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变卖全部家产,平阳大儒祖孙三代治水保一方平安!

变卖全部家产,平阳大儒祖孙三代治水保一方平安!

变卖全部家产,平阳大儒祖孙三代治水保一方平安!“仙口”是浙南地区著名的千年古村,顺着历史的长河上溯,古村中的人物、史迹、传说、籍载故事等琳琅满目熠熠生辉,

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_吴国学市场监督局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

“仙口”是浙南地区著名的千年古村,顺着历史的长河上溯,古村中的人物、史迹、传说、籍载故事等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其中本村吴氏家族的先祖,宋代名臣吴蕴古祖孙三代四修沙塘斗门,治水防灾造福乡里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

平阳县万全镇辖区是一片淤涨型海积和人工围垦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繁衍迅速,人们生活富裕安定。但这里紧靠东海,是全国著名的强潮区之一,通常平均潮差都大于4米;如遇特殊天气,最大的潮差经常超过8米。

由于古代的治水技术比较落后,强潮常常倒灌入河,使淡水变咸水,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甚至还会淹没农田,退潮时会使农田成了“烂田”,这样就造成近海农业的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尤其是每年的夏秋之间,台风引发的风暴潮造成海溢灾害,严重地威胁和危害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据《平阳县水利志》记载:唐代高宗总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的六月,一次暴雨和强台风引发了风暴潮,汹涌的浪潮冲决了海堤,侵入了近海的村庄和农田,当时的永嘉和安固(平阳县)二县成了重灾区,据官府统计,这次风暴潮共冲毁民宅6843处,淹死居民9070口,淹死牛500多头,淹毁农田和庄稼4150顷。万全紧邻东海,是平阳县历次灾害的重灾区,历代曾无数次遭受类似严重自然灾害侵袭的灾难。

近海一带的居民与农田长期深受暴雨洪涝和风暴潮倒溢灾害侵袭危害的惨状,深深地刺痛了南宋名臣吴蕴古的心。这位富有爱乡爱民情怀的大儒痛下决心,要建造一座能够蓄水、排洪、抗溢的斗门,帮助近海乡民解脱自然灾害侵袭的灾难之苦。

吴国学_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

公元1145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十五年,吴蕴古经过一番认真细致的艰难考察,设计出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斗门建筑图纸,在瑞安、平阳海塘中部的沙塘村(即现万全镇宋埠社区的沙塘村)选址。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筹措了13万多银两,购买了一批巨石、大木等建筑材料,请来了几十位技术娴熟的工匠,招募了数百名民工着手动建。

根据设计要求,工匠们先将大木深深地交错扦插入泥土,再用巨石垒砌,使斗门的基础既结实又牢固。同时,在斗门的上面筑起了七间斗门屋,当中的三间空出,用来安装可以升降的闸门与起落装置;两边各两间除了用来存放与斗门使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之外,还附设了附近居民休闲与观光的场所。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_吴国学河南豫资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一座结实坚固规模庞大的新斗门矗立在沙塘海堤上。在建设斗门的近200个日日夜夜里,吴蕴古一直和工匠与民工们一起,没日没夜地泡在建筑工地上,一是把握工程建设的质量,二是随时解决工程出现的大小难题。半年多时间废寝忘食含辛茹苦地坚持操劳,表达了他为迅速解脱乡民饱受灾难之苦的迫切之心。

沙塘是平阳万全、瑞安东乡、南社三乡80多条溪水的汇集地,沙塘斗门的建成,旱时可以蓄水灌溉,涝时可以泄水排洪,风暴潮时可以抗拒恶潮倒灌侵袭的灾难。沙塘斗门是当时平阳县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受益的农田达40多万亩,基本上解除了近海一带的水患灾难,使附近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居民与农田都受到了这座陡门的“恩惠”。

公元1146年的秋季,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又降临到万全近海,强风裹挟着暴雨,引发了超强风暴潮。大雨的强降水沿着河流迅速汇集沙塘,内河水位迅速提高,给沙塘斗门造成极强压力;强潮携着怒涛交相冲袭,经过一天一夜内外水患的侵袭,沙塘斗门终被冲坏。

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

灾后,吴蕴古带领他的儿子吴道直,多次到受灾毁损斗门现场进行考察,探索毁损原因,构思再次建造斗门的框架。吴道直虽然年轻,但家学渊源比较深厚,受父亲的影响,对治水技术也有所钻研,在考察与探索斗门损毁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苏州人范寅孙来平阳担任县丞。百姓把水患灾害的情形告诉他,于是他便率领吴蕴古、吴道直一起,前往沙塘斗门旧址进行实地查勘,并确定将旧址稍加北移重建沙塘斗门。1147年的农历二月十七日,受县丞范寅孙的指派,吴道直挑起了主持重建沙塘斗门施工工程的重任。

吴国学_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

在重建沙塘斗门的施工过程中,吴道直也和父亲吴蕴古一样,每天起早贪黑亲临施工现场,与工匠和民工打成一道,认真细致地关注施工过程的每一个大小环节,牢牢把握工程建设的质量。

