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及其当代价值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16 顾娟【摘要】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 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 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人们对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弘扬 国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 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关键词】国学当代价值 民族精神一、什么是国学所谓国学,其实是一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其研究的学问。对它进行研究所 产生成果也算在国学范围之内,这在学术上来讲是这样划分的。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国学是一切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学说,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中国自己所产生的天文易 经,方术、巫术、烹饪、中医学、艺术戏曲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的范畴,这是广义的国学。今 天我们讲的国学是狭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学说,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价值形 态以文史哲经为主要载体,这些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在这新的文化条件下,一般 将国学等同于儒学而提倡普遍的读经,或将国学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知 识,或将国学涵盖中国一切传统学术而继承国粹。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堪称不朽。其中传统文化之功 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它让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 它,就不能叫中国文化,不能叫国学。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 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国学中主体是儒学,如果说国学是条河流,儒学就是 主流,国学是一棵树,儒学就是主干,儒学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 上说它是国学的代名词。二、国学的特点和当代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中国不 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设,因为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未 来的中国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扬传承中国的国学文化其重大意义就 在于此。今天就国学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第一,重振国学必然对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 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不在于这个民族的 地域、肤色等等先天的因素,也不在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后天因素,而 是主要在于这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是中华民族 的根本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重振国学对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 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目的是把人训练成为有良心,有道德,有 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 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优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 身的首要追求。第三,重振国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的过程。继承是 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进而进行理论升华的过程,也是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化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内容,中 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语言所表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四,重振国学对增加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文化 是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的天空当中,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天 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国学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丝毫理 由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五, 重振国学对于我们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国学在新世纪对治国理 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最保守的一种说法,中国的国家文明至少有四千多年历史。在这四 千多年历史当中,中国治国安邦的学术研究也至少走过了四千年,在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学 术体系当中,治国安邦的学问应当是地位最为尊崇的,是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学问。人之际通 古今之便,其治国安邦的理念无一例外的构成了他们思想体系的主要脉络,从来都是一种人 文精神,也从来都是经世济用的正道。中国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中华民族的治国实践和政 治智慧,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宝藏。从中国历史来看,凡是和的时代,都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 力的时代。三、科学认识国学价值从现有资料看,梁启超应为 20 世纪“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为“西风东渐”的 应对物,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国学最基本的性质,是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研究 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形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研究方法。20 世 纪前期的国学,既具有传承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薪火的性质,又显示出强固本体,吸纳客体, 拓宽屋宇,再臻新境的开放性特点。20 世纪40 年代以后,“国学”一词渐不流行。
国学的 研究工作,固然从未中断,且不无拓展与深入,但总的态势不够张扬而显得比较低沉。至近 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学才又“添酒回灯重开宴”且日益“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但必须看到,当下的国学,事实上已与20 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国学不尽相同了。国学这一 概念的指称范围已较数十年前大为拓宽——20 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时 下的国学则是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合。窃以为,“国学”概念内涵的这一变迁 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国学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基层性和普及性。传统国学,多是学人 圈子里的事情,今之国学,却具备了对于闾里百姓的亲和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笼统地强调当代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 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阔化、庸俗化倾向。无论讨论国学,还是推动国学建设,都应在国学的 价值认识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尺度:第一,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前者与后者既有相异的一面,又有相 同、相通的一面。对待国学与西学的正确态度,乃是两者双重而不是用前者对抗后者。国学 与西学的优势互补,才是“人间正道”。第二,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批判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 遗产,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是科学主义的立场。第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应在合理继承、开发、利 用传统学业、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成果。第四,传统国学的优势,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代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承认,中国 传统学业、学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整体上是逊色于西方学业、学术的。