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北京大学于1992年初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有报导说,该研究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的重视和支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与北大教师座谈时,针对“国学热”发言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急迫任务,北大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该肯定。……拍摄传统文化电视片,编写传统美德书籍很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4]
《人民日报》如此频密地宣传、提倡“国学”,国家领导人明确支持“国学热”,与此相呼应,《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央视等均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多次宣扬“国学热”,报导有关研究状况,并不断发表“国学”/“中国文化”/“东方文明”将主导二十一世纪、拯救全人类的宏文。
“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无疑具有强烈的导向意义,“国学”迅速热遍全国。一些报纸开设了“国学”专版,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祭孔,央视的《百家讲坛》事实上变成“国学”的“独家讲坛”,一些大学相继成立“国学班”或“国学院”,一些中小学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读经,将是国家级、标志性、总建筑面积超过八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学中心”正在北京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资料整理到学术研究,近十几年来,“国学”研究也确实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2013年政府规定,具有教育、教学“指挥棒”作用的高考开始降低英语权重,增加语文权重,其目的是“淡化盲目学习英语热,关注国学教育”,“增加国学教育”[15]。由此,“国学”从一般的提倡,进入国家的具体制度安排之中。
三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转向
国家对“国学”的明确倡导和支持,是从八十年代末之后开始的,其背景是海内外各派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突然重视,即“文化热”。而执政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突然提倡与强调,则有更深远的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转向背景。当然,这里所谓的“转向”,并非指执政党完全放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指其既有官方意识形态中的“民族主义”权重迅速加大。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学”和“传统文化”,就作为回应刚刚发生的“风波”的“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提了出来。如一份官方色彩浓厚刊物的文章所言,“……所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时候,有些“精英”便改穿了西装来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他们因为已经吃了牛奶和湐包,便反过来痛骂母亲的乳汁是多么肮脏,却不想想这种乳汁曾经给他们多大的营养。传统文化这一次所受的劫难是相当深重的,因为“精英”们已决心把它完全搞臭。”[16]
高等院校是的重灾区,国家教委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在1991年专门创办了政治理论刊物《高校理论战线》,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何东昌发表了〈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战线──写在《高校理论战线》出版之际〉作为该刊“创刊词”。创刊号报导了1990年11月由国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