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2012年10月19-21日,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大酒店召开。

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会议纪要

2012年10月19-21日,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协办。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工科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问题;工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和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来自全国47个研究生院单位和陕西省有关高校研究生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计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国务院学位办综合处张帅副处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长贺克斌教授、陕西省学位办杨俊利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程光旭副校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天宁教授、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少军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先后主持了会议。

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程光旭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的概况以及近年来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陕西省学位办杨俊利主任介绍了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举措,特别是陕西省将教育强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采取大幅提高生均经费,减轻高校债务等举措,大力支持高校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处张帅副处长介绍了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件的制定情况,以及下一阶段贯彻落实的设想。

第一部分 大会报告

围绕大会主题,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叶恭银处长以“工科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浙江大学的举措与实践”为题作了大会报告。报告结合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介绍了浙江大学在研究生招生、导师遴选和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指标的配置与学院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紧密挂钩;向培养质量好、研究水平高的导师倾斜;向国家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和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倾斜;向重点课题和重大成果产出的学科与团队倾斜。采取了深化以研究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复试改革;实施博士生自主遴选机制;免试研究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计划;举办“暑期学术夏令营”并支持暑期实习;试点“申请—考核制”,优化遴选和评价体等措施改革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并建立了健全有效的招生监督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导师遴选方面,浙江大学用研究生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了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取消了学校层面的导师资格遴选。在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浙江大学完善培养过程的考核与分流机制,将博士生的考核结果与奖助金挂钩,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甄良常务副院长作了题为“哈工大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的大会报告。报告在充分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介绍了哈工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一些做法。包括:1994年开始实行硕士生培养2年制,2007年开始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分类培养硕士研究生,从2011-2012年试行到全面推广博士生选拔的申请-审核制完成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聘请国外高水平学者担任我校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及教学方式;按大学科类别建设外国留学研究生的英文授课体系;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开展如博士生短期访学研究项目、优秀博士生国际交流访问项目、资助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双边或多边博士生学术论坛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甄院长在最后指出,国际化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以不要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要首先利用国际化的手段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尽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只有在我们培养人才的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时,才能和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否则国际一流大学和我们的合作更多的是为了吸引我们的优秀生源;研究生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只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我国大部分学校现阶段主要的国际化方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大部分导师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达到国际水平、导师中有相当比例的国外高水平学者,才有可能形成稳定培养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杜朝辉常务副院长作了题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大会报告。报告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具体措施、存在问题、改革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上的具体措施。上海交大在2011年3-7月成功举行首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在这次热烈的大讨论之后,上海交大推出了八项改革举措,包括: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招考与选拔方式创新计划、导师动态选聘制度、卓越课程建设计划、博士生连贯式培养与分流制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待遇改善计划、学位留学生促进计划。上海交大逐步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型、层次和学科结构,博士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硕士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生教育为主,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促进培养目标转变。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培养逐步过渡到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建立三级学位评定体系,引入工学一部、工学二部、理学部、生农医药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医学部六大学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创新研究生招考与选拔方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行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弱化“导师数”权重,增加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国家级基地、科研项目、培养质量五个“质量因子”权重,通过试行博士生申请入学制度、提高推免生录取比例,采取提前面试、预录取等方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源。大力开展暑期学校、招生夏令营,加大招生宣传,把招生工作端口前移。深化导师动态选聘制度,促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开展卓越的课程建设计划,推进课程代码统一、课程库资源开放、选课流程再造、学分互通互转等工作, 推进“一个课程库一个选课系统”、校内外资源共享建设,夯实研究生的知识基础本硕博课程贯通建设。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 探索建立基于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新型研究生培养组织结构。制定博士生待遇增长制度,加大国际交流资助力度,扩大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贺克斌常务副院长在会上作了题为“以评促建,推动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报告通过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评价方法,以清华大学邀请的工科系国际专家组评估本校研究生教育时的评估方式为例,提出三点启示:评估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应以“诊断式”评估为学科把脉;应注重“效果”的评估,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质量和表现是学科是否成功的最重要体现。 贺院长最后指出,定期接受评估(认证)不仅是被动接受来自外部的检查,更是学校反思自己的办学使命和目标以及办学实践过程,并面向未来进行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保证机制。

中南大学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高度重视,全程渗透,注重实效,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做实做细”的大会报告。报告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本校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中所做的重要措施。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中,中南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各级工作体系。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示范引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从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在培养过程中推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严格把好出口关,全程渗透,将教育贯穿培养的各个环节。创新教育形式,举办高水平、高层次主题宣讲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教育实施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何茂刚副院长以“基于本硕博课程衔接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为题作了大会报告。报告从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本硕博课程衔接、工作内容、成效与不足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本硕博课程衔接的具体做法,主要有:1) 通过删除、修改、新增课程,按照一级学科培养(个别除外)的要求,基本建成了基于本硕博课程衔接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科层次中知识的需求,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科发展中知识的衔接。2)适度减少了硕士学位课程学分,夯实了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培养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学科多元化和交叉性发展。3)设置系统的专业学位专门课程,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要求,强调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4)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要求硕士生以多样形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

