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全国名家话国学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生活

全国名家话国学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生活

全国名家话国学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生活多彩贵州网|www.gog.cn

话题背景

11月7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隆重揭牌,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热切关注。

从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6月15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正式设立至今,已有12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以及851个孔子课堂作为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基地,将“国学”一词热播于世界各地。

近年来,随着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等等,这些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在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得寻找本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变得时不我待。然而,今时今日的“国学”不再是纯粹的书斋研究,而是一种凝聚着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担当精神,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发展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国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广泛推崇。这一期我们采访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共话国学。包括浙江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董平,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履生,昆曲表演艺术家、古文诗词吟诵家张卫东,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著名民俗画、连环画家罗希贤,“国医大师”刘尚义等,他们在各自所专长的领域里引导大众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最基础最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

董平(浙江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道”行于天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但凡谈中国文化,那一定会涉及“道”这一核心概念。但世人总把“道”纳入道家,这其实是误解。

任何文化概念,都来自特定历史时期最基础也最普遍的生产生活方式,“道”这一概念并不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么玄妙严肃。古代农耕文明靠天吃饭,因此最需要观察天象,了解日月之行、四季更替、风雷霜露,以及万物的生、成、毁、亡。自然万物之所以有生、成、死、亡,正是源于天地之行,于是“道”的概念孕育而生,并成为中国文化最为核心的概念,被后来的诸子百家所接受。

比如,把“道”看作人活动的终极规律。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比较相像,都主张把“道”作为人事活动的准则,一切人事活动都必须符合“道”的本然规定。不同点在于,老子认为“道”产生于万物,同时又育之、养之,但这个本能的状态是无为的,没有功德。孔子则不同,他认为“道”是善的,是大德的存在。既然以道为本的万物秩序如此合理,那就应该转化利用,用来保障良好的秩序,从而使人民生活得更好。此外,王阳明也是“道”的践行者,他认为“心即理”,良知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如果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道”行于天下。儒家对“道”的转化利用,便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礼”。

总结儒道二家的“道”论,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统一性存在,是殊途同归。而这也提醒我们,在坚持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必须要有包容的心态,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包容不同的文化体现和表现方式。只有这样,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才既不失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也能尊重他人的价值,实现和平共处。

王杰(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学与为政智慧

领导干部为什么必须学国学呢?古代先贤早就阐述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身之不修,何以治天下。对于现任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主要年龄段集中在40至50岁,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通过学习国学可以打牢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领导干部为官为政的根基,这对加强当下官德修养,反腐倡廉大有益处。

当前社会有一种观念是以“成败论英雄”,更看重个人能力和手段,而非德行。但事实上,德行与能力二者之间应该是德为根,能力为枝叶;德为主,能力为仆的关系。《四书·孟子·离娄章句上》中提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所以,选拔干部人才要以德为先,德行好的人会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德行不好的人就会做利己甚至害人之事。

其实,追求财富与德行并不矛盾,判断的关键在于如何追求利益,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要见利思义,追求合理、合法的财富。但是没有德行,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儒家说:仁者寿,因为坦荡、无忧无惧,对于寿命也大有益处。

我在中央党校的主题讲座中,时常会提及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对广大领导干部而言,做人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或阳奉阴违,为人不正,为官必邪。所以,治理国家,看似治理百姓,其实是治理官员,因为不良、不正之风,都是从上往下刮。正如当前贵州正在举办的“宣传部长上讲堂”活动,党性的修养其根基就是人性的修养。修身养性,不是锻炼身体,而是修心、修德,以修身做人为根基。如果在今天的党性修养中,能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根基打牢了,党性修养才能落到实处。

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

陈履生(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国画应表现时代生活

中国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尽管它包含绘画的基本定义。但其中的夏山烟雨、曲水流觞、琴棋书画等中国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生活理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内核。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因为不仅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且文化上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民国后期,内忧外患让中国画重走现实主义的道路,将几百年来中国画以模古而凸现“逸”的思想,转入到关注现实和人生的新时空中。而1949年以后,文人画家转变为文艺工作者,新时代的骄阳更加激发起画家表现现实的激情。但是在表现时代和生活的同时,画家还应肩负如何从中国画的本体上维系传统发展、承袭传统文脉,一方面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一方面保留地域特色,共同维系中国画多样化的存在责任。

