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走向全球化时,一方面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各国在经济领域中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经济全球化必定要求教育也国际化,通过国际化教育培养通晓国内外规则、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100%的高校、80%以上的高中段学校和30%以上的义务教育段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经常性的教育教学交流关系,而且,要以多种形式扩大教育开放。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德国一直是浙江省教育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浙江省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深化,与德国教育领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合作院校及项目数量逐年提升,合作深度持续拓展。无论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还是针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类型,均已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中德合作项目。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教育阶段与德国之间启动“千校结好”行动,结对友好学校;(2)职业教育引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与学校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3)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阶段进行“联合陪养”,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办学;(4)强化语言学习与测试项目,培养具备较高德语水平的人才。
1. 浙江省与德国教育合状
(1)“千校结好”——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德合作
据《2016年浙江教育年鉴》统计,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共有中小学校4986所,其中小学3269所,校数1717所。在基础教育领域,2010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千校结好”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我省1000所中小学校与国外中小学结成友好学校关系。2016年,在《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按照“深化交流,突出特色”的要求,每年重点资助100所千校结好特色学校开展境外交流活动,力争在全省培育出一批与国外结对学校交流效果好、交流质量高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特色学校在中小学对外交流合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统计,截止目前我省共有158所中小学与德国中小学结成了友好关系,双方开展了夏令营、住家活动、笔友活动、师生互访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下列表格列出了自2005年始至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图1描绘了2005年至2010与2011年至2016年两个时间段,浙江省与德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比例图。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以后,浙江省与德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获得了迅猛发展,在2010至2016年间,共有91所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2005至2010年的3倍。
图1 浙江省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比例图
按地域来划分,浙江省各地区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图2描绘了浙江省各区域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比例图。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台州、金华等地区,其中杭州有41所中小学与德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占32.5%宁波有25所中小学校与德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占19.8%,衢州、丽水和舟山等地则比较少。
图2 浙江省各区域中小学校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比例图
在浙江省基础教育领域,最先与德国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学校之一是杭州外国语学校。2003年,杭州外国语学校与德国纽芬堡中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到2017年已经有15年的交流与合作。每一年,杭州外国语学校与纽芬堡中学互派师生代表团访问交流,至今已经超过25个互访代表团,惠及师生300多人次。互访的过程中,主要以体验学校的课程、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相互开展体育活动友谊赛、了解两国不同的教育和文化差异、入住当地家庭体验不同的生活与习惯为主。例如,2017年4月,德国纽芬堡中学师生代表团访问杭州外国语学校。德国师生被安排在学生家中,体验中国家庭生活;深入学校课堂,参与课堂活动;体验中国文化活动,如观看中国武术,练习中国书法,包饺子等。此外,还开展了中德两校学生篮球友谊赛。2017年9月,杭外师生代表团访问纽芬堡中学,学生跟随德国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他们进入德国家庭,感受德国日常家庭生活;和德国学生交流互动,一起打乒乓球,学习巴伐利亚民族舞蹈;周末和德国学生一起深度体验慕尼黑的风土人情,领略阿尔卑斯山的雄伟苍绿,探寻欧洲古老城堡的气势宏伟和建筑精美;在中文课上,讲述灿烂的中国文化,教德国学生唱中文歌曲。
图3 杭州外国语学校代表团访问德国
图4 德国纽芬堡中学代表团与杭外师生切磋武术
(2)“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入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在全球首屈一指,其职业技术教育也闻名全球。浙江省的职业教育学校向德国学校学习与借鉴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由来已久。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都纷纷以“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引入为基点,与德国的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比如,宁波镇海的职业教育是对接德国比较早的区域。几年前,镇海职教中心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全方位引进德国“双元制”的教学体系和“HWK”职业资格证书,对标德国工业制造标准和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学校内有占地800平方米的车铣钳一体化实训考场,也有丰富的电子教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指导工作页等所有资源齐备的“双元制”立体课程,并实现了教材本土化。2015年6月,中德班第一届学生完成了3年的中职教育,再进入纺织学院继续深造2年。目前,该班级已获评2016学年宁波市文明班级、宁波市职校最美班级的称号;75%的学生考取中级技能证书(车工或铣工);2名学生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机械装备技术”和“通用机电装调”项目的银牌。
图5 中德职业教育中心(联盟)启动仪式
