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死因之谜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西施的人生轨迹也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而香消玉殒,被没入了历史的黑洞之中。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时刻似乎只是昙花一现般的短短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却被人为地忽略和湮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入了水底。于是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被誉为“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检阅史籍,可以发现四大美女之中的后三位都可以在正史中找到记载,唯独四美之首的西施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赞美和咏叹之中,缺乏任何信史记载。西施的籍贯、生平、事迹和下落等重要信息都只能从汗牛充栋的故纸堆中一点点艰难地爬梳筛选、去伪存真、梳理归纳。
西施墓(西施墓在哪里)
吴越之争的金鼓齐鸣、刀枪并举终于沉寂,战争的戾气散尽之后,美女西施却不知所终。后世对其命运结局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为自己完成了越王勾践给予的使命助越灭吴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而深感内疚;由于无法从这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解脱除了,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这是一些话本和戏剧中经常演绎的情节。
2、被范蠡带走说
这是最为流行的说法,史籍中也有记载。东汉人所著《越绝书》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很多文学戏剧作品据此而演绎,说吴国灭亡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是劝同患难的好朋友文种趁早离开勾践。二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惊慌失措、计无所出的西施,两人逃到太湖之滨,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越灭吴后,越王贪恋西施的美貌想留在身边,但范蠡坚决反对,劝说越王吸取吴王的前车之鉴,不要被美色诱惑而误国。范蠡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溺死于太湖之中。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可见在唐代,西施“被吴人沉江说”已经广泛流传,但对于这种美色误国之说,也有不同的看法。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当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被逼自杀之后,西施这位中国古代第一美女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免西施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
6、被越国王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收西施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这一说法因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和套路,所以比较流行。清代蔡元放所著《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东周列国志》对于西施之死的叙述更是蕴含丰富情节和想象力的故事,认为西施的归来明显威胁到越国王后的地位,自然成了王后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又怕杀掉越王所爱不好交待,便祭出爱国旗号发表告全国及满朝文武书:“这种亡国的祸水,还留着她作甚?”她把干掉情敌的行为上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越王勾践和满朝文武都欲辨不能、无话可说。不过,《东周列国志》毕竟只是历史演义,蔡元放又是清朝人,远离战国时代,所述西施故事虽然言之凿凿、顺理成章,却缺乏有力的史实证据。
西施的传奇经历,正史不载,故越灭吴后她的下落,只能从其他史籍中检索得只言片语:
典籍记载“沉江说”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的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意思是这些人均“死其所长”——因各自的优点而招致祸害,西施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墨子则生活于战国末期的齐国(今山东省),勾践灭吴后数年又把国都迁至琅邪(今山东省诸城市),因此他关于吴越争霸和西施的历史叙述应该更具有权威性、可信性。墨子将西施之死与比干、孟贲、吴起并列,以证他们都因为自己超越凡俗的美德或才干而死,西施则是因其美貌而丧生。
东汉范晔著《吴越春秋·佚文》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因为范蠡曾“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也可以解释为“牛皮”,或是皮革制成的口袋,即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或装入口袋而“浮于江”。据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怀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即用鸱夷牛皮收敛尸体。其余史籍都持西施沉江说,只是沉江的过程和方式各有不同。