即在人文社 会科学领域,中学亦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占尽风流。例如逻辑学、纯粹思辨学、经济学、语法 学的不够发达,便是不能回避、回护的事实。明长知短,才能扬长补短。第五,国学的前景可以乐观,但如何提升、拓展、创新,使其健康发展,有赖当下中国 人与未来中国人的偕力并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领与知识界人士的参与、把握 至关重要。第六,当前,我国的崛起更多地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软实力的提升亟待加强。一些学 者指出,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在 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凸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些学者则强调, 将国学发展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时,应尽力避免对国学采取工具主义式的理解和利用。 发展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许多方面都超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四、国学与当代民族精神今天,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民族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 扬。以儒家为主干的旧国学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能够增进我们的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励我们深深的爱国心和拳拳的报国志。我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首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探寻真理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 强调人的 活动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以 “天道行事”。老子提出 “道法自然”吕氏春秋提出是 “法天 地”这些思想说明了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发展趋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道要与天道相适 应。易经也表达了这一思想,指出人和自然要保持和谐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 为一”、“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探索, 不仅是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更包 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从孔子老子庄到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到当代的大师,都努力 把深奥的学问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这也是国学的真精神。
其次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视教育为建国君 民的根本,以此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肯定人的价值,肯定 生命的价值和现实生活的价值,不崇尚来生来世而是积极入世,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 任。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绝非埋头故纸堆的迂夫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英,也是活跃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于是就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有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的思想境界。其次是利民安国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知识分 子百折不挠的价值取向。它的精义在于引导人们济世利民,经邦安国,建功立业。在明末清 初,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而竭力推崇汉儒那 种实事求是的学风,而兴起汉学。在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因不满、痛 恨乾嘉学派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埋头于故纸堆、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弊病而主张“睁 眼看世界” 开始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再其次是强调群体,强调统一的价值取向。儒家并不否认个体的价值。
但是,儒家认 为个体之所以具有作为人的丰富性,就在于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是一种群体的存在。因此 儒家提倡一种以群体为重的价值观,强调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与世界其他民 族比较,中华民族是统一意识特别强烈的民族,早在 3000 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国大一统思想。 孔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过天子治天下,诸侯治本国的观念。“大一统”的国家观在汉代得到 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其历史地位逐步确立。唐宋以后, 这种“大一统”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 发展,逐步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心中,成为一种坚如磐石、深入骨髓的文化心理和 思维定势。此外,还有尽力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周易.乾象传》中说: “天行健, 君子以自 强不息”,亦即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应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奋勉 向上,决不停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 顽强生命力,坚忍不拔、决不懈怠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表现出了强烈 的进取精神。最后是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特 点就是重视整体、重视综合,有一种模糊性和意会性。
儒、道、墨家等诸家都强调整体观点, 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各是一个整体。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的“尚同”,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整体 观念认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形成了以大局为重的独特品 格和精神风貌,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长久保持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原因。五、提倡国学,需要理性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的开头便有声明: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 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如何理性地思考国学者 则否,实难判断。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家,虽然如此,他对国学的范围也感到无从判断。我们 提倡国学,是否就对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了呢? 依然没有。但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国学,这 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要进行文化交流,希望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我们需要研究国学。但 研究国学,一定要有理性,不能妄自尊大,一定要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袁行霈先生说: “国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 系,研究国学并不是复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因此要抱着开放的态度,把国学放到世界各 民族文化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为中国现代化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觉得, 这是提倡国学、研究国学的根本。六、结语最后,作为一位国学爱好者,也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学术文化为职志,但反对炒作国学, 投机国学。“理性”这是我们所崇尚的。大家可能都想理性,可有时候免不了感情用事,如 此,我们就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国学。理性看待国学的当代价值。努力研究发挥国学在塑造 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参考文献 [1] 景海峰.国学: 从书本走向生活[J].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1). [2] 谢桃坊. 《国学是什么》.文史杂志,2012(1). [3] 纪宝成.国学的当代价值. 《新重庆》,2010(11). [4] 林炎志.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科学社会主义,2007(6). [5] 炜评.国学的界定与当代价值评估.陕西日报,2007(8). [6] 袁行霈. 《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钱穆. 《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