对于画家来说,坚持自我是不变的,如果失去了自我,融入整体之中,对于自身艺术的发展总是一种遗憾。每一个人生在世的长度几乎是相似的,在有限的长度之内,如何完善自己的艺术发展历程?这需要智慧和学识来支撑。

对于贵州美术,从80年代蒲国昌等画家的版画开始,到去年贵州画家进京开展,少数民族地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使得贵州画家在个性上比较独特,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形成了潜心自我的状态。这些年来,贵州的国画题材坚守于表现乡土,从整体上能看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经历了多年发展,在融合民族民间文化上也是亮点频频。希望今后能更加强化地域特色,包括地域生活民族民间文化符号,更多挖掘传统文化发挥优势。

张卫东(昆曲表演艺术家、古文诗词吟诵家)

聆听国学真正的声音

与诗词常用的吟诵腔调不同,诵念是中国古代文字阅读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的视听练耳。在诵念中,可以传承真正的经典,体味古圣先贤的韵致,聆听国学真正的声音,直观地掌握汉语言文字最基础的汉字音韵。

对于一心期盼跻身庙堂的莘莘学子来说,汉字音韵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高踞于美学巅峰的人类语言文化艺术的基本构成,不了解汉字音韵,就不能说懂得中国文化。而配合古琴伴奏的诵念,更是古来就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乐教的重要手段。古人认为乐乃德之华,“唯乐不可以为伪”,审音可以知政。乐施于教化,是德行的涵养与培育,乐可善民心,可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3—6岁是识字阶段,6—12岁是明智阶段,应在这两个重要的阶段通过读古书、诵念,让孩子真正聆听到国学的声音,给予他们一个一生不能忘记的民族艺术符号、学问符号。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向前发展,把我们真正的民族文化疏而不漏的继承下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脑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受,通过“声”、“乐”、视觉图像,都比通过阅读文字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所以,古人用诵念乃至歌咏的方式来读书,是相当智慧的选择。

诵念可使孩子们对汉字的音韵、形象产生一种直观的体悟,通过长期的浸润,对汉字的声律形成本能的直觉,日后无论作诗填词或写文,就不会被格律声韵所羁绊负累,自然而然抑扬顿挫,铿锵动人,毫不费劲,对经典古籍的记忆当然也更加深刻。

对话交流创新中连接古今

周功鑫(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

让中华文化深植少年心中

文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跟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中华文化里蕴藏了非常丰富的智慧,有着前人的哲学,从小让孩子接触中华文化,他的内涵素养能获得提升,想法也会不一样。

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西方人也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对中国的孩子,如何提供好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编写了一套《图说中华文化故事》,希望让年轻人看到古人的胆识与智慧,在真实的历史中,学会去思考、去做决定。

而对于储存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来说,收藏是心脏,教育是灵魂,不能只有心脏没有灵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16年间,我负责展览教育,通过针对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妇女甚至心身障碍者等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人士,举办过很多教育活动。眼下这个科技发展飞快的时代,博物馆若还是按部就班的“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要与时代脉动同步前进,运用现代的媒载,如动漫、戏曲、游戏等等方式,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博物馆、对中华传统的热爱,以汲取知识,获得熏陶。

另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当地文化,例如台湾,既有明、清元素,后来被外国占领后,又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气息。在这些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下,诞生出了今日台湾特有的文化氛围。

贵州的当地文化也很有特色。我曾在2002年回到辅仁大学担任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及织品服装系教授,那时候,系里有服装研究室,里面就有苗族的收藏,后来还办过特展,取名就叫“边域明珠”。这次来贵阳孔学堂,能亲眼看到山明水秀的贵州,对贵州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所体现的祭祀、婚庆等民俗服饰,非常迷人。贵州人应该系统地去挖掘、整理,让世界见识到多彩的贵州。

