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好久不见,十分想念。看到题目,很多小伙伴们肯定在想,为什么又是“迟到篇”?
请大家原谅,因为最近梨白过得不知道今夕何夕,今天一睁眼,才恍然发现,昨天是中元节。既然知道了,好歹也得上线“迟到的中元节”,和大家探讨一下宋朝中元节的习俗。
下元节是几月几日(下元节是几月几日2022)
关于“中元节”,很多小伙伴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鬼节”。大家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会被警告,进了七月不准哭闹,到了中元节,七月十五的晚上也不能随意出门溜达,不然会碰见一些不开碰到的东西。
当然,以上都只是传说,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道教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等等。
介绍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三元”一说,源自道教,分别指的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以及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其为盂兰盆节,这个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演绎。
“盂兰”为梵语,意思是“救倒悬”,“盆”就不用解释了,就是食器,在佛教中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时什么意思的?
是希望信众在盂兰盆中放上百味五果来供应众僧,希望佛祖能够降恩来解众生的倒悬之苦,所以在宋朝,七月十五有设盂兰盆会的习俗。
记载着东京末年风物习俗的书籍《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这个习俗其实在我们现在有延续,只不过我们不提倡。
从古至今,中元节都是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很多人都认为是迷信,其实这是我们中国人对祖先的哀思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宋朝开封府的大街上前几日就开始有了节日的气氛,店铺、摊位开始出售应时物品,像是冥器、靴鞋、帽子、五彩衣服等等,也会有人纸糊的木架子摆上一些物品在大街小巷转悠着叫卖,这算是中元节的一大特色。
潘楼以及开封府东西的勾栏瓦舍亦如前几日的七夕一般热闹,到处都有售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的东西,还有出售印刷版《尊胜目连经》的。
《目连救母》是宋朝中元节前后各大勾栏瓦舍之间必上的剧目,是一个佛教故事,激励劝人向善,劝子行孝,非常应景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
尽管每一年中元节前后都会有相应的杂剧上演,可是每一年观剧的人都特别多,等到了七月十五,观看的人数几乎达到最盛。
七月在中国古代是民间庆祝丰收、酬谢大地的月份,丰收之后告慰祖先也是我们中国人重要的习俗之一,所以中元节也是一个向祖先汇报好收成的节日。
中元节的前一天,城内就有卖竹叶和麻谷窠儿的,这两样一个是用来装饰供桌,还有一个是系在桌子腿上的,除此之外还有鸡冠花做装饰,意思很明显,告诉祖先,我们大丰收了。
宋朝是个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很发达的朝代,在开封府的大街上,有着许多我们现代人都没有办法想象的商品,很多小康之家的老百姓都不在家置果蔬,因为他们不在家做饭,都出去吃。
所以祭祀的穄饭(糜子饭)也有专门的人售卖,还有挨家挨户售卖,也是很贴心了。
除此之外,中元节前后,在大街小巷售卖的吃食还有明菜花、花油饼、沙豏等食物售卖。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就曾介绍过关于“新坟”祭祀的一些传统,中元节一样,如果城外有新坟的人家,要在中元节当日前往祭拜、扫墓。
除了民间的祭祀活动,宋朝官方也会有一些祭祀活动。
比如宫中会派遣车马道道者院祭扫,还会举办盛大的集会,焚烧纸钱堆成的钱山,祭拜在战争中阵亡的军士们。
关于中元节,还有很多传说,比如中元节是亡魂的节日,是阎王给他们放假,让他们可以到阳间看亲人以及享受亲人的香火。
很多人都说这种说法是迷信,其实在这背后,是我们中国人对于逝去的祖辈的一种追思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另类理解。
这种理解除了是对先人们的缅怀,也是在告诫活着的人要行善举,要好好孝敬老人。
关于迟到的宋朝中元节,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如果小伙伴们还有关于中元节的一些习俗分享,赶快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讨论吧~
参考书籍:
《东京梦华录》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