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

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

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曾灶财,一个从香港九龙底层走出来的老人,他行动不便、精神失常,拿一支毛笔在香港街道的墙面、电线杆、配电箱、邮筒等地方,50年日复一日地书写着他的家谱,也书写着那个年代里永远留存在香港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代传奇。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他从一个“告地状”的流浪汉,一步步登上全球著名艺术展、受到全香港乃至世界关注和追捧的故事,正是那个特殊年代整个香港的缩影,折射

曾灶财,一个从香港九龙底层走出来的老人,他行动不便、精神失常,拿一支毛笔在香港街道的墙面、电线杆、配电箱、邮筒等地方,50年日复一日地书写着他的家谱,也书写着那个年代里永远留存在香港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代传奇。

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

曾灶财(曾灶财的祖先)

他从一个“告地状”的流浪汉,一步步登上全球著名艺术展、受到全香港乃至世界关注和追捧的故事,正是那个特殊年代整个香港的缩影,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疯狂。

关于曾灶财的身世,众说纷纭,较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曾灶财原名曾财,1921年生于广东花县莲塘村,小时候读过两年书便辍学了。

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曾灶财到香港投靠了舅舅。

曾灶财来到香港的准确时间没有定论,根据推测,大约是在1940年前后。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并对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轰炸,居民死伤无数。

根据当时同在莲塘的曾健黎回忆,日军在东莲塘村设立了花县维持会,将长久以来一直居住在此的上千曾氏族人全部赶出莲塘村,村民被迫在外流浪。

曾灶财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广州,去香港投靠了舅舅。

在曾灶财后来的涂鸦文字中,经常出现“打日本皇军”的字样,可见他本人也是亲身经历过日军侵华战争后,才逃到香港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又开始了,大量内地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涌进香港。

这些人多为贫民,连房租都付不起,更别提在香港置业了。

流民蜂拥而至,全都集中到了一个叫做“九龙城”的地区。

九龙城在香港十分特殊,1898年,清政府把新界租给英国,这其中并不包括九龙地区,它仍然是属于清政府的管辖地区。

后来在九龙的清朝官员和军队被驱逐,但理论上,九龙仍然是清朝的国土。

清朝灭亡之后,九龙地区就成为了香港区域内的一块“无主之地”。

英国政府无权管辖,中国政府又无力管辖,自然而然的,九龙就成为了这些从内地逃难而来的流民最好的落脚点。曾灶财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无法准确得知占地仅仅2.7公顷的九龙城寨中究竟居住着多少人,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约略的参考。

1993年,拆除九龙城寨的时候,据香港政府统计,当时有约五万人住在这里。

1948年初,英国政府曾经越权强拆了九龙城寨内的74户人家,导致超过2000人无家可归。

但这些人有着强烈的领土意识,他们宁肯风餐露宿,也坚决不离开九龙城。

消息传到广州,激起了民愤,学生和爱国人士组织游行抗议,并最终放火烧了英国驻广州领事馆。

对于像曾灶财这样的时代难民来说,经历了故乡被日寇强占的劫难,流落香港,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九龙城勉强撑持,又再次遭受了港英政府对他们基本生存环境的践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1956年的事故,曾灶财终于被压垮了。

生活在香港底层的曾灶财,起初以耕地为生,又先后做过建筑工人和垃圾站工人。

1956年某日,他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导致双腿压伤,只能依靠拐杖行走。

从此以后,曾灶财性情大变,开始走上街头涂鸦,这一写,就是整整50年。

促使曾灶财走上街头开始涂鸦的原因,除了上述丧失家园的流离失所,和双腿严重受伤对其造成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契机。

当时曾灶财回乡探亲,偶然间发现了自家的族谱。

根据族谱记载,其曾氏始祖曾广祯乃是周朝丞相,是秀茂坪的大地主;二世祖曾潮风是周朝的驸马,住在九龙城;三世祖曾文孙是……而自己则是曾氏第三十五世继承人。

曾灶财想,这么算起来,整个香港不都是我们曾家的土地吗?

于是,他用族谱证明拥有香港主权,为了宣扬自己对香港土地的主权,曾灶财走上街头,开始了漫长的涂鸦生涯,要求政府归还。

曾灶财的涂鸦内容最常见的就是他自家的族谱,格式一般是这样的:“某某世祖”,接着是“名号”,然后是“住址”,书写顺序多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传统方式。

除了族谱上的这些世祖们,曾灶财还把自己和妻子儿女都写了进去,并冠以“国皇”、“皇后”等头衔。

也正是因此,曾灶财被大家戏称为“九龙皇帝”。

“皇帝”和族谱,以及对香港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还是仅仅是精神失常的曾灶财的妄想呢?

根据《曾氏族谱》中《曾氏族谱源流考》一文记载,在曾灶财的书写中经常以很大的字体出现的“周皇”,是有具体来源的。

当时的曾氏祖先是周朝的诸侯之一,有自己名下的国土。

曾灶财宣称自己是“皇帝”,应当是对族谱中这一段历史的演绎,尽管荒唐,却也并非完全是虚构。

另外,根据族谱记载,以及对花县莲塘村的老人曾广益的采访,都证实了曾潮风和曾文孙确有其人。

据花县志记载:“(元代)曾文孙花县港头人至正辛卯科未仕”,这表明曾文孙确实是曾灶财的直系祖先文孙公,还曾经在元代考取过进士。

这样看起来,曾灶财在香港街头涂鸦的族谱,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的,他的祖上很可能的确有过显赫的地位和封地。

可即便如此,宣称香港是自家的封地,这种荒唐的说法因此就成立吗?

