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

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

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十相留声”坊潮州府城牌坊街南端,矗立着一座“十相留声”坊,是为纪念唐宋时期十位到过潮州的宰相而建。牌坊的另一面,镌刻“太山北斗”四字,乃是纪念唐代刺史韩愈。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韩愈刺潮与十相留声,对潮州历史有着深远意义。十相在各自的时代均举足轻重,尤其“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

“十相留声”坊

潮州府城牌坊街南端,矗立着一座“十相留声”坊,是为纪念唐宋时期十位到过潮州的宰相而建。

牌坊的另一面,镌刻“太山北斗”四字,乃是纪念唐代刺史韩愈。

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

陈宜中后代(陈宜中日友好医院)

韩愈刺潮与十相留声,对潮州历史有着深远意义。十相在各自的时代均举足轻重,尤其“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南宋末期,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军民奋起抗元,三人先后涉足潮州,将英雄气节留存于这片青山绿水间。而在那个时期,潮州同样涌现出一批忠义之士,用热血和生命呼应三杰的慷慨悲歌。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是一座精致儒雅的城市,而“儒”之根本则是炽热的家国情怀。

“十相留声”坊与十相祠

“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旧称新街),明嘉靖十年(1531),由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推官秦兴所建。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载:“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建;背镌‘太山北斗’,并为唐刺史韩愈建。”

明万历中,惠潮巡道任可容还于凤凰洲修建十相祠,纪念这十位在潮州留下足迹的宰相。

谪相颠沛流离不折风骨

高官远谪之地,历来蛮荒未化。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曰:“飓风鳄鱼,患祸不测。”“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其《左迁蓝关示侄湘》诗,更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之叹。而孤高的士人风骨,往往升华于颠沛流离之途。

早于韩愈四十年,常衮就来到潮州。他是天宝末进士,性狷洁,不妄交游。大历间任宰相,唐德宗初贬为潮州刺史。常衮是潮州文教奠基者,顺治《潮州府志》载:“抵潮,兴学校,潮人由衮知学。”

中晚唐时期,在“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相继谪潮。李宗闵、杨嗣复与牛僧孺,同为宰相权德舆门生。唐穆宗时,李宗闵联合牛僧孺树立“牛党”,与李德裕等代表的“李党”争斗长达四十年。唐文宗时,李宗闵贬潮州司户参军。唐武宗即位,杨嗣复遭宦官构陷,贬为潮州刺史。唐宣宗时,李德裕受到排挤,贬潮州司马。

李德裕素有时名,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旧唐书·李德裕传》载:“初贬潮州,虽苍黄颠沛之中,犹留心著述,杂序数十篇,号《穷愁志》。”饶宗颐先生《〈潮汕史〉读后小记》言:“(德裕)在潮仅(大中二年,848)正月至九月短暂时间,而有化象潭等故事流传,足与韩公驱鳄事相辉映。”杨嗣复亦留美名于潮,顺治《潮州府志》言其“不以迁谪介意,勤于吏治,民称神明。”

陈尧佐谪潮,政声尤为卓著。他是北宋端拱间进士,累迁至开封府推官。咸平间,因言事触怒宋真宗,贬为潮州通判。陈尧佐治理潮州,处处效仿韩愈。《宋史·陈尧佐传》载:“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由其始建的韩文公祠,历经千年沿革,今成潮州文脉象征。闻鳄鱼伤害百姓,陈尧佐遂命人前往捕捉,作《戮鳄鱼文》,将鳄鱼当众烹杀。离潮以后,又在各地屡施善政,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官至宰相,以太子太师致仕。

赵鼎是北宋崇宁间进士,仕途历经靖康之变,深知时事艰难,屡献策谏事,曾极力荐举岳飞收复襄阳,受宋高宗常识,一路升迁至宰相。在赵鼎辅助下,南宋呈现中兴之势。而赵鼎却遭奸贼秦桧构陷,贬至清远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宋史·赵鼎传》载:“在潮州五年,杜门谢客,时事不挂口。有问者,但引咎而已。”绍兴间,被秦桧迫害,绝食而死,天下悲之。其在潮故居“得全堂”,位于城内第三街,后被官府建为祠堂,到元代,改建成“得全书院”。

