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盘点各地的语文高考卷,作文题目多与“国学”相关:如全国II卷要求以百年中国大事记为选题素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江苏卷“物各

2019年的高考结束了。语文作为首考科目,照例受到社会的热烈关注。

盘点各地的语文高考卷,作文题目多与“国学”相关:如全国II卷要求以百年中国大事记为选题素材,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江苏卷“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等。明显能感受到,“国学”相关知识显得更重要了。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_国学热的原因

实际上,“国学”在社会上已经热了十几年了: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多位讲国学的名人;通俗“国学”书长期热销;少儿“国学班”层出不穷。浙江省大胆首创,让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中医知识。

国学热的原因_国学热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然而,针对“国学”的各种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某女士解读的《论语》是不是经典本义?中医的科学性是否靠谱?那些被诟病的“女德班”到底在鼓吹什么德?“弟子规”是否适应当下社会?众多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快餐读物”到底有什么价值?

质疑与争议反映出当下人们对“国学”的困惑。“国学”究竟是什么?面对纷繁芜杂的“国学热”,我们该如何取舍?

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几点意见。所言未必都正确,但求不说假话、以理论事。

第一条,“国学”要正名。边界要划分清楚。

“国学”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只要是本士原产的,无论看相算命、气功养生、宫廷权谋,民间方术乃至“厚黑学”,都在以“国学”之名兜售。这便是当下的情况。

首先要说明,“国学”这个词产生不过一百多年。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与西洋文明大量传入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区分,所以强调中西之别;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代表。

进入民国后,“国”字号成为本国传统之代称,如”国货”、“国画”、“国术馆(武术)”、“国医馆(中医)”。“国学”当然是指中国传统学问。然而,中国传统学问多而繁杂,“国学”主要指哪些学问呢?

当代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有过一个概括¹:儒家、道家、佛教、中国传统艺术,以及中医是“国学”的主体内容;楼先生还特别强调了中医。

国学热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的原因

笔者以为,楼先生的概括是确当的。真正的“国学”应以上述诸门学问为主体。同时也认为不能忽视兵家之学。

但问题在于:中国传统学问虽有门派之分,但缺乏分科体系,相互交杂者甚多。譬如“阴阳五行”的概念,儒、道、医、兵等各家都用,民间方术也用。这就造成南怀瑾先生指出的“旁门八百,左道三千”²。

基于此,我们需要将“国学”的定义清晰化,把学问与民间方术有所区分。

譬如说,《易经》是国学研究的核心经典之一,但算命、打卦、看相之类只能归于民间方术与民俗文化。再譬如,“四书五经”是儒学的主体;你若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当作国学经典来宣讲,那就是夸大其词了。

第二条,“国学”要打假。警惕穿凿附会的伪“大师”。

当今社会,“专家”、“大师”这些词被滥用,已至被用烂。

记得有一次在机场候机,书店里正播放某“国学大师”的讲课,他说:团队的“队” 字,就是一个人对着别的耳朵说话,这代表领导力云云。他真敢胡诌!难道他不知道“队”的繁体字是“隊”吗?

某女士把《论语》解读得像心灵鸡汤一样,结果迅速走红,还赢得“学术超女”之称。一些媒体报道把季羡林先生也称为“国学大师”,季老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撰文声明:“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³。

国学热的原因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

季羡林先生

与季老不同,行走江湖兜售“国学”的“大师”甚多。诸如“XX大师讲国学”、“三十六计与现代商战”、“老子教你XXX”之类的书,常常被置于书店的显眼位置。

不过你要清楚:这些“大师”和畅销书是借“国学”之名做生意的,与真正的学问相去甚远。我们要擦亮双眼、去伪存真,谨防被伪国学忽悠了。

第三条,“国学”确有宝藏,但不可将其神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曾为人类贡献了很多重要的文明成果,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直至今天,儒家的社会伦理观、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兵家的谋略智慧,都是世界认可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中医,虽然因其缺乏现代医学的实验体系,被一些人批为“不科学”;但中医中药的有效性被长期实践所证实,其理论体系也不是当前科学范畴所能概括的。

