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吴氏网报道
为感念先贤的传世功德,仙口村吴氏家族于2000年集资,在村头建立了一座“吴蕴古纪念亭”。纪念亭不高,仅是一层砖墙建筑。但整体结构对称,造型简洁大方,黄色琉璃瓦辅盖的歇山式顶,两边檐头高高翘起。纪念亭前有台门,台门边上一块石碑写着“纪念亭简介”,碑文简洁明了,阐明了吴蕴古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宋代大夫,他的善举值得世代传承,他的品格风范值得后人永远颂扬与怀念。
确实,站在吴蕴古纪念亭前,总能感觉到它厚重、殷实的历史印记。沿江靠海居住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当年的故事传奇流传和延续下来。
吴蕴古,字醇之,号白斋。万全宋埠长桥村吴桥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与王十朋、曹逢时同年,终官太常博士。曹逢时《贺启》有云:“属两朝之耆彦,方欣涣命。”则其除太常博士已在孝宗内禅之初,既称“耆彦”,也为大器晚成,宦运未畅之人。《曹桔林集》乃不见于宋人著录的诗文合集,幸《永乐大典》残本存文、诗各四首而得窥其《曹桔林集》一豹。
吴蕴古关心乡里,他耗银13万,倾家产建造宋埠沙塘陡门,据史料记载:它建成“既以敌水势,又便以蓄泄。可排泄平瑞三乡八十四支山流之水,灌溉农田四千顷”。使万全垟和万亩农田受益。宋之才曾撰《修沙塘陡门记》以记其事。子吴奂文,孙子吴师尹继而重修。
历史上,瑞安沿海海岸线不断东移,至明代以前,境内曾构筑过两条古海塘。其中,自飞云沿江向东经沙园沿海至平阳县沙塘陡门一线,塘长10多公里,称为飞云江南塘。
飞云江南塘上的“沙塘陡门”自1145年由吴蕴古出资兴建,此后的几十年中,吴蕴古祖孙三代人多次重建修葺这座陡门。800多年来,当年建造的这座陡门一直努力工作着,服务于瑞安与平阳沿江靠海的居民。
仙口村有吴蕴古纪念亭
立秋之后,天气阴雨无常。我们从飞云江北岸出发,沿着东海海岸线驱车前往平阳县万全镇仙口村,一路上下起了毛毛细雨。到仙口村时,雨停了,空气清新,有农人在稻田里采摘蔬菜,远处,雨后的山林显得越发的青翠。
65岁的村民郭锦生带我们走近仙口村的吴蕴古纪念亭。纪念亭不高,仅是一层砖墙建筑。整体结构对称,造型简洁大方,黄色琉璃瓦辅盖的歇山式顶,两边檐头高高翘起。
纪念亭前有台门,台门边上一块石碑写着“纪念亭简介”。郭锦生一并说起了仙口曾经的历史。“这里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造船、操练水师的地方,是吴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提到吴蕴古这位先贤,村民纷纷表示,这是位厉害的大官,他倾其所有建造陡门,用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钱。
“平阳县文物馆向我们普及过一些历史知识,也是他们提议建造的,说他是一位爱国爱乡的宋代大夫。所以我们称其为‘爱国爱乡宋代大夫吴蕴古纪念亭’。”确实,站在吴蕴古纪念亭前,总能感觉到它厚重、殷实的历史印记。沿江靠海居住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当年的故事传奇流传和延续下来。
瑞安、平阳一带东海岸线长,沿海平均潮差约有5米,最大达7米多,是全国高潮差区之一。潮汐涨时,海水倒灌入河淡水变咸,影响农田灌溉,将导致农业减产、绝收。潮汐退去时,农田成了“烂田”。因此,在飞云江江口一带,修建水闸陡门用于挡潮尤为必要。
晚年隐居于集云山南麓的宋之才,是宋代杰出的外交家。他在《沙塘斗门记》中写道:“万全,平阳之近乡;北枕瑞安,村落连亘,水之源于山者八十有四,支分派散,溉民田四千顷。先是,走潦惟沙塘一埭,决于既溢,塞于将涸,雨旸微愆,农不获者居半,其患非一日也。”
宋之才提到的“斗门”指堤、堰上所设的放水闸门,这是古时横截河渠,用以壅高水位的闸门。斗门也称“水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又因为在表达“高耸”之意时,“斗”与“陡”相通,一般写作“陡门”。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从平阳万全至瑞安飞云江一带的乡村河流,仅仅只有沙塘一个“埭”。潮水、雨水大的时候就“溢”,天气干旱的时候就“涸”。“农不获者居半”与上面讲的“农田变烂田”是差不多的意思,其收成仅是正常耕种者的一半。
所谓的“埭”,是堵水的土坝,在近海的农业社会中,是投资最少的一种水利设施。宋代之前,瑞安飞云江南岸至平阳万全一带近海的地方,只有一处“沙塘埭”,作为积水养田的简单水利设施使用。
花费13万余银“捐材为斗门”