吴潜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状元。绍定间,朝廷欲联蒙灭金,吴潜认为不可轻议用兵,提出“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的建议,却未被采纳。宋理宗兴师入洛,结果溃不成军。淳祐间拜相,后因得罪贾似道、丁大全等奸佞,又反对立赵禥(度宗)为太子,触怒理宗而落职。谪建昌军,寻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自知难逃毒手,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

三杰碧血丹心光耀青史

烽烟四起的南宋末期,潮州迎来“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作为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代表、忠诚义士的象征,这三位宰相只是短暂驻留潮州,却受到潮人累世景仰。

磷溪镇英山村陆秀夫墓

文天祥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状元,陆秀夫是景定元年(1260)进士。而张世杰是十相中唯一行伍出身,早年随名将吕文德征战四方。

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崩,四岁的恭宗即位,改元德祐。元兵长驱而下,宋室岌岌可危,召天下勤王,唯张世杰提所部入卫。文天祥则在江西起兵,将全部家产作为军费,诸豪杰纷纷响应。陆秀夫被举荐入朝,历官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至临安城外的皋亭山,宋恭宗献传国玺降。丞相陈宜中遁,张世杰提兵入定海。

此时,南宋国祚实已终结,而恭宗同父异母兄弟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走温州,陆秀夫等仍追从之,召还陈宜中、张世杰,拥立七岁的赵昰于福州,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封赵昺为卫王。随后,文天祥也来到福州,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二王播越海滨,宋室已是苟延残喘,文天祥、陆秀夫仍受陈宜中疑忌,陆秀夫因而谪居潮州。陈宜中受张世杰谴责,顿感惶恐,才将陆秀夫召回。不久,张世杰来到潮州,招募义勇以图复兴。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遭遇空坑之败,军士皆溃,收残兵奔循州。翌年,端宗殂于碙州,六岁的赵昺继位,改元祥兴。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朝政,徙居厓山。

是年十一月,文天祥进屯潮阳。剧盗陈懿、刘兴叛附无常,潮人深受其害,文天祥发兵赶走陈懿、诛杀刘兴。陈懿勾结元将张弘范,引元兵攻潮阳。文天祥方移屯海丰,遇元兵尾袭,猝不及防,被俘于五坡岭。

张弘范让文天祥修书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仍坚持索要书信,文天祥遂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至今诵读,荡气回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兵至厓山。张世杰结大舶作水寨,为死守计,兵士啃干粮、饮咸水,苦不堪言。张弘范数次招降,均遭张世杰严词拒绝,遂大举发起进攻。张世杰率师殊死抵抗,兵士疲不能战,厓山破。

山河破碎,壮志未酬。陆秀夫杖剑驱妻儿入海,负帝昺赴海殉节,张世杰亦溺死,宋遂亡。文天祥被解至大都,囚禁长达四年,宁死不降,最终从容就义。

潮人尊崇名贤秉持忠义

十相留声、韩愈刺潮,是潮州的耀眼历史,对潮州人文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潮人由常衮知学,自韩愈后,士子笃于文行,至陈尧佐时,昔日蛮荒之地,已成“海滨邹鲁”。

一些谪相虽在潮未任实职,但贤名播于天下,本就是士民的精神标杆。《宋史·王大宝传》载:“赵鼎谪潮,大宝日从讲《论语》。鼎叹曰,‘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人远矣。’”

王大宝不以赵鼎获罪避嫌,反而坦然从游,既是潮人对名贤的尊崇,亦是潮乡士子风骨的写照。

宋末家国危难之际,潮人的忠义血性展露无遗,即便巾帼亦不遑多让,与三杰的凛然浩气一时交辉。

抗元战场上,潮州是东南地区坚守到最后的城池。端宗即位,遣安抚使来潮慰谕,摧锋寨正将马发临危受命权知州事,率领全城军民,以弹丸之地抵御一年有余,城破之际举家殉节于金山,世人誉为“文相功埒陆相伍”。马发的衣冠冢,今存于金山之上。

张世杰到潮州招纳义军,潮州畲妇许夫人揭竿响应。据民国《大埔县志·列传》载,景炎二年(1277),张世杰率领淮兵讨伐泉州蒲寿庚,许夫人与陈吊眼各率所部前往会兵。蒲寿庚闭城自守,间道求救于元将索多。张世杰还兵至帝昰停泊的浅湾,元兵大肆来攻,许夫人又率部到海上援战,与张世杰会师于饶平百丈埔。在这次战役中,许夫人壮烈牺牲。百丈埔古战场今存遗址,1958年曾发掘到“百人义冢”。

