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建国
临晋是个镇名,坐落在临猗县城的西边,濒临黄河的东岸。说到这个名字,恐怕许多人都不大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的临猗县,就是由原临晋、猗氏两个县合并而成,各取前一个字为名的。临晋原为黄河岸边的一个关隘,即陕西一侧的大荔县,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因临近晋国而名。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出兵讨伐大荔,设立临晋县。楚汉争霸时,韩信在临晋,也就是现在的大荔县声东击西,来了一招临晋设疑,却在上游的夏阳(今陕西韩城)渡过黄河,一举突破了赵军的防御。
历官的意思(历害的意思)
现今的临晋,旧时称作桑落,据说是因为桑椹落进水井后,井水变得清湛甘甜而成为朝廷贡水。后来有人用此水加工成烧酒,起名为桑落酒,非常甘醇,在历史上远比汾酒更为驰名。明朝人刘绩在《霏雪录》中这样写道:“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水酿酒甚美,故名桑落酒。”杜甫也曾在其《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中写道:“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深得后人的赞美。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朝廷改桑泉为县治所在地,更名为临晋,于是临晋进入了山西境内,沿袭至建国初期。直到1954年,临晋、猗氏两县被合二为一,一座生存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县,不得不委屈为镇,从此不再拥有辉煌。过去就过去了吧,事物总都有一个生死存亡的过程,历史上的许多都城都惨遭消亡,距此不远的猗氏故城不就是如此吗?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桑泉故地历史悠久,又因长期是县治的所在地,因而历史上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很多,如今保存完好的,当首推文庙的大成殿了。
文庙里供奉的是孔子,旧时县县都有,临晋作为县城,文庙当是不可缺少的。大成殿始建于宋,历朝皆有修葺,清王朝之前,这里一直是临晋县的最高学堂。学堂红墙匝绕,翠柳成荫,听书声琅琅,看池水粼粼,绝然是一块静谧优雅的学府圣地。如今的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四檐柱,非常雄伟壮观。屋顶由黄、绿、蓝三色琉璃筒瓦与板瓦构饰,晴朗的日子里阳光辉映,色彩纷呈,难怪是圣人的风水宝地。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那烧制精巧、造型优美的屋脊——亭台楼阁,层层矗立;飞禽走兽,形象逼真;仙童仕女,神情甚是喜人。大殿的正脊为稚童荷花图案,细腻生动,笑容可掬;彩龙鸱吻,昂首翘尾,怒目圆睁,利爪抓脊,大有降服万物之气势。在大殿的左前方,耸立着一棵唐柏,枝干粗壮挺拔,树冠绿荫如盖,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依然生机勃勃,仰首望去,给人一种沧桑岁月之感。
那天天气很好,春光明媚,惠风和畅,一群文化人指指点点,很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气氛,游兴也就浓郁了许多。右前方是北宋政和八年(1111年)铸造的铁钟,其高五尺许,虽已锈痕斑斑,然龙纹蛇形依旧可辨,传递着先祖们的聪明才智。这里原建有钟楼,洪钟悬挂其内,每每清晨敲击时,铿锵之声越过数里开外,给人以清新、振奋的感觉。历史上被誉为临晋八景之一的“玉楼晓钟”,就是对此而言的。
文庙西侧百米处,有座保存较好的元代建筑——廨署大堂,属于屈指可数的国宝级文物。大堂坐北朝南,气势雄伟,辉煌壮观,创建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8年),印证着“天下衙门朝南开”的古制。走近看时,懂得古代建筑的知是悬山顶,支柱皆由粗大树干做成,围长达1.9米,斗拱组合成“彻上露明造”,五铺作。柱头卷刹,覆盆式柱础,琴面假昂,一般人很难识别。临晋县衙大堂岁月久远,虽经历代修缮,但元代风貌犹存,是研究元代营造技法及署衙布局的可贵实例。
古临晋遥望中条,背依峨嵋、吕梁,坐抱涑水、伍姓湖,黄河如母亲一样守护着,风光四时各异,是美丽运城的一个缩影。境内平畴原野,一马平川,自古为富饶之地,春华秋实,风景如画。常说地灵于是人杰,所以有诸多贤达名人问世,裴寂便是其中一位。裴寂字玄真,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李渊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为建立大唐王朝立下不朽功勋。
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高祖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官居宰相大位。629年(贞观三年),因受僧人法雅的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临晋归隐。后被流放至静州,并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848年(大中二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画像挂于凌烟阁内,其中就有“司空魏国公裴寂”,可谓功名显赫。
王维大家耳熟能详,字摩诘,唐朝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有着“诗佛”之称,更胜李、杜一筹的是,王维是状元及第。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生于临晋,《临晋县志》便有记载。于开元十九年(731年)高中进士榜首,即状元及第,历官至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成为一生中的隐痛。长安收复后,因人缘不错,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又升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在历史上,王维诗画的成就远大于他的官场仕途,被誉为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今存诗400余首,《相思》《山居秋暝》等皆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因而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中有一部《维摩诘经》,便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用现在的语言描绘,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达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这样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还有一个王缙,远没有王维的声名远扬。他是王维的胞弟,字夏卿,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唐朝中期曾担任宰相,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自幼十分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授侍御史。后来协助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历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两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当朝一品的宰相。由于附和权臣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终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时年八十二岁。
王缙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力超过薛稷,曾经书写《玄宗哀册文》《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神道碑》等,皆是彪炳史册的佳作。虽说他的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文体,但篇篇都是玉石珠宝,颗颗珍贵。王缙崇尚佛学,诗作风格与王维相似,平淡清新,其生平事迹收录于《金石录》、《两唐书本传》、《述书赋注》。王维、王缙兄弟二人,皆是历史名人,可惜临猗人重视不够,很少有人知道临晋曾是藏龙卧虎之地,当是一件憾事。
临晋作为一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县城,名人名胜远不止于这些,还有着许多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乡,也都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看看我们周围的这些人们,凡落笔都是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乡。故乡的风物民俗,人事沧桑,美好腐朽,古往今来,都将铭记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终生不会泯灭的。即便是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时在耄耋之年,也都希望能叶落归根。
应该感谢张自力先生,是他给我提供了这一次走进临晋古镇的机会,让我了解了这个千年古镇的点滴,还有与我同行的这二十几位文友。他们都是临猗县文化界的精英,也都是临猗古今文化的守望者和挖掘者,这是由于人性中的故乡情结所决定了的。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乡情、乡恋、乡愁始终存在着,我们就不会忘记那片生养我们的那片土地。所以写出来的文字,也都是关于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爱和恨,任谁也逃脱不了这个定律,我也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