大会按照招生、学位与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四个模块进行了分组讨论。分别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林承焰常务副院长、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曹红副院长、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贺高红副院长和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白海力常务副院长担任召集人。在分组讨论中,各高校主要讨论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招生组

1、博士生招生改革:“申请-考核”制

1)如何杜绝人情压力在博士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至少有以下途径:第一,重视个人基本情况,如教育背景等;第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暂缓实施;第三,限制委托培养学生占各院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以及每位导师可以带委培学生的数量;第四,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宽进严出的过程考核。

2)教育部未明确文件,“申请-考核”制办法的实际操作面临困难。每年需要向教育部上报三门课程成绩的文件要求,导致部分高校不愿承担风险开展这项改革。需要教育部相关政策出台,配套推进博士招生制度的改革。

3)申请材料的内容。专家推荐信:对专家推荐的内容给予合适的重视。

4)导师意见和专家组意见不一致时,以专家组考核的意见为基础,导师提出相关支撑材料。

2、硕士生推免工作

电子科技大学将本科三年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提升,希望能够限制并逐年降低非智力因素在推免生成绩排名中的比重。改革前,非智力因素的加分项目是可以无上限累计的,挤压了智力因素的比重;改革后,非智力因素的加分上限是2.5分。此外,推免指标的分配考虑了学生数和导师数两个因素,测定了学科间互推学生数量,有效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3、其他

电子科技大学每年的招生工作结束之后,各学院都需要将招生总结向招生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含主管校领导、纪委、研究生院相关领导),用以评价当年的招生工作。清华大学接收推免生后还有可招指标的导师才能上简章,并且提出成才的高发点通常是入学考试10名左右的学生。天津大学发现在推荐环节有部分学校为推免生开具多封推荐书和证明材料,导致学生被高校重复录取。呼吁高校没有特殊情况时,只为考生开具一份推免材料。

(二)学位与学科组

1、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对于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至关重要,应优化送审方式,减少送审数量,校内送审与校外送审相结合,提高评审实效。

2、硕士研究生质量保证需要有效的着力点,建议对于硕士学位论文也采取一定比例抽查的手段,并出台相应的不合格论文处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监督力。

3、优秀论文的评选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水平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很多学校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评选及激励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4、学位论文查重的检测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诚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仅能起到提醒作用,要提倡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

5、学术分委员会的设置方面,建议应采取以学院为主,充分发挥学科负责人的作用,鼓励学术权力回归,在学术层面解决相关问题。

6、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设置应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标准有所区别,应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新的评估体系。

(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组

1、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理科化,培养出的人进入企业后工程能力弱,社会评价差。

2、国内目前缺少系统的、经典的研究生教材。

3、应打通本科和硕士选课系统。本硕连读生可以在本科阶段选择硕士阶段的课程,所得学分也得到认可。跨专业读研的研究生可选择所跨专业本科的课程以弥补跨专业导致的本专业基础不足的问题。

4、是否应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择交叉课程。目前中南大学的做法是鼓励学生交叉选课,但必须修完一级学科的学位课后,方可选择部分交叉学科课程。

5、为留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也考虑可供国内学生选择。

6、如何对学生制定科学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对于按学位课或选修课不同级别选课的学生,是否统一评分标准。

7、研究生培养年限问题。按照弹性学制,对于两年半毕业的学生,由于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是按照学年进行的,将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毕业后有半年的闲散期。

8、研究生毕业应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建议学校设定一个基本规定,由各学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学校内部设立了网刊,只面向部分校内人员开放,审稿严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知识产权,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锻炼论文写作能力的机会。

9、学校对为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资格是否有所要求。

10、评价工科学生,除了通过论文外,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如专利发明等。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组

1、专业学位硕士发展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都还不够清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主要是要提高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生源质量。

2、国家和学校应从经费和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调动教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性。如要求教师到相关企业中锻炼可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

3、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在全校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培养方案要突出专业学位的实践特色,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课程教学的定位、设计和落实也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中之重。

4、目前专业学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提出所建基地多集中在哈尔滨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较少,基地落实的效果较差。华东理工大学提出学校输送给基地的学生素质与基地所需人才要求有所偏差,这反映了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与社会存在偏差;学校需要进入基地的学生数大于基地所能接收学生数,这反映校外基地的建设还需要加大。

从分组讨论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各研究生院的管理水平很不平衡,某个研究生院为之发愁的问题,在另一些研究生院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存在一些大家都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说明这种会议交流很有益处。

第三部分 其他事项

本次大会收到论文53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大会对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编辑印刷了《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大会决定第二十七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于2014年由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

上一篇: 鑫苑杯·郑州电视台少儿国学系列大赛预选赛火热开赛,一大批“小鲜肉”占领现场!
下一篇: 商务印书馆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全编60种在京发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