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虽然位列七雄之中,但却最被瞧不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儒家、道家、墨家的学术传播于整个华夏大陆。反观秦国呢,是一个都没有。
景监历史原型(景监车英结局)
所以在中原的各诸侯国眼中,秦国就是一个只知道使用武力的蛮夷。可论起军事实力,魏国占领的西河,也迟迟没有收回。
秦国几百年的基业,就落下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名号,这让在为的秦孝公如何能甘心。秦孝公即位的第一年,他便发布了一则“求贤令”。
这“求贤令”一出,往来秦国的人是络绎不绝,其中有学究和人才,自然也有投机倒把和江湖骗子。而其中也来了一个影响秦国未来命运的重要人物——商鞅。
商鞅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在秦国所实施的变法,不仅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变法,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变法。正是这一次变法,使得秦国迅速摆脱落后,崛起于七雄,最终实现一统。
不过,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开头并不顺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超前于世界的思想,商鞅也曾多次被拒绝,甚至有了性命之忧。
商鞅本是卫国人,所以他又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他自小喜爱管仲等法家学者的论点,熟读法家学术。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
商鞅学成后有意报效自己的国家,但国家羸弱,内战频发,商鞅实现无处施展抱负,所以他离开了卫国,寻找新的国家,推广自己的政策。
商鞅第一个到达的国家就是魏国,他在相国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类似于侍从官)。虽然公孙痤十分重视他,可惜魏国当时只想开疆扩土,而不愿整理内政。所以公孙痤死后,商鞅就被遗忘了。
秦国“求贤令”一出,商鞅的心思又一次活跃了起来。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秦国就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好地方。所以商鞅起身前往秦国。
虽然有了“求贤令”,但商鞅并不能确定秦孝公求才的欲望有多么强烈,想要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所以商鞅先去找了一个人,名为景监,他是秦孝公最重用的大臣。商鞅又是拜访又是送礼,终于托景监的介绍,见到了秦孝公。
两人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就是三皇五帝的那个帝。内容天上地下,内容泛泛,又困涩难懂,秦孝公听得像睡觉,就赶走了商鞅,顺便骂了景监一顿。
景监回来后,赶紧跟商鞅说:“你这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行了。”
商鞅说:“能。”
五天后,商鞅和秦孝公第二次会晤。
这一次商鞅没讲“帝道”而是谈了“王道”。秦孝公这一次倒是没犯困,但他依旧不满意。因为这所谓“王道”,大多是指夏王禹,商王汤这些先王的理论。错肯定是没有,但毕竟时隔百年,它落后啊。
秦孝公摸了摸腮帮子,就让商鞅先滚回家去。
对于这两次会面的失利,商鞅没有丝毫不开心,反而如获至宝般。在商鞅心里,秦孝公果然是最能实现他伟大抱负的君王。
商鞅屁颠颠的又一次跑到了景监那里,让他带自己去见秦孝公。
景监说:“还来!”
秦孝公说:“这回真能行。”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景监还是又一次向秦孝公通报了商鞅的意愿。两人有了第三次会晤。
这次,商鞅抛开帝道、王道。只讲“霸道”。所谓霸道就是包括秦穆公在内的春秋的厉害因果。秦孝公越听越兴奋,忍不住点头回应商鞅的论点。
事后,秦孝公向景监说:“你这个门客,真不错。可以多跟他讨论讨论。”
后来,秦孝公召见商鞅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也熟络了起来。秦孝公就问商鞅:“你说的三皇五帝之道,虽然没错,但如今局势动荡,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国家强盛,可有更快的方法?”
商鞅答到:“方法自然是有,但恐怕德行有失。”
对于战国时期来讲,七雄争霸,是危机,更是机会。同样心怀抱负的秦孝公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所以这德行,失就失吧!
自此商鞅变法正式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