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权,北京教育学院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学前阶段实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为适应与改善生活,经学习与创造而产生的所有成就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整体体现”[1],它有三个表现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有研究者根据教育内容的表现方式的不同,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四类:“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经典”“以知识为形式的传统生活与社会常识”“与人类创作有关的传统技艺”“以个人行为为载体的传统道德”[2]。
传统经典保存较为完整,发展较为完善,常常被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并为人们所重视。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内容浩瀚庞杂,从而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方面,在条理性、系统性上存在不足,并且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多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对情感目标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3]。
(二)学前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完整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必然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4]。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熏染能够影响幼儿一生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5]。
在这一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行为品质。具体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有助于人格养成,让儿童在幼儿期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品性,即“学会做人”。
其次,是能帮助幼儿产生文化认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让幼儿喜欢并接纳民族文化,进而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最后,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通过当下的教育、转化而获得新生的,当代的文化既是对过去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发展。
二、多元视域的理解、探索
(一)政策期待
2001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调整并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就要求幼儿园为孩子创设丰富的学习场景、形式和内容,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017年,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和实施,国务院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在学前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对幼儿未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审美能力、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术研究
伴随着“传统文化热”,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重视,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研究涉及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等。
首先,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有研究者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划分为11种类型,包括传统饮食、服饰、地理、科技、文学作品、艺术、武术、节日、历史名人、民间游戏、棋艺[6]。
有研究者将其分为9个类型,即传统节日类、传统游戏类、传统文学类、传统艺术类、传统建筑类、传统服饰类、传统科技类、茶文化、传统面食文化类[7]。还有研究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蒙学经典诵读、传统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民间游戏这四部分内容[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可以融入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有传统伦理道德、传统文学、传统工艺、传统戏曲与武术、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服饰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等。其内容如此广博庞杂,使得幼儿园在甄别、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及设计相关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其次,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面,有研究者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几种主要方式[9]:
一是在主题课程中探究。主题课程具有探究性与整合特性,组织主题的架构可以是“食、衣、住、行、育、乐、其他”,也可以是文化内涵三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让幼儿探究与体验。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镶嵌。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所有人、事、物的互动经验都可以是课程的范畴,即课程应该是生活的写照,三种层次的文化内涵皆可镶嵌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
三是在绘本活动中涵濡。绘本是很好的幼教资源,可以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是善用家长资源进行家园共育。教师可以运用亲子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查询中华文化相关资料,或是一起进行某种传统技艺活动,或是利用假日一起参观文化遗址或博物馆。
最后,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但缺乏系统性。目前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的教育,二是以传统读物为载体开展的教育,多数幼儿园采用《弟子规》《论语》等书籍,但是仅仅侧重于诵读,很少能学习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2)传统文化教育生搬硬套,缺乏创新[10]。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园与园之间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教师不能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加以变通;二是教育过于被动,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容易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另外,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感受体验、活动组织方法不当、存在“小学化”倾向等问题。
(三)实践探索
近年来幼儿园主要是以在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园外机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则主要是采取“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即以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其他领域。
1.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在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一般会从社会、儿童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考虑,即社会发展需要、儿童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需要。
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主要涵盖以下方面:中华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饮食文化、中华艺术(音乐——歌曲、舞蹈、器乐、戏剧、曲艺等,美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美术欣赏等,文学——神话、传说、童话、故事、寓言、谚语、歇后语等)与游戏(助兴、竞技、斗赛、杂艺)文化、中华礼仪与民俗文化、中华人物与发展文化、中华儒家文化。
幼儿园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主要有五方面的来源:蒙学经典、民俗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相关教材、园本课程、教师个人传统文化学识。
陕西省某些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见表19-1。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主要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设计、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渗透、一日生活渗透、传统节日渗透、家园共育保障等方式进行。
(1)经典诵读。伴随国学教育的持续升温,一些幼儿园逐步将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在进行启蒙教育时最常用的方式是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往往被作为幼儿教育专门的启蒙读物,因为它们易读易诵,便于识记。但是幼儿园的经典诵读往往只是诵读而不涉及其他。
(2)通过主题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进行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与天文、历法、民间信仰、文化心理等密不可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通过环境创设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创设公共环境。配备传统文学书籍,如国学经典、古诗词、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创设传统艺术教育环境,如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等;二是创设班级环境。创设主题墙环境,以时间为线索,按月进行,其中穿插节庆主题;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如棋区、茶区、表演区、展示区等。
(4)在游戏活动之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语言游戏、体育游戏等各类游戏都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的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5)在一日生活之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晨间运动时加入传统游戏扔沙包、踩高跷等,在晨读环节分年龄段吟诵民间童谣、唐诗、《三字经》、成语故事等,在午睡前和起床后教师给幼儿分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6)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11]。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髓,是表达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幼儿园应精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带有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的目的性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创设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促使幼儿主动地观察、探究、模仿和表达。
