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只是在《李斯传》、《蒙恬传》等篇幅中零散记录了赵高的一些生平。即使如此,这些书也没有将赵高的身份定义为宦官。后世史学家遍寻东汉史籍文献,依然没有发现哪一本书明确指出,赵高的身份是宦官。既然没有史料记载,那他是如何成为宦官的呢?《蒙恬传》中写道:赵高一众兄弟皆为隐宫。而这里的“隐宫”一词意思并不明确。东汉以后有位刘姓文人,曾给《史记》做过注解。不知刘姓文人是从何处得知的隐宫一词的含义,他将隐宫一词中的宫,解释为受过宫刑。
赵高是太监吗(赵高是太监吗知乎)
东汉刘姓文人在注解中写道:赵高的父亲受过宫刑,其母是与他人生下了赵高众兄弟。后来,赵高一众兄弟都曾假冒赵姓,而赵是皇族姓氏,普通百姓是不允许使用这一姓氏的,所以他们才受了宫刑。受完宫刑后,年幼的赵高才进入秦朝内宫,成为幼年嬴政的贴身侍从。正是因为刘姓文人的注解,后世之人才开始以讹传讹,认为赵高一家都曾受过宫刑,皆为宦官。唐朝以后这种说法更是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除了东汉刘姓文人注解隐宫一词,让赵高蒙受不白之冤以外。后世无数人更是曲解了《史记》中“宦”字的意思。书中写道:赵高的身份为宦人,有宦籍。而从汉墓出土的竹简,却将这个“宦”字解释为:在秦国内廷任职的官员。宦人就是指嬴政身边的贴身侍从、亲近侍卫。宦籍是指:用来登记贴身侍从、亲近侍卫出入宫门的登记册。马教授指出,秦、汉两朝,遭受宫刑,被去势的男子应该被称为“奄人”,即如今人们所说的阉人。在秦、汉两朝,宫内工作的阉人应该被称为官阉。由此可知,赵高是任职于嬴政内宫的贴身侍从、亲近侍卫,即嬴政的贴身近臣,隐宫一词表明他是服劳役的囚犯儿子,而不是后世人所理解的宦官、太监。
词意上的曲解只是赵高蒙受不白之冤的源头。历朝历代出现的专权、祸乱朝纲的太监,都让朝中官员、民间百姓,都对他们无比痛恨。背负千古骂名的赵高,又被转嫁了其他太监的仇恨,这才让后世之人,主观认为赵高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宦官。
赵高怂恿胡亥,逼死蒙恬兄弟,处死李斯后不久,成为秦国丞相。此时的赵高野心又进一步膨胀,他竟然想仗着自己姓赵取代胡亥成为秦国新帝。后来赵高果然派手下宦官阎乐成功刺杀了胡亥。阎乐将胡亥已死的消息禀报给赵高后,赵高竟然真的手持玉玺登殿,向众臣宣布自己继位,只是大秦文武百官都不肯向赵高低头。眼见自己的皇帝梦破碎,无奈的赵高只好改为拥立子婴登基,让其成为秦国新帝。子婴登基后当即取消了帝号,改称秦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