在工程技术上也有极大改进,他首先控制了闸门的横跨尺宽度,在闸门口下采用宽五六厘米,长二米许,下端带尖,两边有鸳鸯缝的木桩,深深嵌入泥中紧紧相扣来防渗的措施。闸门采用累版的方法制成。在斗门内外浦的两边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这样内浦在泄水时,可以让大水盘旋曲折流入大海;外浦可以阻挡汹涌扑来的强潮。

吴国学_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市场监督局

这次重建沙塘斗门共投入了四千多民工,耗费一百多万银两,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告竣工。重建的斗门比以前更加结实坚固,1148年秋天,斗门又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但却稳固无损,经历了一场水患灾害的严峻考验。

吴道直主持重建的沙塘陡门经过了近20来年的运转,为近海三乡的农田灌溉,防涝排洪,抗阻强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功劳。可是,到了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又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

该年农历八月十七傍晚,大风雨、海溢、大潮水倒灌浙南沿海,拔木、飘屋,溺死数万人,为瑞安、平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灾之一。此次水患灾害将沙塘斗门及其附近的堤塘、河埭毁损殆尽。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_吴国学河南豫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首建和重建沙塘斗门的治水专家吴蕴古和吴道直已经年迈,再也无力参与斗门再建事宜了。可是,将门有虎子,儒门有后生,吴蕴古的孙子吴国学已脱颖而出,他秉承家学,从小饱读诗书,特别是传承了祖、父两代的治水专门技术,并有较深的造诣。

宋淳熙二年(1175年),瑞安县令刘龟从、平阳县令杨梦龄率吴蕴古的孙子吴国学一起,对沙塘斗门进行反复的考察探究,并指派吴国学主持,发动三乡的人民群众一起,对被水患灾害毁损的沙塘斗门进行了第三次全面修复。

在三修沙塘斗门的过程中,吴国学首先研究了初修、再修沙塘斗门的方法、技术与结构,探索了沙塘斗门在灾难中损毁的原因与症结。在前人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同时参考了当时各地的建闸新技术,建起了一座更加结实坚固的暂新的沙塘斗门。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

吴国学三修的沙塘斗门有矗立在平、瑞海塘的中部,发挥着蓄水、排洪、抗强潮的作用。随着历年风雨和潮水的侵蚀,沙塘斗门也在逐渐老化,很多地方也不断出现毁损的迹象。为了能使沙塘斗门继续造福近海三乡的农田与民众,1185年,平阳县令赵伯桧委托吴国学再次主持重修陡门。

吴国学愉快地接受了重托,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四修沙塘斗门的建设工程中。吴国学在原有斗门规模的基础上,通过疏浚将河道加深了三分之一,通过开凿将河道拓宽了三分之一。同时购买条形石块,犬牙交错地扦插河道两岸,在河岸和斗门的建设中还用蜃灰涂抹加以凝固。蜃灰就是用蜃壳烧成的灰,也就是现代的砺灰,可在当时是建筑行业的一种新技术。使用这种新技术,可使斗门更加结实坚固。

吴国学四修沙塘斗门竣工后,侍郎徐谊、知阁蔡必胜又在陡门上建了一座“召杜亭”,为斗门的雄伟壮观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沙塘斗门自1145年修建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了,在800多年的运转中,曾为万全垟农田的排涝灌溉,促进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与丰收,曾为消除水患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立下了丰功伟绩,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淤积平原的不断向东延伸,它将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功绩却载入史册,永远留驻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灵之中。

吴国学市场监督局_吴国学河南豫资_吴国学

关于吴蕴古祖孙三代四修沙塘斗门,治水防灾的事迹,最早见诸宋代杰出的外交家宋之才的《沙塘斗门记》,南宋太学博士徐谊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撰写的《重修沙塘斗门记》。历代的《温州府志》、《瑞安县志》、《平阳县志》等志书,现代的《温州市志》、《瑞安市志》、《平阳县志》、《温州水利志》、《平阳水利志》《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等志书典籍上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志书是承载和再现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些志书中都记载着吴蕴古祖孙三代治水防灾的事迹,见证了吴氏祖孙三代治水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吴蕴古,字醇之,号白斋,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终官太常博士。为感念先贤的传世功德,仙口村吴氏家族于2000年集资,在村头建立了一座“吴蕴古纪念亭”,纪念亭不高,仅是一层砖墙建筑,但整体结构对称,造型简洁大方,黄色琉璃瓦辅盖的歇山式顶,两边檐头高高翘起。纪念亭前有台门,台门边上一块石碑写着“纪念亭简介”的纪念碑,碑文简洁明了,但阐明了吴蕴古是一位爱民爱乡的宋代大夫,他的善举值得人们世代传承,他的品格风范值得后人永远颂扬与怀念。

确实,站在吴蕴古纪念亭前,总能感觉到它厚重、殷实的历史印记。吴蕴古祖孙三代不但是本村吴氏家族的骄傲,更是浙南千年古村——仙口村千年历史闪光的一页。

上一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下一篇: 纳•赛音朝克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