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国学经典相关内容,探究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 语文教学 有效结合
【课题项目】
2018 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经典诵读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GS[2018] GHB1301。
一 、 国学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 ,文化不仅是其灵魂所在 ,还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 、 促进社会和谐 、增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国学经典作为历史先辈智慧的结晶 , 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当代人民学习先贤的纽带和桥梁 。在语文课程中,经典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内涵 、高尚情操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扩大知识面 ,提高其语文素质,对塑造健全的人格 、成才育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1.创设经典诵读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教学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 ,适合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推行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举办诗词默写比赛 、朗诵比赛 、广播播放国学经典的方式, 形成墨香满校园的气氛,鼓励和带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 。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善于与家长
沟通,培养其传统文化学习观念,使其重视国学经典的传承,关注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后,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推 荐和挑选相应的读物 ,鼓励和指导课外国学经典阅读 ,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 ,使知识得到有效延伸,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范围 。
2.内容呈现结合经典诵读
语文学科内容在本质上吸收了国学经典的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弘扬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呈现方式和载体主要有韵文、诗歌以及散文等,不管是意境 、旋律还是思想内涵,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感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的特点 ,采用点线面结
合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融合经典诵读,以“阅读—作文”、“韵文—散文”的教学顺序进行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讲解诗 歌的情境 、表达的主旨思想 、诗歌的韵律和美感以及画龙点睛之字词句,并布置课外的阅读任务,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训练,以 此增加学生的文学经典积累,提高其语感和阅读能力 。
比如,学到《论语》一 文时 ,语文老师可以适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知识延伸,引用四书五经的相关内容,介绍该文章的作者,创作背景 、思想主旨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深入感受国学经典的内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正面的思想引导作用,促进莘莘学子成长成才 。
3.教学方式结合经典诵读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古代教育经历了长期的探索阶段,积淀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合理借鉴先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当代语文教学特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文学往往更注重“神似”和“诗画同源”, 即以深刻的意境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通过文字勾画出意境 ,使文字具有画面感 ,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情感渲染的效果 。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意境联想 ” 的教学方式 ,从国学经典中提炼出教育的精髓 ,选择先辈圣贤的典故,引导学生将诗歌 、文章想象成现实中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诗经》一文时,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意境优美 、韵律和谐的诗句,包括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等词,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蕴含了作者饱满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将该意境呈现出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将诗歌中的画面以彩色的图片或视频呈现,配以相应的音乐 ,再进行详细的解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中的意境,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意境勾勒能力 、经典品鉴能力和语文素养 。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载体 ,在语文课程中 ,有效 结合国学经典诵读教学 ,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其语文素养 ,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国学经典的特征,进行差异化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1]丁建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漫谈[J].学周刊,2019(08):114-115.
[2]赵雪莲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8(06):49.
作者:张金平(甘肃省武威市苏武教学辅导站新河中学 甘肃 武威 73339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