当然不成立。

且不说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已经没有了皇帝。

哪怕是在民间,早在清朝以来,就不准无限制地往上追溯祖先,顶多只能以五世祖,或者是带领全族迁徙至当地的祖先为世祖。

否则,一旦民间追溯到祖上是某个朝代的皇帝,社会的等级秩序岂不乱了套了?

所以,除去清朝的皇族,所有家族都最多只能是豪门世家,不允许随便编制族谱,尤其不能追溯到祖上是皇帝。

像曾灶财这样无所顾忌地通过涂鸦四处宣扬自己是皇帝、“诏告”天下的行为,也只能被视作怪人,遭受各种嘲讽、排挤甚至打骂了。

然而,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疯子,其并非具备自主创作意识的所谓“书法作品”,到头来竟然登堂入室,成为了艺术界追捧的对象。

曾灶财只读过两年书,也没有受过专门的书法或者艺术训练,他到街头书写族谱,也并非出于什么艺术的考量,其动机可以说就仅仅是对自身悲惨命运的一种宣泄。

他每天携带几瓶墨汁和几支毛笔,到自己拥有的“疆土”四处颁布“圣旨”,宣称自己的主权。

这种行为最初遭到市民的不满,嫌他弄脏了公物,咒骂、驱赶甚至殴打他,他也多次因为涂鸦而被警方拘捕。

而曾灶财对这一切不管不顾,哪怕妻儿因此嫌弃他,离他而去,他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

从他居住的秀茂坪周边,到附近的牛池湾一带,乃至巴士可达的地方(如尖沙咀)都随处可见他的墨迹。

地铁通车以后,他的活动范围甚至扩展到了中环天星码头等地。

曾灶财不仅仅通过涂鸦来宣泄不满,60年代,还曾经因为扔石头砸碎了邮政局的玻璃窗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治疗18个月。

他是一个被医院认定过的精神失常的人,而这也成为他50年间坚持涂鸦的庇护之一。

因为他的精神疾病和人生遭遇,许多香港市民开始转而同情他。

在他涂鸦的时候安静地围观,给他买盒饭,给他递墨汁。

他的“疯癫”也让他获得了法律上的豁免,他因为涂鸦不断受到检控和罚款,却从未真正入狱。

也正因此,他才能持续50年在街头涂鸦,他本人及其“作品”才能够成为香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渐渐地,这个我行我素又笑容可掬的老头,和他遍布九龙街头巷尾的笔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一直以来,围绕曾灶财及其书写有过很多话题。

1992年,《香港文化艺术周刊》的《越界视呈——九龙皇帝曾灶财》一文,就将曾灶财的字迹和展览馆里的艺术作品做了比较,认为他在街头书写的行为本身,已经胜过了展厅里面的艺术。

到了1997年,香港艺评人刘霜阳,更是在香港艺术中心和歌德学院为曾灶财策划了个人书法展,首次将他的“艺术作品”从街头搬进了美术馆。

展览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巨大争议,也促使香港乃至世界开始关注曾灶财。

香港电影电视以他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影视作品,时装设计师把他的字迹印在服装上走秀展出,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为他量身创作了歌曲《命运是你家》。

而这一切的顶峰出现在2003年,策展人侯瀚如带着曾灶财的作品亮相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这是历史上首次有香港艺术家参展威尼斯。

曾灶财彻底出名了,其“作品”在苏富比等拍卖会上作为书法艺术品参与竞拍。

曾灶财从一名不停被驱赶甚至逮捕的街头涂鸦者,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何其传奇而荒诞。

严格来说,他算是艺术家吗?他涂鸦的文字算是艺术作品吗?

当代艺术侧重关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问题,比如个体的文化身份、家庭与社会、国家及国际等等,关注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与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之间的关系。

如果以这样的价值标准来看待曾灶财,尽管他写的字大多数客观来说甚至是不好看的,但也不妨碍有一定的理由来支持其艺术性。

我们知道,曾灶财的书写过程并不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艺术创作过程,并且他的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挑战香港的法制与公共权力。

正是这两个特征,为曾灶财的书写打上了强烈的“当代艺术”的烙印,并使其“作品”成为典型的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作品。

正是这一点,被不少策展人和学者“发掘”出来,使之登堂入室。从制造噱头,衍生诸如政治性解读以博人眼球等角度出发,策展人刻意杜撰、凭空“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最匪夷所思,最具有上述典型意义的一副“作品”,是策展人钟燕齐让曾灶财在香港地图和“中华民国国旗”上书写的“九龙皇帝1841.6.25AM8:15”,这是英国殖民者最早登上香港岛的精确时间。

很显然,作为一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灶财是不会知道这一串数字的含义的。

当他的作品被不断地解读和解构,当“九龙皇帝”不再是一个完全贬义的嘲讽而具有了厚重历史人文关怀的时候,“九龙皇帝”也就不仅仅指称曾灶财本人了,它还代表了策展人、媒体、学者、画廊主乃至整个艺术界。

在一次拍卖会上,曾灶财的作品最终被一名康姓太太购得。

事后有记者采访曾灶财有什么感想,“皇帝”脱口而出:“她是康熙的后人吗?”

这就是真实的曾灶财,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他不懂什么是艺术,更没有想过让自己写的字成为艺术。

然而在一种集体的默契之下,说服了权威、民众和政府,使其作品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面对这种吊诡的现象,我们只能感叹,恐怕任何一名艺术家都想象不到,在二十世纪末,艺术界接纳了一名真正的疯子。

在今天,香港最繁忙地区之一的九龙天星码头,曾灶财在码头柱子上的涂鸦字迹,作为文化遗产被永久保留了下来。

每年有超过1900万人次的旅客在这里往返于港岛与九龙之间,关于“九龙皇帝”的集体记忆,将在这里长久延续,永不消亡。

上一篇: 正岩茶(正岩茶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柏林墙的倒塌(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