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力类节目的不断升级,人海战术、复杂规则+心机心计、场景奇观似乎成了这类节目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观众也逐渐对这样形式上的升级感到疲态。
韩综《大学战争》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二十位来自名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纯脑力的比拼,完成了一次脑力类综艺的新突围。
节目的构成相当简单,每轮按照“ACE战-主游戏-淘汰赛”的赛制进行。其中,ACE战依照选手个人能力进行比拼,为本队获得主游戏的优势;主游戏和淘汰赛均为团战,主游戏排名最后的两个队伍进入淘汰赛,每轮淘汰一支名校队伍。
节目在Coupang Play上线后,获得了平台内部4.6(满分5.0)的网友评分,并达到了平台人气TOP20榜单的第一名。节目还引发了大量韩国网友的自来水,得到了“非常有趣!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孩子看的,非常推荐”种种极高的评价。
以大学之名,顶级学子的神仙打架
《大学战争》,顾名思义,是韩国五所顶级大学之间的战争,其中的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有着“SKY”之称,前些年抨击韩国应试教育的大热韩剧《天空之城》中的“天空”正是来源于此;还有两所理工科院校KAIST(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浦项科技大学,则是韩国理工科的两大山脉。
别看这些学校都名声在外,他们之间的“恩怨”也由来已久,这也是这场“大学战争”能够开战的原因之一。比如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从学术比到体育,就连“延高战”“高延战”——各自学校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将自己的学校名字放在后面,“赢过对方”刻在每一位学生的DNA里;又比如KAIST和浦项科技大学作为韩国TOP2的两所理工类学校,自然也要争个高下。
除了背景够硬的实力名校,出演者每一位都来头不小。他们有的高考两次都上了首尔大,第二次高考拿了满分,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有的也很豪气,声称没见过数学比自己厉害的人……
当然,这些都是脑力节目的标配。
除了韩国的顶级名校,海外名校学生的加入也让场上局势变得更为复杂。首轮比赛过后,哈佛大学代表队补位入场,此时场上所有选手都拉起了警报,心态从“为母校争光”上升到了“为韩国的大学”争光,也有人想着无论如何要赢过哈佛大学,怎么着也值得显摆一回,很是微妙。还有的选手试图安慰队友:韩国人上首尔大学,可比美国人上哈佛要难(论竞争率的确如此)。
所谓“以大学之名”,《大学战争》跳开了人海战术,比起单个有名的选手,节目更着重强调队伍本身,而这样的设计也与近年来韩国以团队战为题材的综艺《街头女战士》、《钢铁部队》、《海妖的呼唤》等颇为类似。对于这些选手来说,大学就是他们最初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设标签。
而观众们看这些大学生,其实上也在看他们背后的大学。出演节目的大学生被赋予某个大学的既定印象,无论最后这种印象被打破或是被强化,都会是一个好的故事。
以团队之名,脑力游戏呈现出的更多可能
节目制作组曾经参与过韩国经典脑力类节目《游戏的法则》《社会游戏》,在游戏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哲学,这也是《大学战争》好看的另外一个因素。
《大学战争》制作组前期花了两三个月在游戏选择上,通过模拟游戏不断细化游戏规则,最终选定了19个游戏,涵盖运算、规则、策略、空间知觉、记忆力等能力的考验。
而和制作组的前作稍有不同的是,《大学战争》的主游戏+淘汰赛都是以团战为主。团战的设计让游戏多了更多的玩法,同时也更加凸显团队策略以及同队成员之间的心态变化。
比如第一轮的主游戏「300」。节目组一次性给出300道算术题,各队选手需要算出答案,并且输入到系统中。当且仅当所有答案都输入完毕,系统才会判定答案并且给出当前错题数量。选手们需要全部重新演算,找出此前错误。只有当本队错题数量为0时,考验才最终结束。
很明显,算术并不是这个关卡的核心难度。选手们真正困难在于——在好不容易完成了300题的运算后,还要一次次重新“扫雷”。试想一下,“在300道算术题中迟迟寻找不出最后1道错题”,这不仅是脑力的战争,还是心理状态的战争。
