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探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3日线上召开了“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论坛”。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平文,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分别从数学、化学、哲学、医学几个基础学科建设的角度,与广大同仁做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姜国华教授主持论坛。
张平文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他分析了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强调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目前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出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抓手带动双一流顶尖学科的建设。通过对比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美国模式、法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指出国外经验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厚植学校文化,突出学科特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他分享了北大数学学科在文化与传承中的发展历程以及面向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举措,特别是以队伍建设为破局突破点,下大功夫营造专心科研、潜心育人的学术氛围的具体实践。并建议国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继续给予数学等基础学科长期稳定投入,以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严纯华教授就化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他分析了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化学学科作为基础和中心学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研究生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复杂未知问题的方法学和先进技能的“研究者”、“知识创造者”和“问题终结者”。介绍了兰州大学以前沿科研牵引型化学学科研究生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建设“合成化学”、“稀土功能材料”、“能源与催化”三大特色学科群,将大团队、大平台和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的人才的培养理念,分享了兰州大学在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培养体系建设,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搭建高水平校企平台,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实践经验。
孙向晨教授以“厚基础、宽视野、强规范——以‘学术为魂’的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为题,从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分析入手,从历史文脉、学科基础、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和生源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复旦大学哲学系以学术为魂、视野宽阔、规范研究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包括正副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多元学术实践为着力点的学术促培养的实践;以哲学+跨学科、哲学+国际视野、哲学+社会实践为重点的学术视野拓宽的探索;以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为抓手的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而达到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的切实提高,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宋尔卫教授做题为“锻造高水平医科学科体系,培养新时代拔尖医学人才”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中国近代西医的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山大学悠久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传统。分析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所需要的临床科学家、高水平医生以及交叉学科人才等医学学科发展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新医生”、“好医生”、“名医生”、“临床科学家”的医学人才漫长的培养过程和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然后分享了中山大学以“三基三严三早三赛”为抓手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包括凝练学术方向、引育优质师资,融合基础临床,推进医学+X跨学科发展、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本研贯通培养等的具体举措和人才培养实践。
姜国华教授在论坛总结中指出,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将继续联合广大会员高校研究生院,聚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探索改革方向,共享创新做法,助力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