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不必全读——谈谈选读《礼记》”讲座现场
3月25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第三讲“不可不读,不必全读——谈谈选读《礼记》”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志彬做主题讲座分享,近百位读者现场参加活动。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小学(中职)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等单位支持。讲座活动通过当代名家、名师的讲授,帮助学生们扫除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现文言文魅力,亲近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建立文化自信。
《礼记》新编导言
《礼记》成书于汉代,由西汉戴圣采集先秦旧籍编辑而成。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礼记》《周礼》《仪礼》被称为“三礼”,而《礼记》最为后人所重。宋代的程颢、程颐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分别单独成书,朱熹进一步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明清的科举考试,都从这里面出题。这个历史演进过程,说明《礼记》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故清代学者焦循说:“《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强调《礼记》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近代学者梁启超把《礼记》定为“必读”的国学典籍。他说《礼记》“为青年不可不读之书,而又为万不能全读之书”。他认为,若以拓展常识与增进修养为目的,就必须好好读《中庸》《大学》《礼运》诸篇。章太炎先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国学大师,主张与梁启超相近。
叶圣陶先生赞同章、梁的意见,从《礼记》四十九篇中选出十五篇,辑为本书。这十五篇是《礼记》精华,值得阅读品鉴。
下面谈几点阅读建议。
一、了解“礼”的基本意义。
通俗地说,“礼”就是某种规矩、某种行为规范。对“礼”的看重,与儒家拯人济世的抱负紧密相关。从夏到商,再到周,礼有演变过程,但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某种规矩,“礼”始终存在着。社会各阶层各有其“礼”:王廷之礼、诸侯之礼、大夫之礼、士之礼、庶民之礼。接待神祇,孝敬祖先,建立伦常,区别尊亲,莫不有所循之礼。儒家认为,各自恪守其礼,社会就会趋向稳定。“礼者,君之大柄也。”遵礼,方可天下为公,大道得行;倘若礼崩乐坏,势必趋于乱世。所以孔子大声疾呼恢复礼制。
“礼”并非凭空产生的。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有条理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他进一步阐释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美学散步》)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形诸规矩的“礼”依然存在。小而言之为起居进退之仪,大而言之为人际交往之道。即使国家之间,不也要“礼尚往来”么!
二、研读《礼记》的方法,可概括为“辨字读、章句”,“审名物”,“求条理”。(黄侃先生语)
《礼记》中的记述离我们生活较远,阅读时需借助注释。《礼记》的注释, 以汉代郑玄“注”和唐代孔颖达“疏”为最佳,一简一繁,在经学史上被誉为“双璧”。本书注释以郑注和孔疏为依据,包括注音解词、疏通句义等。阅读本书要细心体悟注释,克服疏通文句的难点。这就是“辨字读、章句”。
“审名物”,指了解《礼记》中的名物词。这是些具有专指、特称意义的词,它们构成了中国礼仪文化中独有的话语体系。比如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比如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又还有进一步讲究。这样的“专词”在《礼记》中很多。读者在阅读中若有兴趣,可以就某些名物词做些探究。比如“九州”是哪九州?什么叫作“殡葬”?弄清些名物词,追踪其历史沿革,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
“求条理”,指弄清一篇的条理,也指弄清全书内在的条理。这个要求较高。初读者可降低这方面要求。
三、注意对某些语段的仔细琢磨。
初读者宜选些重点语段仔细琢磨。语段,就是所谓“章句”的“章”。初读者对某一篇的阅读,不一定要逐段精读细啃,大致浏览,理清脉络即可。而对某些语段则要仔细琢磨。
比如《中庸》。从开头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看作对“中庸”的总说。接下来,具体述说古圣先贤们怎样理解中庸之道,怎样修养品德(即“修身”),强调任何人的“修身”都可以达到很高境界。再接下来,从“自诚明,谓之性”以下,进一步强调修养是没有止境的。而其中所说的“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则点明了“修身”与“礼”的关系。这就是大致浏览。而《中庸》里值得琢磨的语段很多。比如开头谈什么是“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这些内心的情感是自然产生的,是人的本性,无所谓偏倚,这就叫“中”。这些情感外显出来而能“中节”— 恰如其分,没有乖戾,没有做作,没有偏颇,符合人的本性,就叫“和”。如果我们这样琢磨琢磨,大概就会对“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有些领会了。如果能朝这方面提高修养,那就会“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上海有所著名的老学校,校名叫“位育”,就体现了对此的憧憬。
又比如,什么是“强”?《中庸》里有这么几句: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一般人把以力胜人看作强,把金戈铁马、所向披靡看作强,但这里把“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看作强,显然是更看重思想的强大。因为有独立的思想才能做到和而不流,在众声喧哗中葆有自己的本心和追求。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这些人之所以能毅然献身,义无反顾,就是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追求。 他们懂得在生死之上有更高的存在—可能是道义,可能是信仰。而他们的追求至死不渝,不正是这里说的“强”么!
