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不是一个好的字。
人一旦不知道满足,贪得无厌,就已经很危险了,为了心中的贪欲,会铤而走险,甚至不惜赔上身家性命。
和珅的后人(和珅后人)
当真的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恍然悔悟,痛惜自己悔不当初,而自己辛辛苦苦贪来的钱财,最终也都成为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
越是权力大的人,贪念越重,毕竟他们有贪的途径,如若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他倒是想贪,可他又能贪到什么,难道靠着家里二亩三分地的面子还能收到重礼不成?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手上没权,心里没事,倒也能吃得香,睡得稳,这也不失是人生中的一件乐事。
遥想古代那些贪官污吏,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时时刻刻担心东窗事发,又怎么会能睡得安稳?
不过当权力足够大的时候,那些贪官的胆子也会越来越大,甚至没有吃不香睡不好的顾虑,比如说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他就是将贪写在了脑门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好这一口。
仗着有皇帝的撑腰,和珅根本不担心有人敢动自己,所以他变本加厉,几乎把能贪的都搬回了家。
和珅的人生很励志,早年也曾拒绝过别人的行贿,但后来他却主动跳进了这个泥潭,且在其中逍遥快活。
而在乾隆即将去世的时候,他也开始睡不着了,看着家中价值十多亿白银的财产,他预感到了自己的陌路,因为钱财本身无罪,但数量多了便烫手了。
所以精明的他在临终前给儿子下了两道密令,此举也保全了他的后人200多年。
那么这两道密令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说他究竟贪了多少钱,只有清楚了这点,我们才能理解和珅为什么能遇见自己的结局。
和珅,满洲正红旗人,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与弟弟和琳便过上了穷困潦倒的日子,幸好有位老家丁时常帮助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和珅很聪明,学习也很刻苦,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虽然科举名落孙山,但他却善于表现自己,很快成为了乾隆仪仗队中的侍从,后来便一路高升,直到当上了侍郎。
和珅有了权,自然有人就想着送礼,一位叫安明的小官为了升任司务,便给和珅送去了贵重的礼品,和珅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可是后来在安明的恭敬伺候下,和珅还是保举安明当上了司务。
安明很开心,便送了一个价值连城的玉给和珅,和珅再次拒绝了,但令和珅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他也将沉沦其中无法自拔。
乾隆四十五年是和珅心性发生变化的一年,这一年,云南按察使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备受乾隆信任的和珅被安排去查办李侍尧。
这一查不得了,李侍尧确实贪污了,并且贪得还不少,当他被抄家的时候,和珅都看呆了,那么多的钱财,他做梦都没见过,而他心中的贪婪也在这时候被放大。
乾隆皇帝远在天边,自然也不知道李侍尧贪了多少,于是和珅将其中一部分运回了京师,而另外一部分则运回了自己的府邸,回京之后,乾隆很欣赏和珅便又对他封官封赏,他感觉这一切都美妙极了。
和珅极善于揣摩和逢迎乾隆,而一旦乾隆要用钱,和珅总能全数甚至是超标送上,乾隆对和珅的贪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更让和珅疯狂。
后来为了笼络乾隆,和珅还制订了制度,将那些贪官的钱财,全部充入乾隆的个人小金库,而不是国库,而贪官们只要钱财拿出得多,不仅不会有性命之忧,甚至还能留任察看。
这样一来,官员们则掀起了更为疯狂的贪污行径,百姓穷了,国家穷了,但乾隆与和珅的腰包却鼓了,而清朝走向灭亡,从这时候便埋下了伏笔。
和珅善于经营,而他积攒的财富也相当惊人。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曾写过一本《庸庵全集》的书,其中有一节叫《查抄和珅家产清单》,其中提到了和珅贪污的数字,即:
而《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中更是写道,和珅贪污的白银达到了20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仅只有七八千万两白银而已,这也就是说,和珅的家产抵得上当时清政府十多年的财政收入。
有乾隆皇帝罩着,和珅可以为所欲为,但乾隆即便长寿也有寿终正寝的那天,而失去了乾隆的庇护,和珅贪污的钱财便成为了定时炸弹。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登基称帝,他对和珅一向不满,和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当嘉庆让他进宫为乾隆治丧时,他便预感到了事情不妙。
于是他叫来自己的儿子们,对他们下了两条密令,并让他们代代相传:
第一条是不留家谱;第二条是不建宗祠。
从这两条密令来看,和珅是很聪明的,不留家谱这就意味着他们和家宗族关系简单,而即便他的罪责会株连九族,皇帝想杀也没法一个一个真的将和家后人尽皆找出,不建宗祠的用意和不留族谱大同小异,都是为了让家族后人得以在必要的时候销声匿迹。
下了这两条密令之后,和珅入宫了,而这一去便被嘉庆囚禁,在乾隆去世后的第十五天,便被赐死了。
嘉庆本想着将和珅党羽一网打尽,将和珅家族灭族,但最终在众人的求情下,嘉庆还是选择了只处罚和珅一人,然后抄家之后便了解了此事。
在此之后,和珅的后人也一直牢记着他的交代,不留族谱也不建宗祠,一切都平平淡淡,而此举也保全了他们家族后人200多年,时至今日,和珅的后人依然还有,比如居住在黑龙江五常市第一大镇拉林镇村民就称自己是和珅的后人。
由此可见,和珅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大贪官,但他也有聪明的一面,只不过他不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罢了,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着实可悲又可叹!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图网,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