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所学校,上课比规定时间早,放学比规定时间晚,周末有课,暑假也有课,老师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目标是上大学。他被誉为全美国最好、最有前途的中学。他就是美国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即“知识就是力量工程”)学校。他使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使所有的孩子都想学,成功上演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
对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美国来说,教育公平意味着缩小各阶层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让贫困家庭、少数族裔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为此,有较大办学自主权的“特许学校”在各州蓬勃地发展起来,希望通过教育创新来为大面积提高公立学校的质量探路,KIPP正是其中发展最快、最成功的佼佼者。
KIPP的创办者麦克·芬博格和戴夫·莱文是“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他们在贫困社区初中执教的经历使他们发现,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教师的教育成果灰飞烟灭,一切都恢复原样,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办法,能够把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带到高中以至大学,并且改变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现状。1994年,他们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成立了一个只有50个学生的学校,他们亲自探索和进行教学实践,这个过程中,他们悉心学习那些课堂教学成功的老师,关注他们课堂的管理技巧,揣摩他们的上课方式,例如如何创造性地把重点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相关数据显示,KIPP在遍布美国20个州及华盛顿特区的162所学校中已拥有近6万名学生。其中,有60所小学、80所初中、22所高中。
在KIPP的学生中,87%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8%的非裔、38%的拉丁裔、2%的白人、1%的亚裔以及1%的其他学生。KIPP学校所在的社区,平均只有不到25%的人能够上大学,而KIPP学生最终进入大学的比例超过了85%。生源最差,但学习成绩提高幅度在当地却是最高,KIPP是如何做到的?又给了现代教育怎样的启示?
1. 所有孩子都想学,而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学
KIPP最初的理念是所有孩子都能学,All children can learn。后来纠正为所有孩子都想学,All children will learn。 因为“能”太被动了,他指孩子有这个能力去学,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他们强调不要学生能学,要让学生想学。带着这个理念,KIPP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让那些贫穷的孩子上大学。“大学”成了KIPP学校里最常出现的词语。老师跟学生说的话,跟家长说的话,学校里的各种口号,处处体现上大学这个中心目标,哪怕他们只是初中生。KIPP学校会带领学生去大学访问,去接触从KIPP出来并成功考上大学的校友,树立自己也要上大学的意识。教室用各个大学的名字命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大学。
“Work hard,Be nice.”(“勤奋学习,友善待人。”)这是KIPP的校训,也是其核心理念。他们把这个校训写在校服上,并强调“世上没有捷径可走,作为一个KIPP人,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教师,为了成功你必须竭尽全力。”而“友善待人”则是KIPP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它表达了“要对自己好,对你的邻居好,在你的社区里做一个负责任、有贡献的人”。正如KIPP的使命是让学生获得他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2. 管理良好的课堂,更多教学时间
当我们把个性、创造性作为关键词的时候,勤奋与纪律仍然是不可遗忘的重要成功因素。而一堂节奏适当、引人入胜的课,只能出现在一间有秩序的教室里。这就是KIPP始终坚持的“学习只会在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上发生”,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否则他们在课堂上的干扰行为就会影响他人及课堂效率。一旦看到有孩子在教室后面窃窃私语,或想逃掉家庭作业,或在取笑其他同学,KIPP的教师会毫不心软。他们这样做,是想向班里的其他学生指出,哪些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竭力为学生划清不可逾越的界限,希望创建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秩序。
因此,KIPP形成了自己的一套SLANT课堂规定:即坐直(Sit up straight)、看和听(Look and listen)、提问(Ask questions)、点头(Nod your head)、眼光跟随教师(Track the teacher)。
在KIPP看来,课堂应该是一种对话,学生应该一直回应教师,教师也要一直回应学生。必须不停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话、做动作、动手做,最好的团队协同就如同打篮球一般,应该有来回,教师之间应该有常规的切换,应该让课堂保持生动活泼,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到他们身上。很多情况下,课堂上的问题不是源于违抗,而是源于冷漠。有的孩子不参与课堂活动,他们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经常性的、温暖的鼓励。正如《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书中提到,只有当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充分肯定与尊重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是人对人的教育。