2016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由杭州——德累斯顿联络办公室牵头组织的“中德职业教育中心”(联盟)成立大会组织召开,来自浙江省内的13所高职院校,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工商教育中心、德国德累斯顿应用技术大学和德国AFBB职业教育学院共同参加了会议。与会单位联合发起倡议成立“中德职业教育中心”联盟并确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联盟设在中国的三个培训基地,联盟旨在搭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加强中德职教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这对于浙江的高职教育而言,既是对此之前十几年中德合作成绩的肯定,也为之后合作的进步深化创造了契机。在中德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经验被众多省内院校借鉴。
图6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SGAVE项目实验班开班仪式
对于一些德国的优势行业,浙江的职业教育院校也比较集中地开展了重点领域的校企合作。比如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不少省内高职院校都同德国发达汽车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合作议题就是通过“双元制”的方式培养人才。2011年2月,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与德国国际合作协会(GIZ)及德国保时捷、奥迪、奔驰、宝马及大众五大汽车制造商联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其中约定在评估遴选合作院校的基础上组建实验班。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全国第一批与德国五大生产商合作的高职院校,借助此次契机,创建了中德汽车职业教育SGAVE项目。中德汽车职业教育SGAVE项目实验班所采用的就是“双元制”的理念办学。实验班将在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面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培养“专深型”人才。
(3)联合培养——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
本世纪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事业与德国之间的往来交流也日益频繁。合作院校及项目数量逐年提升,合作深度持续拓展。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温州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与德国高校开展了校际交流。这些高校均普遍关注德国项目的推进,主要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建立联动机制。
图7 浙大柏林工大举办合作30周年
早在1984年,浙江大学与与浙江友好省州石荷州的基尔大学就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医学、农学、法学、人文等多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2012年,两校又签署了拓展海洋学科跨学科交流的合作意向书,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海洋学科和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有关涉海领域的合作。2014年,浙江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举办了两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三十周年庆典活动,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
在本科教育领域,浙江科技学院是我省开展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典型代表,目前在德国有23所合作院校。学校与9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9大专业门类开展了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德文化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还与德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德ZEHN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联合研究所等6个科研合作平台。2013年3月,浙江科技学院校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和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德工程师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德工程师学院”系经教育部批准、浙江省第一所非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批设置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每专业招收65人,招生纳入浙江省普通高校第一批择优录取,申报上述专业的学生外语(英语或德语)单科成绩不得低于110分,于2014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中德工程师学院”学制4年,由双方共同参与授课与教学。此外,浙江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均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项目。
不仅仅是本科层面的联合办学,浙江的部分高校同德国相关院校也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比如,嘉兴学院自2009年以来就同德国若干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项目。2009年9月,该校和德国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的MBA硕士班顺利开学。首批14名学生在暑假期间在完成了上海新东方学校3周的托福强化培训之后,开始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学校为他们配备了6名硕士生导师。他们在本校完成1年专业学习后,第二年赴德国梅泽堡应用科技大学再完成1年的专业学习,考试合格,获得该校颁发的MBA硕士学位证书。
2010年,根据与德国莱比锡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办学协议,嘉兴学院又与德国莱比锡应用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项目。在嘉兴学院和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4+1”土木结构工程硕士计划中,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位课程和德方指定的第一年硕士课程后,赴德国进行第二年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就可获得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颁发的土木结构硕士学位。
图8 嘉兴学院校长在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参加联合培养硕士班开班式
不仅仅是将国内学生送往德国留学,浙江高校还接收来自德国的留学生。截至2016年,德国在我省高校留学生715人,其中本科66人,硕士51人,博士10人。这充分说明,浙江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始获得德国教育界的接受与认可。
(4)DSD考试——强化德语语言学习
德国语言证书(Deutsches Sprachdiplom简称“DSD”)是根据1999年德国16个州教育部长常设会议设置,面向世界范围内的德国国外学生的德国大学入学语言证明。该项目是由德国政府主导,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德语语言资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其提供德语语言证书并帮助其赴德留学。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共有5所中学开展了DSD考试,分别是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宁波第三中学、金华外国语学校、嘉兴高级中学和嘉兴第五中学。