以写意见长的中国画,体现了东方特色的艺术审美;与西方美术堪称双璧、各有千秋。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艺术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的原因_国学热

以上这些都足以支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但自信归自信,切不可盲目自大。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是受到《周易》的启发;老子的《道德经》与现代宇宙科学有相通之理;美国军队在打海湾战争时,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这些说法固然很长志气。但是,如果你把“国学”看做无所不能,说到什么都是“古已有之”,那就是自欺欺人的笑话了!

我们必须承认:自15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等重大飞跃。尤其是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与科学大发展,已将曾经领先的中国文明远远抛在了后面。

可以这么说,最近500年来,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几乎没有什么重大贡献。我们现在的工业技术、学科体系、市场制度等,几乎全部来自于西方;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

“国学”是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但并不意味着它处处领先。盲目拔高、过度鼓吹“国学”不仅无益,反而大大有害;我们或将因比丧失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

第四条,从小灌输“国学”,小心食古不化。

少儿国学班招生了,要不要送孩子去补一补呢?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教的是书法、国画、诗词,大概可以去试一试。如果教的是《弟子规》、“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那就坚决不去。为什么呢?

国学热_国学热的原因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书画与诗词是可以欣赏、可以体验的国学内容。书法要临帖,诗词要吟诵;尽管孩子未必能全懂,但在学习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对于那些刻板的教条和晦涩的语录,我很担心低龄段的孩子会食古不化,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一定要谨慎选择。

比如说《弟子规》,内容虽有可取之处,但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现在的孩子可以做到吗?有必要这样做吗?譬如某小学评选“孝心好少年”,孩子回家去给妈妈洗一次脚,妈妈用手机拍摄,然后发给老师参评;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呢?

至于“四书五经”、《道德经》等内容,老师未必读得懂,叫孩子如何理解呢?如果光是背诵了一些不理解的句子,反而有损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实这些经典书籍,你到30岁再读都不算晚。

必须指出: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几经曲折,文化断代是比较普遍的;对经典的理解也颇多歧义。譬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不同老师的解释就大相径庭。

对于浙江省“中医进小学”这件事,我认为值得探索,但效果有待观察。

因为要想真正了解中医,你必须要了解中医背后的思维体系,也就是“阴阳五行”的生命观。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的确有些难度。因为他们从科学课上学到的,是基于解剖学的生理知识。

“肺属金,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不知道孩子们能否真正理解这些话,但这就是传统中医的基本语汇。

第五条,“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⁴。这是复旦大学唐世平教授的一句忠告,我本人很认同。

唐教授认为,中国历史讲了太多的改朝换代,充斥着“权谋术”。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客易导致闭目塞听。我们应当更积极地学习世界文明,而不要陷于“”自恋”。

国学热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的原因

笔者同时要强调:“国学”的范畴涵盖了文、史、哲。从历史故事入手学习国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启发孩子的兴趣。

但我们注意到:当下流行的很多历史读物,以讲故事为主,缺少逻辑分析,更缺少应有的反思与批判。在这个“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我们面对着大量乱添加、低营养的文化食品 ,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析了“国学热”背后的隐忧,也阐述了本人的观点,最重要的还在于行动建议。我的建议是什么?三句话可以概括。

我们有过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也正在经历今天的“国学热”。为了实现国学的真正复兴,我们需要兼容并包的心态,也需要批判反思的精神。

注1:见《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

注2:见南怀瑾著《易经系传别讲》。

注3:见2009年7月20日《瞭望东方周刊》文《季羡林:辞不掉的“国学大师”》。

注4:见唐世平/文《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

原创文章 头条首发

上一篇: 学术界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没有任何真本事,靠拼凑古籍出名
下一篇: 换一个人结婚,婚姻就会好吗?4位大师告诉你,真正维系婚姻的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