而选手们的策略也开始在“纠错”这一问题上展示出来。首尔大学率先提交了答案,系统显示有28道错题,成员们选择重新验算,这意味着计算量的翻番。
但随后提交答案的KAIST和浦项工大,系统显示错题数超过了100个——这多少有点不合常理了。原来,他们选择借助节目中的判定系统,以误答的方式定位错题(即全部错题数=故意错题数+真正错题数),从而快速定位真正错题的位置。这样的不合常理被其他队伍关注到了,并且也开始运用相同的方法定位错题。
可以说在这个环节里,执行力和策略能力缺一不可。
第二轮的主游戏「信号调查」同样是冷眼很喜欢的一个设定。
同队成员事先商定一个识别系统,并把识别规则写在空白的卡纸上,比如横放代表什么,组合代表什么。制定完识别系统之后,其中一位成员与另外三位成员完全隔离。
节目组向三位成员出示“犯罪人员”的图片,成员们通过卡纸的摆放向隔离成员传达信息,比如手上有道具、长/短头发、男/女等,但卡纸不能添加信息。根据不同队伍的策略,他们对于同一张图片的解读是存在差异的。
随后隔离成员拿到数张相似的“嫌疑人”的照片,Ta要通过队友传达的信息,准确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在每轮检举罪犯结束后,成员们有一次机会可以调整识别系统。
比起遵循节目组给定的规则,在信号调查的项目中,自我创造规则并且一以贯之,达成团队默契,才是关键。
在比赛中,你可以看到选手们如何构想一个全新的识别系统,并且用这个系统准确传达信息;你也会看到因为选错嫌疑人,在房间孤军奋战的成员的压力与自责,以及同队成员对其的体谅与鼓励;还会看到因遗漏信息导致传达失误而自责的选手——这些所谓天才们也会遇到挫折时刻。
此外,随着每回合的推进,“犯罪嫌疑人”的照片也愈发相似,选手们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优化和完善自己创造的规则。
从这两个游戏可以看到,《大学战争》并没有将“脑力”简单定义为更快的运算、更好的眼力,那或许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天赋,或者简单说是“聪明”;这里的“脑力”更强调沟通力、策划力、协同力以及面临困境后如何自我优化和调整的学习能力,我们惯常称之为“智慧”。
《大学战争》提供了又一个“团战”的范本——人只有处在团队中,才会开始努力沟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欣赏别人的长处,并努力创造1+1>2的结果。
小而美的《大学战争》做对了什么
在冷眼看来,国内的脑力综艺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一方面是以《最强大脑》为代表的,以人海战术、场景奇观,展现过人的天才性的纯脑力类节目;另一方面是讲求情商+智商,策略>脑力,以社会实验为概念的《超机智青年大会》《决战21天》这类的策略类节目。
前者节目中呈现的天才性往往让观众叹为观止又稍显距离感,而后者因为观看门槛的问题,赢得了一波黏性极强观众群,但却始终难以破圈。
同为脑力综艺的《大学战争》,似乎与上面两类综艺都不太一样,节目制作组在选角时刻意回避掉了名人,游戏设计上也拒绝联合/背叛/欺骗等元素,只主打脑力游戏。
可以说,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游戏的复杂程度上都做了减法,但是并没有减弱其精彩程度,在冷眼看来,是做对了以下两点:
一是脑力游戏的设计。脑力综艺的游戏设计,难就难在:既不能对选手太简单,也不能对观众太复杂。
最理想的状态是,观众能够有一些参与感,也愿意试试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过多外部的解释,就可以感知到选手脑力超群之处。
《大学战争》的游戏设计,绝不复杂,但有足够的空间让选手们发挥。在这档节目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一些选手与生俱来的天才性,更令人赞赏和惊喜的是他们通过后天养成的创造力、逻辑能力、协作统筹能力等等。而后者,或许才是他们成为顶级学子的真正理由。
二是回归了脑力综艺真正的看点——人性的弧光。脑力综艺绝不是为了造神,观众对于天才性的人物也不会有太多共情的感受。脑力综艺的出演者固然有其超于常人的部分,但是ta同样也要面对合作或者失败,并不断战胜自我,这才是他们闪光的地方。
看着同为人类的出演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人类弧光,或许才是观众热衷脑力节目、体能综艺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