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淅川县青少年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淅川县青少年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淅川县青少年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中原人文社科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2016年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育新人、兴教育、淳民风、助民富的战略性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讲好“有风景”的思政课,建好“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抓好“有温度”的实践活动,织好“有维度”的社会网络,着力凝聚全社会关心教育、重视德育的思想共识,着力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走出一条以德育工作引领教育质量提升、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新路子。

一、焦虑:“拔节孕穗期”呼唤德育工作强势回归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先后搬迁移民近37万人。新时代,淅川县委、县政府在教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上,面临三种挑战:第一是经济贫困使部分群众忙于经商务工,留守青少年日趋增多,学生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第二是大量的移民搬迁和环保约束,不仅对县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等带来巨大影响,而且对全县人民思想也产生很大冲击,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有所滋生。第三是受社会大环境渗透影响,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浮躁、思想滑坡、道德缺失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深入教育系统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常委会分析形势,形成三种共识:一是群众贫困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滞后,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二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教育要对学生的长远未来负责,抓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三是搞好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是德政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全县有67万人口,在校学生就有15万人,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放大“小手拉大手”的“牵手效应”,必然会助力全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破题:构建德育工作的“四梁八柱”

方向已明确,关键在落实。淅川县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拓展新内涵,打造新平台,构建新常态,完善新机制,建立了全过程、立体化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讲好“有风景”的思政课,拓展德育工作“新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紧扣青少年思想特点,与学生心理、兴趣、爱好同频共振,真正让思政课实起来、动起来、靓起来。一是开设“地方教程”。以移民精神、楚汉文化、风土人文为素材,组织专门力量研发淅川县《中小学德育读本》地方教材。按照进课表、进教案、进课堂、进考卷和固定教师、固定课时、固定课表、固定教案、固定督查的“四进五固定”要求,在中小学专设德育课程,配强专职教师,统一教学模式。二是抓实“德育渗透”。找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在德育渗透上狠下功夫。语文、英语、品德、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设计教案时须有德育目标,明确施教时机、方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结合知识点渗透德育,讲求自然、圆润,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三是搞活“班会活动”。以每周班会活动为基本形式,组织学生观看《红色气质》《国家记忆》等类型电视纪录片,开展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题的读书演讲、征文比赛,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四是诵读“国学经典”。以《道德经》《大学》《论语》为基本教学篇目,通过开设经典诵读课、做国学操、演情景剧、播放专题片、晨读午诵暮吟等方式,以读养德、以文育人,提高学生国学文化素养。

建好“有故事”的校园文化,打造德育工作“新平台”。挖掘、整合、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健康向上、温婉宜人的环境中受教育、长知识、有乐趣。一是优化校园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镶嵌到教室、走廊、餐厅、寝室、操场的角角落落,让一草一木会说话,每面墙壁都育人。二是规范礼仪教育。实施“绅士淑女”培育工程,从气质、品行、习惯等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重要时间节点隆重举行入学礼、拜师礼、成人礼等,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三是凝炼校风校训。开展优秀校风校训校徽征集评选、“我为学校代言”等主题活动,培养师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学校爱家乡意识。

抓好“有温度”的实践活动,构建德育工作“新常态”。淅川县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作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把握时间节点。紧密结合四季特点和重要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双节”期间,组织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写春联,制作灯笼等活动;暑假夏令营期间,组织中小学生“进千家门、吃千家饭、听千家事、写千篇文”,观察、记录、思考农村现状,做社会调查;国庆节前后,组织中小学生唱革命歌曲、讲爱国故事、观红色电影,培养爱国情怀。二是注重习惯养成。开展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三拒绝”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开展中学生激情跑操、小学生《弟子规》韵律操“两操”活动,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开展集体远足活动,每年春秋两期高中生单程30公里、初中生20公里、小学生10公里进行远足,磨炼学生意志,强化纪律观念。三是组织社团活动。本着教师、学生双方自愿的原则,建立“周六德育社团日”制度,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文学、国画、诗词、武术、泥塑等主题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情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县共注册德育社团908个、志愿教师4116人。

