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烨珏
9月27日,“传承经典,翰墨春秋”华德博才经典学校师生“六艺”作品展在益阳市工艺美术馆开幕。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意趣盎然,表达出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详见9月28日《大益阳》客户端《弘扬国学经典 师生同展六艺》)。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立根之本、民族之魂。学校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将传统国学经典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它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开展多元形式的“六艺”作品展,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促进国学经典在广大中小学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学习、提倡和推广。
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必须突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开展传统的国学经典诵读为主,入脑入心。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灵活采用齐读、领读、唱读、轮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品鉴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切实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学国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开发脑力和智慧。要重视教育与实用相结合,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感悟升华。
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必须突出打造和谐的国学育人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营造传承国学经典的浓厚校园氛围,对陶冶学生的品格习性大有裨益。要切实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依托各教学楼楼层走廊墙壁,精心布置古文经典、名家名言、诗词歌赋等国学经典,多方位打造传统文化阵地,让学生在浓郁的国学气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学校传承国学经典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指导、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国学经典传承工作高质量开展。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魂,文以铸之。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培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让国学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既要不断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又要驰而不息、常抓不懈,更要多管齐下、激发活力,努力使国学经典传承工作在厚植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沃土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