当年夫差派人送属镂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刎之前对友人说:“我死后,你要在我坟头种上梓树,等树长大后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吴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人入都灭吴!”夫差闻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曰:“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越国处死西施的手段也是将她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顺流而下漂浮直到沉没。但范晔未说是将她缢死后装进皮袋,还是活活塞进皮袋。后人作诗也多次提及西施沉江之事,李商隐《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说明直到唐代,人们依然认同西施沉江说。
“沉江说”、“沉湖说”,异曲同工、大同小异,都是“红颜祸水”、“美女误国”的传统观念。另外,浙江沿海一带有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蜊肉),据说就是“所谓美女加美食”以纪念西施沉江。
西施既是绝色美女,又是越国灭吴的功臣,没有勾践之命,越国的文臣武将是不敢随便将其处死的。早在范蠡将西施从苎萝山回到越国都城时,勾践就垂涎她的美色,但为了雪耻灭吴,只好强忍色欲忍痛割爱。灭吴之后,勾践为何要处死西施?也许是因他觉得为达到复仇目的而使用美人计,不够磊落,为免汹汹之口,所以要杀人灭口;也许是因为越国绝代佳人被夫差占有,而越王却无福享受,心怀嫉妒;也许是西施知道吴越之间见不得人的秘密太多,杀之免留后患;也许是范蠡与西施确有旧情,灭吴后两人将同归于好、双宿双飞,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不允许他人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但这都只是后人的代入猜测,真实的原因和动机,恐怕只能是千古之谜了。
西施随范蠡浪迹天涯之说,唯见于《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以及唐人陆广微所著《吴地记》:“(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后世文人依据此说演绎出了多如牛毛的文学艺术作品:戏剧、小说,影视剧……或说范蠡初识西施即一见钟情,或说勾践为使西施身在吴国心在越、时刻不忘为国复仇的重大使命,特地将她许配给范蠡,以安其芳心。吴国灭亡后西施与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完成了一个才子佳人功德圆满的爱情故事,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这也是景仰英雄爱慕美人、追求圆满的国人大众最愿意看到、也最能接受的结局。
然而,认真考证推敲《吴地记》这段文字,却发现了许多舛误之处和逻辑难以自洽。吴越两国之都,相距仅数百里,范蠡奉勾践之命送西施入吴,竟然走了三年并在途中生下一子,且在孩子长到一岁能说话时,才走到嘉兴县南一百里处,岂非龟步龟速?范蠡岂能如此将国家大事当作儿戏?带着襁褓之子的西施能否还有把夫差迷倒的魅力?范蠡回国如何向勾践复命?《史记》与《吴越春秋》均称,范蠡出逃时情形紧急,连妻子都未带走,如何能带着西施“同泛五湖而去”。看来唐代的陆广微是根据民间传说一厢情愿地把“语儿亭”与西施随范蠡出走的故事串联在一起。
西施与古迹
西施在诸暨苎萝山下、浣沙溪畔一鸣惊艳被选中之后,先是到越国国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接受宫廷礼仪的培训,三年后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西施从会稽出发,经临浦、德清、桐乡,走嘉兴、湖州、吴县,最后到达吴国都城苏州。这一路沿途都留有与西施故事相关的古迹。诸暨有苎罗山、浣沙溪、浣纱石、西施滩、西施门、西施坊、范蠡岩、陶朱山,绍兴有西施里、西施山、容山,萧山有西施庙,德清有西施塘,嘉兴有月波楼、梳妆台,苏州的灵岩山上下,有西施庙、西施洞、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无锡有蠡园、蠡湖……凡是西施足迹所到之处,皆留下了或香艳绮丽或悲情的故事,几千年来众人相传、脍炙人口。如果仔细梳理和归纳,就会发现这些与西施故事有关的古迹恰好与她成长历程、身份转换息息相关。如:诸暨境内的西施古迹最多,体现了她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与场景;而诸暨以外的西施古迹则多为梳妆打扮的场景,说明她的身份从村女开始向宫女和贵妃转变;紫玉萧山民间称西施庙为“娘娘庙”,说明她从农家女最终变成了王妃。
诸暨苎萝山下西施殿
越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诸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西子祠)。不久后的女诗人鱼玄机作《西施庙》诗。是目前所见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施殿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屡建。今之西施殿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重修过程从民间征集并利用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之更具浓厚的地方特色。景点门楼是一座古朴凝重的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主体建筑西施殿,吸取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桥为主轴,两面配置水池和东西侧厢,起承开合多变化,高低错落有层次,大殿内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厘米)神态娴雅端庄坐于浣石之上。
西施殿右侧正对的建筑是古越台,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越王勾践和两位谋臣文种、范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郑旦亭与西施殿遥遥相对,为纪念与西施同入吴的美女郑旦而建。郑旦亭左侧依山就势而建西子碑廊,历代文人墨客为西施题写的诗句和古今中外画家创作的西施画像都一一刻碑罗列于此;碑廊尽处是整个景区的最高点,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近在眼前、一览无余。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走出院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了相传当年西施在此浣纱的浣纱石,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的浣纱石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书“浣纱”二字却依然醒目。
