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研究报告】《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研究报告】《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研究报告】《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研究报告】《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_禹城市解放路小学马莉莎小课题_新浪博客,禹城市解放路小学马莉莎小课题

【研究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研 究 报 告

禹城市解放路小学主持人:马莉莎

一、课题的由来(或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成绩大于素质,以应试教育的形式选拔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精髓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学生如果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圣贤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就容易受到各种精神污染,以至于做出各种错事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势在必行。

(二)选题的意义

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这一研究无疑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既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立,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2.具体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5)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6)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7)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二)研究内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

(1)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节国学课,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不同年级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建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比如: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学习《论语》《道德经》: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

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2.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教师和思品社会学科的教师挖掘经典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重点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学生经过的墙壁、走廊上张贴了国学经典的宣传牌、宣传语,成为了校园一道亮丽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4.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在实践活动之中,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有常规国学教育学科活动,有结合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还有一年一届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动师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一是利用大课间,放学路队,上操时让学生边做操、边诵读,边走路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二是经典游戏表演。以往拍拍手、跳皮筋等游戏的顺口溜如今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三是开展社团活动。为了能够理解经文的含义,学生还自发成立了社团,由各班诵经的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教师们也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探讨人生理想,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四是经典故事表演。在熟读、熟背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尝试深入理解经文的内容,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如:《跪羊图》、《经典百人诵读》等,成了进行再想象、再创造的基石。

5.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的道理。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

4.实践研究法

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边提升的方法,在实践反馈中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5.实证研究法

三、研究步骤及过程

1.准备阶段(2016.10.20—2016.11.20)

(1)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研究重点与成果形式: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方案。

承担人:马莉莎

2.初步探索阶段(2016.11—2017.1)

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完成中期实验报告《诵读国学经典形成学生优良品质的研究》。组织实施,记录情况、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1)根据目标、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2)质疑教师的教学、教材的说明、答案的参考等。

(3)提高听课效率,切实完成学习任务。

承担人:马莉莎 聂洪霞 陈红红 李秀兰 杨玉萍

3.总结阶段(2017.1—2017.5)

这一阶段,主要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对初级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并进一步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结论做深层次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承担人:马莉莎 聂洪霞 陈红红 李秀兰 杨玉萍

4.结题阶段(2017.5—2017.11)

这一阶段,为结题验收阶段,主要工作是整理相关资料,结集成册相关研究成果,填报申请结题资料,请专家组指导评审,形成科学可信结论,为后续研究、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承担人:马莉莎 聂洪霞 陈红红 李秀兰 杨玉萍

四、研究成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现将成果与成效分述如下:

(一)文章类成果

1.研究方案与教育反思

(1)研究方案

“诵读国学经典形成学生优良品质的研究”研究方案内容摘要:此研究方案我从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原则、课题研究的成果评价、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及研究方法、本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其成果具体呈现形式十个方面进行阐述,陈述具体明确、内容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2)教育反思

①《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内容摘要:国学诵读教学,读是重点也是关键。从读准,读懂,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并且在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国学内容比较着理解。给予学生清晰的思考思路,有着明确的思考目标。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已有1人转载)

②《道德经》二十四章教学反思内容摘要:在本课设计中,遵循国学课教学的宗旨:在一节课内,完成老师与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诵课文、在亲切的随聊中体悟课文、并浅出浅入地借助实际生活简单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文的韵律,并且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所领悟,自如自然地将课文的体悟融于孩子们的心灵。

评价:通过反思,让我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急于让学生随着我的教学设计进行,导致讲得多,而老师讲得多了,学生反而没有自主理解的过程,所以对于课文中比较难懂的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已有1人转载)

2.读书笔记和教育叙事

(1)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已有5人转载)

(2)教育叙事

《让孩子们做有根的人》内容简介:通过自身教学经历,懂得:学习国学,让孩子们背过、得高分,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是让这些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融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精神思想的一部分,滋养他们健康地成长。因为,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思想的源。

上一篇: 黑龙江工程学院第二届“乐之杯”国学朗诵大赛决赛圆满结束
下一篇: 华人房东偷拍中国留学生洗澡,骚扰她18次却不用坐牢,最近他还开起了出租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