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东坡,人们脸上总会浮现出敬佩亲切的微笑,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他的诗篇与代代相传的经典环环相和,如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敦厚淳朴,容载万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的后时期,他已经年过而立,结果屡次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说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由于母亲信奉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是苏东坡吗(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先生)
成年后,苏轼赴京师赶考,在赴京赶考以前,他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的母亲程氏在嘉庆二年4月生病去世,两年之后丧已满,父子三人再度搭乘民船,沿长江水路赴京都赶考。到了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则以四等得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以前从来没有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宋仁宗皇帝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到朕为子孙得两宰相,宋仁宗所说的两人是指苏轼和苏辙二人,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登上宰相职位,他们的父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人民生活困难,于是他奉上级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人民便在他官舍北边修建了一个亭子名叫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地为这件事做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
读过《苏东坡传》,读过上仙对三苏的解读,再来读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感觉熟悉又有着些许别样的新意。在历代的文人墨客中,我对东坡先生有着特殊的偏爱。他的随遇而安和洒脱,曾经深深感染了我。在他人感叹于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却独爱他的“左牵黄,右擎苍……西北望,射天狼”;当他人缠绵于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却钟情于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当他人烦恼于他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我却沉醉于他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每每谈起东坡先生,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在这个漫天追寻爱豆的时代,东坡先生无疑是我至爱的爱豆。于是,带着熟稔去读祝勇老师这本书,总能无时不刻地读到自己耳熟能详的画面和情境。那种感觉,就像离家的孩子回到故乡,哪里都能找寻到旧时的记忆。然而,这本书又有所不同,里面摘录的很多都不是我们平素熟悉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许那些诗句,对我们来说,相对比较冷门,但却让我们了解了不一样的东坡居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