以金华外国语学校为例,2008年该校引进DSD项目,开设德语班。学校现已招收九届德语班学生,每年在高一新生中择优招收一个班,班额控制在25人以内。截至目前已有六届学生顺利毕业。99%的学生取得了由德国对外教育司考核颁发的德语I级证书。经过7年的努力和发展,金华外国语学校德语班学生成绩优异。首先,DSDI考试通过率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取得了通过率100%的喜人成绩。2011届德语班20人中,当年有13人出国,比例为65%;2012届德语班有21人,当年出国为9人,比例为42%;2013届德语班19人中,当年有13人出国,比例为68%;2014届24人中19人出国,比例为79%,2015届12人中9人出国,比例为75%。
据不完全统计,金华外国语学校2011届学生现均已在德国各高校就读,其中2人就读于马堡大学,6人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人就读于慕尼黑大学;2013届学生也已就读于德国萨尔大学、卡尔斯鲁厄工大、马堡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汉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德国知名大学,其中两人就读于德国亚琛工大(德国排名前五)。DSD项目为浙江省有意留学德国的高中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出国通道,也为实现“中国2025”及“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培养了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的“有德语特长的优秀外语人才”。
2.浙德教育合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杭州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动力。分析浙江省教育领域与德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浙江省教育领域与德国的合作形式多元,纵向层次分布多级化。从基础教育的“千校结好”到高等教育的“联合办学”,从引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到开展DSD语言测试的德语语言实验班,浙江省与德国教育的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从学校的互访到联合办学,具有多种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形式丰富多彩。
第二,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中德合作专业课程和专业项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方面,依托专业建设成立了相关的“中德实验班”,覆盖高职、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等各层次,例如浙江科技学院的“中德工程师学院”, 嘉兴学院的“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项目。这些实验班通过中德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教师和行业专家来浙进行教学和专业指导,或者是选派国内院校学生赴德参加阶段性的学习或者直接攻读学位。这些合作项目代表了教育领域合作的实质性成效,优化和提升了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第三,政策导向与政府支持在浙江省与德国教育的合作中起到了主要的推进作用。例如,2010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千校结好”项目。为推动中德教育界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提升两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两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2011年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德国德中协专门在杭州举办“中德中学校长国际教育交流会”等相关活动。2011年,有35所学校与德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极大地推进了浙江省与德国教育的广泛开展与深入合作。
从发展战略上来说,与浙江省“对标德国”的目标相比,浙江省教育领域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在质量上仍然有待于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浙江省各区域与德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均衡,集中在杭州、宁波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缺乏同时具备专业能力与深谙德国文化的师资队伍;欠缺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的质量评估体系。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浙江省教育的开放力度,特别是对德国这样一个优秀国家与民族的开放性。已与德国学校签订友好学校协议的学校,要根据协议规定,定期组织师生互访,要积极利用友好校际关系,加强友好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积极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组织学生开展境外夏(冬)令营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浙江省与德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在政策上,与德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要向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办学条件优良、管理规范并具备开展国际交流条件的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间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与德国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向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辐射。在基础教育方面,要把中小学生友好活动覆盖面扩大到县城所在地学校,丰富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容。
第二,进一步促进与德国教育资源的多向流动,提升专业人才的队伍与力量。创设良好的有利于教育开放交流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吸引德国的学校和优秀的教育组织落户浙江省。注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品牌,进一步扩大优秀的专业人员、机构、项目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不断寻找和调整自己的开放策略与方法。具备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申请德国专家聘任资格,引进高质量的德国外教,努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水平,还应鼓励部分中小学校及高校吸收德国学生入校学习。
第三,研究与建立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各种形式的中德合作项目,研发评价量规,开展质量检测。重点关注本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成功模式、德国课程的本土化,国际化专业与国际化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等,建立国际化专业或国际化学校毕业生的跟踪机制,通过质量评估来引领规范化的中德教育合作与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