笔,都与王羲之渊源很深。对照欧体《千字文》中的“侍”和《快雪时晴帖》中的“时”,它们的声符“寺”是不是写得很像呢?)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侍”字:

—THEEND—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

上一篇: 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步步惊心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
下一篇: 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