南宋时期的《嘉泰会稽志》对西施古迹有详细地记载。其卷四介绍了诸暨的西施坊、范邻坊,萧山的招贤坊、清风坊,新昌的康乐坊,指出“凡此诸县坊曲所以得名,不能盖举若诸暨之西施、范邻,萧山之招贤、清风,新昌之康乐,盖古迹尤著尔。”卷十七则分析了远近闻名的诸暨苎布与西施浣纱的渊源,“苎之精者,本出苎罗山(属诸暨),下有西子浣纱石,盖俗所谓苎纱者于此浣之,以故越苎最为得名……乐府因是有《白苎歌》词。今外诸邑,独暨阳尤能以苎为布,虽不逮旧,盖苎罗遗俗云。”卷十八引《越绝书》所云:“句践徙群巫,出于一里。”此句之下有古人注:“云在诸暨县,句践得西施处。”由此认为勾践派范蠡访得西施之地为诸暨巫里。地方志书的记载印证了民间广为流传的西施故事和古迹。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的西施古迹多与她接受宫廷礼仪培训的故事相关。《越绝书》卷八云:西施受训所在之土城山,后改名美人山,受训的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北宋时期的《越州图经》和南宋时期的《嘉泰会稽志》的卷十二,均记载会稽的凤林乡、五云乡各有一个西施里。而萧山西施庙的由来也很有传奇色彩。据当地人说:有一年,浦阳江发大水,从上游的逐渐飘下来许多木材,其中一根飘到了萧山的上下潭就停住了。村民们捞起来发现是香樟木,上面还刻有“西施”两个大字。村民们认为这一定是上天叫我们供奉西施娘娘,让越国美女配享人间烟火。于是请来能工巧匠,用那根香樟木雕刻了两尊西施像,一尊坐供,一尊行供,并在打捞起香樟木的地方建起一座西施庙。
而西施到了苏州以后,成为吴王夫差最宠幸的爱妃,所以苏州灵岩山的西施古迹多余其宫廷生活相关,如:沐浴、梳洗、打扮、抚琴、采香……《吴越春秋》记载:“阖闾城西有石城,去姑苏山十里,阖闾养越美人于此,亦名石城山。”如此说来,阖闾、夫差父子都在灵岩山金屋藏娇,都蓄养越国美女、酒色度日,倒是子承父业了。灵岩山上有古寺,寺内名胜古迹很多,西部以花园为主,人称山顶花园。现今尚存多处西施故事和古迹:大雄宝殿右边的花园,是春秋时期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石上刻有"琴台"二字,为西施操琴鼓瑟处奏乐之所。"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景致绝佳,明朝诗人、大学士王鏊曾在山顶题字刻石"吴中胜迹"。琴台东为御花园,
园内有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池西有石城,即山顶花园之围墙,相传为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又称日井,井后有梳妆台,相传西施常在此临水照影、整容梳妆,吴王夫差则为她理鬓插花,因而又名“西施井”。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北朝时期的梁代之智积和尚修浚,故题为智积井,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边的玩花池和玩月池,是当年西施观花赏月采莲为乐之处。井北砌有假山,山上建有"长寿亭",传为西施梳妆之所。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采集香草香料而建。这条灵岩山南脚下的溪水,通向太湖,即著名的箭泾河,又名“采香泾”。相传为满足西施日常对香草的需要,吴王射箭为线,依据一箭所射之距离和方向而开辟了这条河道,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因水道笔直、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确像人工开凿。山脚下的石龟背上足迹隐然,传说乃吴王射箭用力过猛所致。在吴县(今苏州吴中县)以西二十七里有香水溪,又名“脂粉塘”,相传因西施在此沐浴、卸妆,脂粉溶入溪水而香气四溢,故有此名。《姑苏志》云:“在吴故宫中,俗云西施浴处,一云吴王宫人洗妆于此,故又呼脂粉塘。”
流传千年的西施民俗
浙江诸暨的临浦集镇往东北2公里有一座苎萝山,山的西边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浣沙溪。溪水两岸分布着西施庙、苎萝亭、范蠡庙、起埠庙、浴美施闸等14处西施古迹群,是萧山区级文保单位。至今,浣沙溪边的西施庙里仍保存着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在古代地名和历史文献中,“苎萝村”、“施家渡”等地名和西施紧密相连。在临浦镇北部有一个施家渡村,相传是西施的出生地,村里多为施姓家族。临浦当地有多个与西施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为纪念西施和郑旦而举办的横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灯节,已流传了近900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西施生日,这一天,来自萧山、绍兴等浙江各地的香客都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临浦西施传说于2007年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浦已举行了三次“临浦与西施学术研讨会”,民间文艺者根据临浦流传的西施故事编撰了6本西施文化丛书。临浦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保护修缮西施古迹群,修建了西施公园,打造以“少女西施”为主题的西施景区。《临浦西施古迹群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划定一个占地3.95平方公里的西施古迹保护区域,包括14处西施古迹群、湾里童古村落,以及荷灯节等民俗活动。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恢复植被,营造景观,围绕“一山一水”即苎萝山、浣纱溪,建设一个西施文化体验中心,一条浣纱溪水上风情带,一个西施乡村休闲区和一个苎萝商务度假区。今后,临浦西施古迹群要成国内西施文化展示基地之一,西施传说体验旅游重要节点之一,成为浙江杭州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旅游区。
国内有多个以西施为主题的景区。如:诸暨西施故里景区、宜兴西施洞景区、无锡西施庄景区,分别以“妃子西施”、“隐士西施”、“范蠡与西施爱情故事”为特点。今后,临浦、诸暨、嘉兴、苏州等地有关西施文化的景点,应借助传说故事有机组合成一条区域性的旅游线路。在海外,新加坡有“西施街”,韩国有“西施浦”,日本秋田象泻町每年举办“西施节”,评选西施小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