《沙塘斗门记》中讲到,“吴君蕴古,绍兴乙丑捐材为斗门,以便蓄泄。”
“绍兴乙丑”是南宋绍兴十五年,即1145年。这一年,出生自平阳县万全乡吴桥村(今万全镇宋埠长桥村)的吴蕴古“捐材为斗门”开始建造水闸。
吴蕴古纪念亭的“纪念亭简介”称其“倾家独建沙塘斗门,费银13万余,受益农田40万亩。”
宋代石岗陡门遗址
当时沙塘陡门的规模是“为屋七间,用巨木交错,坚若重屋,虚其中三间之上层置闸焉,密置厚板柜土,连络塘岸。又多沉石攒楗以拱敌水势。”
1145年,沙塘陡门建成,据史料记载:“既以敌水势,又便以蓄泄。可排泄平瑞三乡八十四支山流之水,灌溉农田四千顷。”
沙塘陡门集平阳万全、瑞安东乡、南社三乡84条溪水在此蓄泄,灌溉面积达“四千顷”。它的建成,自后永无水患,为利甚大。
史载的“四千顷”与简介中的“40万亩”并没有多少出入,这数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若按现在的说法,大概有2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沙塘陡门建成后受益的面积很大,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瑞安、平阳一带都受到了这座陡门的“恩惠”。
儿子吴道直接着重修
建设一座水闸,不仅在技术上是一项重大创新工程,在财力上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从古到今,水利工程一般要花费大笔资金,基本都是在大灾害后痛定思痛,筹集资金,予以修建的。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十八《灾变》记载:宋元间,温州发生过几次大海溢。“民居漂尽,死者万数”,温州各地深受其害。可以猜想,当时一定发生了大的风暴潮灾害或者海溢,前人才在堰坝的基础上修建了较高标准的水闸,来抵挡潮水。
新修建的沙塘陡门好景不长。“明年秋,大水迅流,怒涛交攻而圮。”1146年秋季,沙塘陡门就被大水冲坏了。这一年,吴蕴古和他的儿子吴道直一起,再次研究陡门的建造。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范寅孙(苏州人,范仲淹曾孙)来平阳担任县丞。民以病告,丞曰:“水利不修,咎将在我。”
于是,范寅孙携吴蕴古、吴道直一起,前往实地查勘,并将旧址稍加北移。
这次重建耗时约四个月。1147年的仲春时节,即农历二月十七日,吴道直主持开工施工,直到农历六月二十日陡门竣工。
《沙塘斗门记》中记载“役工四千,糜钱百余万,皆二邑民辅之。”其中,有“蓝田范氏”一家人,将他们家的财产全部资助出来,投入该工程的建设。这个投入4000多役工、耗银达百余万两的工程,在平阳、瑞安两县民众协力鼎建下总算告竣。
1147年的农历六月,就在陡门建成不久后,狂风暴雨再次降临瑞安、平阳一带,这一次,靠着新建的沙塘陡门开闸排涝泄洪,“虽神造鬼设不过是也”,沿江靠海的百姓欢喜异常。
儿孙都加入修建“陡门大军”
事实上,第二次修建的沙塘陡门经过近20年后,又出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南宋乾道二年(1166)农历八月十七傍晚,大风雨、海溢、大潮水倒灌浙南沿海,拔木、飘屋,溺死数万人,为瑞安历史上最大的水灾之一。
《清·乾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灾变》记载:“乾道元年饥,二年秋八月海大溢,人溺死殆尽。先是温州海门有蛟出,既而塔头陡门吼三日,海上浮钱。有一父老识之曰:‘海将鬻人,风潮必作矣。’已而果然。”
《灾变》里说的大概是,天要惩罚人,人也没办法。这场没顶大水,将沙塘陡门及其附近的堤塘、河埭一扫俱空。
到了淳熙二年(1175),瑞安令刘龟从、平阳令杨梦龄率吴蕴古的孙子吴国学一起,与三乡民众共筑。10年后的1185年,平阳县令赵伯桧委托吴国学再次主持重修陡门。
吴国学沿袭旧规,将河道深广疏浚逾三分之一,凿石为条为版,为扦为块,牙错施之,锢以蜃灰,侍郎徐谊、知阁蔡必胜又在陡门上建了一座“召杜亭”。
沙塘陡门外的沿涂下有涨涂,吴国学向官方请示募人开发耕种,用每年三百石的谷租收入来充当陡门维修资费。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徐谊在《重修沙塘斗门记》中写道:有一天,他路过当地,刚好遇到启闸放水,于是就在边上观看放水的情形。“数十夫以井干运绠,版始举一,悬流电激,虽百夫可举之石,漂流入,如浮一叶,土砾旋迸,须臾成渊,为之四顾愕然。”可见,沙塘陡门在启闸泄水场景的壮观。
1959年,宋家埭水闸建成,经过较大修筑和重建有40多次、“服役”了800多年的沙塘陡门结束了历史使命。
仙口村景观
【近期热点,你看过没有】
微信名:吴氏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