王六一(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

国学动漫形象走向世界

在西方,柏拉图有动漫形象,而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动漫这一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先贤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列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人物,为国际上所广泛认可。但通过主题漫画征集这一形式,来全面表现孔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漫画家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一件前所未有、意义非凡的事情。

众所周知,漫画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通过策划“孔子与中国”国际漫画大赛,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1120幅作品,既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所认知的孔子乃至中国文化是何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从已经出版的画册《世界的孔子:孔子与中国国际漫画大赛精品集》中可以感到,一千个艺术家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孔子”形象。从南美艺术家们递交的色彩浓郁、线条奔放的有关孔子形象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南美的艺术特色;从捷克艺术家具有中国传统写意手法、采用笔墨勾勒的“孔子和中国”形象,看到了中国艺术对海外的影响;意大利、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所创作的孔夫子立体抽象漫画,更使人们耳目一新。这些漫画,不禁让人们感到历史人物用这种立体抽象的方法表现,能产生更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印尼、希腊、菲律宾、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递交的孔子素描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化繁为简、流畅生动、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功底和绘画水平。最终,“孔子与中国”国际漫画大赛在多国人士对话、交流、沟通、创新中,实现了连接古今,打通中西的成效。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罗希贤(民俗画、连环画画家)

绘一册贵州山水连环画

连环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其素材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坚韧性。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连环画在国学传播方面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尽管受到卡通动漫的强烈冲击,但作为一种非常生动写实的绘画形式,连环画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传播优势。

连环画的艺术价值绝不只是《三字经》里面的简单的插图,如运用到教育、宣传等方面则大有可为。2010年的时候,我国在北欧举行了一个兵马俑的展览,这个展览长达8年,有很多欧洲人都去瑞典看。当时瑞典大使馆提出来让我画一本讲述兵马俑的连环画,因为即使有文字介绍他们还是看不懂,只感觉到震撼,对于兵马俑里面的很多故事并不了解,所以我就画了一本《兵马俑》,后来这本连环画在欧洲的发行效果非常好。

今天的贵州有着最美的风景,也有着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何画出来给别人看,是贵州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东西。比如,贵州的蜡染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可以加入很多新的元素,如果与连环画结合,必会产生新的活力。如果能用贵州的蜡染技术绘一册贵州山水连环画,一定会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贵州旅游的独特魅力。

艺术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向前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但有颗不老的心。连环画的创作需要一种年轻的心态,年轻时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振兴连环画的接力棒应该由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力。

刘尚义(贵阳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

国学与中医同体连枝

过去称中医为儒医。国学和中医是同体连枝,国学是大树,中医是树枝,可见没有国学基础是当不好中医医生的。对中医数年的研习,使我对中医有着深刻的感悟,这就是:中医是科学,指导用哲学,表述靠文学,辨证论治有美学,全过程充满社会学。它把国学当中的内容全部涵盖了进去,而国学中有很多精华是靠中医保存下来的,比如中医当中关于运动变化、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精益等。

儒家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就是在谈养生之道。而春秋战国后,老子、荀子、墨子等大家的学术中,除了哲学思想、自学观念以外,皆有养生之道。因此,中医养生极具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体质学说,据此揭示生命本质,铸成养身模具,创立养生方法。而具体的养生之道则可通过运动、气功、按摩、药物、膳食以及娱乐等方面得以实现。

我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研究,并把科学带入中医研究。我常教导弟子:学习中医,既要精通岐黄,更要博览群书,功夫在书外;要研习国学,感悟国学,为中医所用,触类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在整个中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把中医推向了高潮,认为中医是科学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沉下心来研究中医,这是非常好的。

最后,医乃仁术,“仁者,生生之德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养生延年方面与世不同,独辟蹊径,举凡养生理念,养生法度,养生方法,都烙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其术至精,其法至简,其效至宏。中国人有着铸就的养生奥秘,值得学习、继承、研究、发扬。

上一篇: 清华大学成立两个新书院,今秋招首批本科生
下一篇: “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在家上学”专题课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