织好“有维度”的社会网络,完善德育工作“新机制”。淅川县充分动员社会各层面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叠加效应,形成县四大班子领导为教育工作“站台”、全社会为德育工作“捧场”的良好格局。一是党委统揽抓总。县委建立德育工作专题议事制度,坚持“四个优先”:德育议题优先研究、教育用地优先划批、教育经费优先保证、教育人才优先引进,为德育工作“修高速、开绿灯”。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到中小学暗访,随机听德育课,带头上德育课。成立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县德育中心,在各学校设立德育处,为淅川德育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德育工作协调联动工作机制,20余个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共同为德育工作“保驾护航”。宣传文化部门长期开展“戏曲进校园”“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图书进校园”活动;政法系统在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法制教育,组织交巡警在学校周边及关键路段执勤巡逻;关工委组建家教联谊协会,开办家长课堂,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三是社会广泛参与。万名家长志愿者每天轮流在上下学时间到学校路口执勤,呵护学生路队安全;城区商圣、龙城街道在中小学校周边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学墙和文化巷,让德育元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各乡镇专门开辟10亩德育责任田,组织中小学生亲手种植管护蔬菜和粮食作物。人人关心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在淅川县蔚然成风。

三、成效:德育工作实现“美丽蝶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淅川县德育工作的探索实践,在学生心灵中播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为他们积蓄了成长的力量,催生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大跨越迈进和全县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素质持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淅川县坚持不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深刻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全县学校出现了“五多五少”现象,即吃零食重穿戴的少了,重节俭节约的多了;吵架斗殴的少了,在同学间讲和谐团结的多了;乱刻乱画的少了,爱惜公物的多了;要家长接送的少了,自行去学校、回家的多了;调皮不听话的少了,知礼仪懂感恩的多了。300余名学生被评为“文明之星”“诚信之星”“孝老之星”,九重镇一中八年级学生张晓茹荣获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称号,戚玉勤荣获河南省“美德少年”称号。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淅川德育教育点燃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培养时代新人的激情,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水平不断夯实,连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南阳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高中阶段高考成绩连年刷新纪录,2017年南阳市高考理科状元花落淅川,2018年一本进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总量和增幅位居南阳市第一位次,淅川一高被清华大学列入“生源基地”。近3年来涌现出30余位市级以上最美教师、文明教师。

溢出效应持续显现,民风社风向善向好。淅川德育通过“小手拉大手,校风带民风”活动,将德育芬芳从校园吹进家庭,吹散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各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实践和体验,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励更多的家长和家庭主动发挥好“第一老师”“第一环境”的模范带头作用,收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社会民风”的连锁效应。全县每年评选表彰各行各类“最美淅川人”1000余人次,50余人被授予全国、省、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最美人物等称号。

四、启示:“关键一招”与“永恒主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淅川县以德育工作引领教育工作,以“关键一招”破解“永恒主题”,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坚持党管教育、党管德育是关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淅川县委把德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近年累计投入教育发展经费近10亿元,通过定向招聘等渠道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1460人,接连出台了《淅川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德育工作“十个一”工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从架构设计、主题内容、组织领导、落实推进、机制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为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定基础。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根本。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淅川县把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德育工作始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到课堂、校园、社会“三个融入”,把理想信念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每一处角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长知识、受启迪、正品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不竭源泉。

契合学生内在需求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淅川县在德育教育主题、形式、载体上守正创新,将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实践充分融合,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月度主题活动和兴趣社团活动,用吹拉弹唱、演艺书画、诵读经典、舞刀弄剑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让我学”到“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重点。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淅川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的意见》,隆重表彰全县“十大师德标兵”,连续3年分别拿出700万元、1200万元、1800万元重奖先进集体和个人,让师德模范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在全县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课题组主持人:武安林 课题组成员:卢忠哲 吴涛 罗非 宋楠 姚涛)

上一篇: 英国学签及工作签介绍
下一篇: 阳光小学的浓浓国学文化,让学生切身感受艺术魅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