《大学》与《中庸》都讲“修身”,但大致浏览便不难发 现,《大学》讲“修身”,更多地与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其中 有些名段,也很值得琢磨。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 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大学”,是相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 所谓“大学之道”,就是治国安邦之道。若仔细琢磨,这几句所含的意思很多,很丰富,最好分三个层次来把握。
第一层,强调“明明德”。明德,指原本善良的本性初 心。但初心易被外物所蔽,所以要不断地去“明”,即葆有赤 子之心并发扬之;同时推己及人,要“亲民”,关怀更多的人, 并引领自我走向止于所当止的至善境界。这一层,先说提升自身修养,再说去影响他人,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于是达到 “止于至善”。这是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第二层,讲明确目标后 “修身”的具体过程:定、静、安、虑、得。这每一个字都值得体味。你若仔细琢磨一下,肯定能从这六个字获得很多启发。
第三层,从本末先后的关系上说明怎样接近“大学之道”。如果体会到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周详,得其所止,那么对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肯定很有益。
以上例子,大致示范了“琢磨”的基本方法 — 揣摩关 键概念,推敲层次关系,联系实际印证等。读者可再从书中摘 选几段,自行琢磨。
四、摘录批注。摘抄一些至今被反复引用的经典名句,反复记诵,尝试写几句读后感。
比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学、问、思、辨、行,是个完整顺序,环环相扣。每一 环需要采取什么态度?达到什么境地?很值得深思。所谓“知 行合一”,不仅要在思想上“止于至善”,而且要在行为上落到 实处。这里“笃行”在最后,说明若不学、问、思、辨,那么 笃行的价值便很有限;而若不肯“笃行”,那么学、问、思、辨的价值同样也很有限。这么写几句,就是“读后感”。
又如: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怨人。(《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
……
阅读本书,如能摘录二十条,不时拿出来看看,有所领悟,便做点批注,累积下来,会很有收获。
不管是“琢磨”,还是写读后感,都离不开“审辨”,即 联系现实有所思考追问。比如《礼运》中讲“小康”,这与今 天我们所讲的“小康”有哪些不同? 又如《大学》几乎把自我修养视为治国安邦的全部内容,对不对?如果没有经济的充分 发展,能治国安邦么?我们立足于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 就要在阅读中对某些问题进行些必要的追问。
阅读《礼记》,你可能会觉得古人的生活太过死板烦琐,规矩太多。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可能又会有些不一样的想法。礼越多、越具体, 也意味着人对自我欲求的节制越严格。对自我欲求的节制,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难道不重要吗?
黄侃先生说“盖今之学三礼,决非为复冕弁之服,鼎俎之设”,而在于“明民族文化之发展”。我们读《礼记》,不仅可以管窥过去时代的文化特征,更在于能使礼乐文化和礼制精神为当世所用。
《礼记》(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
图书简介
《礼记》是儒家“六经”之一,“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均选自《礼记》。
《礼记/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选注者为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绍钧。叶绍钧撰写的《绪言》详细介绍了《礼记》其书在中国古书中的地位、作者情况、各篇内容分类(关于仪文的、关于器物的制度的、通论礼乐的、政治制度谈、哲理谈),《礼记/学生国学丛书新编》选目的范围,《礼记》的读法,历代注释《礼记》的情况等,可以帮助学生读者全面了解《礼记》一书的内容和地位。
《礼记/学生国学丛书新编》主要选择了通论礼乐的、政治制度谈、哲理谈三类文章,共计15篇,具体篇目如下:《王制》《礼运》《礼器》《学记》《乐记》《祭义》《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大学》。选注者国学功底深厚,注释精当简练,篇目篇幅适合学生阅读。
新编将增加新序言,以进一步向当今读者介绍该书。增加插图,从历代名人画作中精选风格高雅,能够反映该书内容的图片,以期达到图文相得益彰的效果,而又不以图害文,增加该书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少年学生读者阅读时的趣味性。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