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话语霸权vs. 年轻人的反思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爆发了大规模集会,抗议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不人道的军事行动,以及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无条件军援。然而,校方的反应却令人意外:纽约市警察冲进校园,逮捕了近百名集会学生,理由是此次集会产生了大量反犹言论,对犹太学生造成了人身威胁。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米努切·沙菲克被传唤到国会殿堂之上回答校园内反犹言论是否违反学校的行为准则。图源:纽约时报
这次发生在哥大的抗议集会,再次将矛盾焦点拉回到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巴以冲突的问题上,美国的年轻人普遍支持巴勒斯坦,这一现象在民主党的年轻选民中尤为明显。
美国向来自诩维护自由言论,但是在传统媒体中,很难看到对巴勒斯坦支持的言论。大部分电视新闻内容都是支持以色列的,称以色列是“出于合法自卫”,打击被美国政府列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美国主流媒体也经常会邀请一些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士上节目,但是他们的观点往往会被主持人所设置好的带有引导性的提问所牵制,从而使得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站不住脚或者使整场辩论失焦。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十分吊诡的情形出现了——巴以冲突的新闻天天在美国的电视上面报道,但民众却很少有机会能够了解到加沙地区以及巴勒斯坦人的真实现状。
然而,社交媒体早已成为年轻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美国年轻人通过TikTok等社交平台,可以看到大量来自加沙地区等巴以冲突第一线的情况。这些来自于加沙地区的真实图片和影像,点燃了学生们的怒火。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华府的政客们下定决心要封禁TikTok的原因之一。
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华纳担忧年轻人从TikTok上获取新闻,因为它由一家控制该平台算法的中国公司所有。图源: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事实上,此次哥伦比亚大学爆发抗议集会,背后的思想博弈也格外引人深思。已故的著名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是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巴勒斯坦建国运动的活跃人士。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而他的著作《东方学》是欧美大学中许多科目的必读书目。在《东方学》前言中,萨义德写道:在东方学(这里的东方是指近东,即中东)下,东方是相对于在中心的西方而被创造出来的概念。这种捏造的隐含信息是西方社会是发达的、理性的和优越的。而东方社会则是落后的、感性的和劣等的。
欧美大学将《东方学》作为必读书,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反思与批判。然而,面对巴以冲突时,欧美知识分子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标准却暴露无遗。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正反应出萨义德对西方话语的批判: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描绘存在一种权力关系和知识结构上的偏见。西方学者往往通过一种支配性的视角来理解东方,这种支配性的视角下产生的西方话语构建,不仅影响了学术界对东方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互动。
在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结构下,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并绑架了以色列人质,被视为不理性的极端反犹分子所为,因此以色列绝对有权报复。然而,以色列常年对加沙地区的封锁、对戈兰高地的蚕食侵吞、对约旦河西岸的高压管理,都完全被忽略。事实上,这种观点不仅是对东方的误解和歪曲,更是一种对东方社会和文化的剥夺和压制。
在哥伦比亚大学手举“哥大,既然不让我用萨义德的理论,为何要求我读他呢?”的参与抗议学生。图源:Common Dreams NewsCenter
美国的话语霸权最终反噬自身
对于此次哥伦比亚大学爆发的抗议,美国大部分政客谴责哥大的理由是,反犹言论违反学校的行为准则,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政客们的理由也许并没有错,但是背后的逻辑确实充满了矛盾。如今“反华”言论在美国大行其道,同样是仇恨言论,在美国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与其说“对华强硬”是美国两党的跨党派共识,不如说两党都是“反华”言论的主要缔造者。如今巴以的僵局何尝又不是美国政客们一手酿造的呢?当仇恨伊斯兰的言论在美国散布的时候,当以色列侵蚀加萨以及戈兰高地的时候,美国政客却为了讨好保守派选民,根本无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状态。
当前许多观点都认为,美国的话语霸权是如今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话语霸权使美国的文化以及思想更好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一支柱在支撑着美国的霸权的同时,也腐蚀着美国的霸权。话语霸权使美国人想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中心位置,认为全世界就应该接受美国的思想,使美国失去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当有一天,美国意识到“世界已苦美国久矣”的时候,注定为时已晚。
作者丨王希圣,深圳卫视直新闻实习记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