KIPP的成功有五大支柱,其中一项就是更多教学时间。一般美国学校都是8点多上课,下午3点放学,而KIPP学校则是7:30上学,下午5:00放学,晚上作业时间为两个小时,每周六还要上半天课,暑假也要比普通学校少放假一个月。这样的做法就减少了学生在家呆的时间,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就会减少,也没有时间和同一社区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玩耍了。
KIPP希望,学校应该是一个学生能得到安全感的地方,学生不会受到欺凌者、自作聪明的人以及幼稚但却残忍的行为的困扰,对因受贫穷之困而心生羞愧和沮丧的孩子来说,这尤其关键。他们努力把KIPP打造成为一个安全岛,让孩子们在这里能敞开心扉,无需设防地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们会更愿意早早地来到学校里,更愿意在学校里待更长的时间。
3. 教师倾心付出,赢得信任,建立期待
KIPP的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教师,且能为学生倾心付出。他们知道学生在生活中最需要的是爱,在课堂上最需要的是帮助他们阅读。他们认为信任和高期待是与每一个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开学第一天欢迎新生的仪式上,有一位海耶斯校长对84名新生说:“在见你们的老师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礼物。拿到以后你们要马上把它放入你们的口袋。”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无形之物,弯下腰亲自放在每个孩子的手里。“这个礼物就是我的信任”她说,“如果失去她,你无法在商店里买回来,只能把它挣回来。我要求你们在80或90年的人生里,不要失去它。”孩子们点点头。“那么请不要撒谎、打架、不交作业、大声说话等等做任何违反KIPP校规的事。重新挣回我的信任比失去它要难得多。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请保住它。”就这样,海耶斯校长快速的用孩子们的方式讲明了KIPP的规则,以及让孩子们明白老师对他们的期望。
因效果不佳而做改变,这成为了KIPP恪守的一个准则。每所学校,每个由校长和教师组成的团队,都会在KIPP工具箱中拿取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而舍弃其余。当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时,教师会千方百计让学习变得有趣。他们会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动手、吟唱歌谣,不断调整,不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不同需求的学生。他们鼓励孩子在作业过程中碰到问题可随时拨打老师的电话。为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状况,他们与家长签订家校共育计划,会对每个孩子进行公立学校老师所不主张的家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取得家长的支持。更难得的是他们会筹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与孩子们一起制定远足游学等计划。老师们会带孩子们去百老汇看经典剧目,到华盛顿首都,得到大法官和议员的接见,甚至穿越德州北部,到犹他州体验美洲大沙漠的壮观。他们想让KIPP既有弹性又有活力,能根据变化着的世界和新的信息不断调整,但又决不遗忘帮助孩子学得更好的目的。
4. 珍惜权利,奖励、惩罚都是选择结果的体现
KIPP有一整套的奖惩措施,其基本假定是,你做得好,就会得到好结果;你做得差,你就会得到坏的结果。这是生活的一个准则,也是让孩子们领悟的“人生教义”。KIPP认为,不能让孩子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拥有各种各样的权利,要让他们学会做出选择与承担责任。
KIPP曾使用过一个叫“门廊”的惩戒措施。就是把孤立作为一个惩戒技术,使学生单独坐在教室的背后,不能跟其他同学讲话,午餐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单独坐一桌,远离朋友。这种做法剥夺了他们渴望和同伴在一起的心理需求。而评判是否要惩戒的标准是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而不是学习成绩。KIPP学生从来不会因为考试成绩差而受到惩罚。
关于奖励方面,KIPP采取了工资支票的方式,专由教师给学生打分,取得好成绩或行为表现出色的学生就会赢得KIPP元。KIPP元可以用来兑换学习用品或糖果,也可以存起来支付学年末的远足活动。同时,每到4月份,他们会宣布哪些学生能参加远足活动,去犹他州、华盛顿、纽约或其他地方,幸运的学生会发一张“金票”,上面有旅行细节及家长的许可签字,并在发金票的仪式上,给学生们列数了“金票”附带的责任。
KIPP 通过教育创新摆脱僵化体制的束缚,采用的高标准、严要求,花更多的教学时间、重视寻找最优秀的教师,奖励学生的成功,跟家长紧密联系,承诺为每一个孩子做好上高中以及上大学的准备,最终用成绩说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愿意把教育当成一生热爱的事业,并愿意为之不断创新、尝试,正如比尔·盖茨,这位出巨资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直接影响着美国教改风向的大慈善家,在演讲时说,每当他推动教育创新受挫,他“就去走访一所KIPP学校,然后对自己说:这是能够做到的”。
附:
KIPP五大支柱:
·高期望:要求所有学生都要为上大学作好准备
·选择与承诺: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必须签《卓越承诺书》
·更多教学时间:包括每日延长课时,周六和暑假上课
·强有力的领导:校长拥有学校的人事权和财权
·用成绩说话:成绩的依据是标准化考试和其他客观评价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