(7)家园共育保障。幼儿教师会充分开发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合作,邀请一些对传统文化比较有研究的家长来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也会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或亲子活动,请家长们来园与孩子一起参与体验,比如共度中秋节。
2.园外机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1)私塾读经。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起以经典读诵为先导,最早由王财贵教授发起。早在1994年,王财贵教授就在台湾倡导读经运动,为全国范围内掀起少儿读经运动奠定了基础。少儿读经运动首先在民间兴起。受王财贵教授少儿读经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公益的读经班还是全日制私塾,多数以经典读诵和背诵为主,有的机构会辅以一些国艺的课程。
目前园外机构使用的教材基本以经典原典为主,都有大字排版、配注拼音、方便读诵的特点。目前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主要包括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四海孔子书院推出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育灵童推出的儿童版《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汇贤雅国学堂自己编订的教材、问学堂推出的《国学启蒙宝典》等。
除了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国学教育机构之外,还有以力行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它们主要是以《弟子规》的力行为主,认为行为道德的改善是根本。主张将其逐一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一是敬长,家长与教师相互配合、树立威信,使孩子在敬仰的心态下接受教师、家长的教诲;二是扬善,反躬自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力行,养成动手能力,培养责任感。
这些机构将古代教育中所强调的“重德行”“从做人开始”“成人才能成才”等核心理念和现代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智能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规矩和品性。在当前体制下,这些机构是否真的能提供有效的教育,还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
(2)传统蒙学的活化。
目前,除少数私塾机构仍坚持纯粹读经外,大部分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在读经课程的基础之上增设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相关课程,内容涉及武术、舞蹈、围棋、书法、国画、戏剧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教育内容不够明确和清晰
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多局限于传统戏剧表演、刻板的诵读、学习传统绘画技巧等。有的教师还片面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复古”“读古诗”“看古书”“学古礼”,盲目崇拜、跟风“读经”等。
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目标应以情感目标为重,体验其情感内涵,分享乐趣,而非单纯地以培养技能和传授知识为目标,了解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简单的传统文化技能与方法。
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需要在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前提下,把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目标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还需要教师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遵循幼儿本位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教育内容,从而改变当前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过程中目标单一的现象[12]。
(二)课程体系构建亟待完善
当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还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这方面的构建少有幼儿园探索。究其原因在于,这一课题牵涉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复杂文化系统及其重要典籍的取舍[13]。
管晶晶以山东省省编教材为例,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总量和各年龄段上,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占比很小;第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14]。
(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无论是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都十分缺乏。即便是有好的蒙学课程资源,也需要幼儿教师的科学转化,这就十分考验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园外机构而言,教师的来源比较多元,多靠机构自主培养或行业性培训,但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认识,从业者的素养也是良莠不齐。
由于教师在甄别、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及设计相关活动方面还存在困难,因此开发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和片面,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仍主要以借鉴和模仿为主。在活动实际开展中,以教师的组织和预设居多,幼儿以参与和接受为主,主动探索和个别化学习体现得并不充分。
四、建议
(一)明确教育内容,加强活化转化
一是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研制适宜幼儿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二是坚持道器统一,既要关注中华经典、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器”层面的内容,也要活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道”层面的传承。
三是坚持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文化内容新时代的诠释、解读与转换,让传统文化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和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完善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
一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课程化,即对家、园、社区现有的零散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加以搜集、分类、筛选、加工和改造,发掘其课程价值,并逐步转化为课程。
二是将传统文化课程系统化,即将系统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学习领域,整体设计传统文化教育。
三是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绘本、童谣、儿歌等多元化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支持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四是逐步探索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重点以引导幼儿走进、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观赏、故事、游戏、诵读、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实践探索。
五是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家园共育新机制,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社会公共教育资源,与社会形成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15]。
(三)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需要对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重新加以梳理、建构。职前教育需要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明确考核要求,大力提高师范生的中华文化素养;职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需要系列化、专业化[16],持续提升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园外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也要加强与行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交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淑惠.中华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之道[J].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师教学),2020(3).
[2] 王立刚.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10-16.
[3] 凌云.基于中国神话传说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 朱家雄.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J].幼儿教育,2015(5).
[5] 高宏钰,霍力岩,谷虹.幼儿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
[6] 严仲连.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杜,2013.
[7] 邱艳娟.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
[8] 廖庭婷.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9] 周淑惠.中华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之道[J].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师教学),2020(3).
[10] 蒋煜.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学,2015(1):122-123.
[11]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21.
[12] 许婷婷.基于原创绘本的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1-2.
[13] 张有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下的“生命树”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幼儿教育,2016(4):8.
[14] 管晶晶.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状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15] 高宏钰,霍力岩,谷虹.幼儿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
[16] 有研究者提出要“结合综合主题活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阅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这五种幼儿园基本活动,也就是教师日常工作要胜任的关键岗位任务,认真分析这五种关键岗位任务对幼儿园教师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置由理论型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实践型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综合主题活动设计与指导)与反思型课程(如文化观、教育观、儿童观等)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详见高宏钰,霍力岩,谷虹.幼儿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9 (10):35.
本文选自《当代学前教育:多元而具创造力的教育生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