陈吊眼,一名陈大举,在饶平民间被追崇为抗元志士,号称“陈吊王”。相传许夫人牺牲后,陈吊眼退守饶平新圩四壁岭,继续与元兵周旋,元至元间英勇就义。不过,据乾隆《潮州府志·征抚》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陈吊眼据揭阳,分将筑城,一直坚持到明洪武初。新圩镇四壁岭下,今尚存陈吊王庙,相传始建于洪武间。

烈女陈璧娘送夫出征的故事,亦在潮州坊间广为传颂。据《东里志》载,陈璧娘是都统张达之妻,景炎时,帝昰驻跸潮州红螺山,张达前往护跸,陈璧娘送至洲上而回。宋亡,张达战死,陈璧娘将其安葬后绝食而卒。洲在南澳岛,人称“辞郎洲”。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又载:“别张(达)后,(陈璧娘)犹自督率义兵,与元人力战。”陈璧娘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潮剧,深受老百姓喜爱。

传承三杰浩气永垂潮土

抗击元兵的那段历史,在潮州大地留下深刻印记。三杰到访、二王驻跸,引发民间诸多逸闻,且世代流传至今。

潮州牌坊街的义井,相传曾解帝昺之渴,受帝昺封以此名。而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载:“义井,在城仁贤坊大街,栏上镌‘义井第一泉’,永乐元年(1403)建。”

义井的传说,反映出潮人的忠义观念。一口井尚知忠义,何况乎人?因而,潮人推崇曾履潮土的“宋末三杰”,他们用生命诠释的民族大义,深深植入潮州文脉之中。顺应潮州民愿,历代屡有纪念场所之营建,成为传承忠烈气节的重要载体。

元至元十七年(1280),潮州路总管丁聚为陆秀夫营墓于南澳岛,距离陆秀夫殉节方十三阅月。明正德间,知府张景旸迁葬于东厢都东皋(今意溪东郊)。今由陆氏族人迁于磷溪镇英山村。

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刻文天祥《沁园春·留题张许庙》词于《潮州路韩山书院记》碑阴。该碑初为至顺间潮州路总管王元恭立、大儒吴澄撰写,今存于潮州西湖文山亭。

潮州西湖公园文山亭中的文天祥《沁园春·留题张许庙》词碑刻

明弘治十七年(1504),潮州知府叶元玉主持修建陆公祠于韩山韩祠左侧,专祀陆秀夫。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府郭春震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林杭学、海阳知县刘兴东先后重建。祠址在今韩山师范学院西区,尚存明嘉靖间“孤忠大节”题刻,及民国重修之残碑。

韩祠左侧昔日还有一座三仁祠,或称“三忠祠”,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林大川《韩江记》载:“周硕勋题‘宋有三仁’一额。”清光绪十二年(1886),潮州知府方功惠重建。每岁春秋二祭,祭期与韩祠同。

凤凰镇下埔村正气堂

三杰不但浩气永垂潮土,还有后人创居潮乡,与潮州又多了一份“乡缘”。叶元玉在《复张诩求陆丞相墓书》中提及,陆秀夫谪潮时,其子陆繇好渔猎,放迹海岛,以寿终于潮。又言,高士陆大策行吊海边,访得其族姓于沙冈,皆丞相之后。今磷溪陆氏一族,均是陆繇的后代。凤凰文氏传为文天祥后裔,其祖居地在凤凰镇下埔村,以“正气堂”为祠堂堂号。庵埠镇官路村张氏,传为张世杰嫡孙张陇阳后代。

英雄是一座城市的丰碑。潮州历史上从不缺乏英雄,而我们追思三杰,既在于他们与潮州的不解之缘,亦在于“孤忠劲节,非可以地限也(乾隆《潮州府志·文天祥传》)。”

“十相留声”坊于1951年被拆除,2009年重建于府城牌坊街南端。未来,如能重构三仁祠、陆公祠,三杰坚贞不渝的家国情怀,将在潮州这座英雄之城得到更好的彰显。

□文/潮州日报记者江马铎

□图/潮州日报记者庄园

上一篇: 三峡宜昌(三峡宜昌网)
下一篇: 李哪吒(李哪吒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