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这个人,着实让人有些想不通,他好像是寄生在秦朝的癌细胞,不计一切地要和秦朝同归于尽。那么,赵高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蒙恬列传》说他是“诸赵疏远属”,这里的“诸赵”指的应该是秦国的赵氏,而不是赵国的赵氏,也就是说,赵高是秦国远枝宗室的后裔。
赵高被谁杀死的(赵高简介及人生经历)
其后又说他“昆弟数人皆生隐宫”,这个“隐宫”二字是最难解释的两个字,若干年来争议不断,司马贞《索隐》认为隐宫是受宫刑的意思,但这显然不符合太史公的原意。
一来原文作“皆生隐宫”,而不是“生而隐宫”,不是说生下来就被宫掉;二来《秦始皇本纪》有明确记载,赵高有一个女婿名字叫阎乐,有女婿当然就有女儿,这说明赵高不可能是生下来就被宫掉的,所以“生隐宫”三个字解释不通。
有人说,有女婿完全可能是因为有个干女儿呀,这个说法靠不住,古代有过继儿子的习俗,却没有过继女儿的习俗,再说也没有证据说明这一点。
查阅古籍,“隐宫”皆被理解为阉人的代名词,然而按照太史公语意去理解,这里的“皆生隐宫”似乎是“皆生于隐宫”的意思,那么历史上有没有隐宫这样一个地方呢?
《秦始皇本纪》中提到过“隐宫”,说秦始皇令“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分作阿房宫和骊山,这里的隐宫和徒刑者显然不是一回事,所以隐宫指的不应该是受过宫刑的人,因为宫刑也是刑徒的一种。
不经意间翻到了徐元瑞《吏学指南》中的一段话:“隐室,秦始皇隐宫徒七十余万人于室,又曰隐宫”,这里的“宫徒”又不太好理解,是不是指从各地征召到咸阳修阿旁宫的劳工呢?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跟太史公的记载倒是契合的,《秦始皇本纪》所说令“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修阿旁宫和骊山,这七十万人涵盖了刑徒和隐宫,刑徒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剩下的如此庞大的人群是从哪里来的呢,很显然就是从各地征召来的劳工。
那么,这里的隐宫指的是当时咸阳劳工的住所,或者可以称之为劳工营。
秦二世元年四月,骊山已经修建完毕,但是阿旁宫还没有修建完成,然而阿旁宫工程由于秦始皇的死而终止,秦二世继位后下令继续修建阿旁宫的工程,这么庞大的人群自然需要有一个住所,这个劳工集中营就是所谓的“隐宫”。
然而,此“隐宫”却并非生赵高的隐宫,因为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于隐宫”,而且赵高是“诸赵疏远属”,他显然不是从外地征发的徭役之徒。
《蒙恬列传》说“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而司马贞《索隐》说,赵高的父亲因为犯罪被处以宫刑,妻子儿子都被收没为官婢。这里的赵高父亲受宫刑,可能是附会“隐宫”二字而产生的说法,但是说他犯罪应该是事实。
一个女人犯罪而被刑戮很难理解,但如果是因为他的丈夫犯罪而受到连累就说得过去了,这两口子在受到刑罚以后被关到了“隐宫”,并在这里生出了赵高兄弟几个,这应该才是太史公语境里“隐宫”的意思。
明代唐顺之《稗编》说:“生而隐宫者,或男或女皆有之”,是说隐宫中既有男人也有女人。
那么,这个隐宫究竟是个什么去处呢?我们估计,太史公所说的隐宫应该是官奴官婢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奴籍居住地,章邯带兵讨伐叛军的时候有“人奴产子”,指的应该也是这类人。这些奴婢的性质可能跟满人早期的包衣类似,属于宗室或皇宫的私有财产。
奴婢的来源不得而知,有赵高这种秦国士大夫阶层因犯罪而被罚为奴籍的,或许也有战争中的士大夫阶层俘虏,这些被罚为奴籍的人世世代代都身份卑贱,很多人都在宫中从事杂役或服侍工作。
赵高就是这样,父母因为犯罪被列为奴籍,住在隐宫当中,赵高的几个兄弟也出生在隐宫。等赵高长大以后,就被安排到宫中当仆役,后来因为秦始皇的赏识才升为宫里的管事。
至于奴籍的隐宫,和骊山劳工所处的隐宫是不是一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一个地方,也许是两处地方,但他们都是卑贱之人的处所。
对于赵高是阉人的误会,可能来自对“隐宫”一词的误解,和赵高内官的身份。
内官也就是宦官,“宦"者宫内之臣也,但是宦官并不等同于阉人。《后汉书?宦者列传》说得很清楚,汉代的宦官制度是承袭秦制,而早期的宦官既有阉人,也有非阉人,直到东汉光武帝之时才全部改用阉人。
阉人的制度很早就有,最早的起源已经不可考,在周朝时期已经有阉人的制度,被称为”寺人“,也就是侍人,一般是用来侍奉女眷或者官吏女婢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东汉以前的宦官指的是内官,大概也是服侍女眷或管理女婢才用阉人,直到东汉以后宦官才变成了阉人的代名词。
所以,说赵高是阉人是没有道理的,至少太史公没有这个意思,而后世认为赵高是阉人的言论,大多是源于对《史记》的错误解读。如果赵高既是奴籍又是阉人,秦王子婴何必诛他三族,他又岂有三族可诛?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吏学指南》《稗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