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林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其时谈论西学成为时尚,相比较之下,才有了“国学”的说法。因此可以说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
对于国学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旧版《辞源》对国学的释义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 胡适则认为:“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纵观国学的发展脉络,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 20年代, 80年代又有“寻根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复兴运动再次兴起,并形成了近年来的“国学热”现象。“百家讲坛”收视率居高不下,“孔子学院”大量开办,“读经运动”盛行一时,“国学网站”、“国学博客”兴起等等,都是国学走“热”的具体表现。
针对这一轮的“国学热”,学界褒贬不一,论战激烈。反对者认为,重提国学是复古和倒退。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四书五经在过去是好的,但是未来发展肯定还是依靠新知识。鼓吹“重振国学”的论调,其根本问题是过分夸大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支持者则提出,国学里有很多精华,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它们有利于调整我们日益浮躁的心态,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追求社会和谐。我国文化的繁荣只有依傍于传统才能富有生机。国学兴起不是复古和唯国学独尊,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判断,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新的发展。
亦有一些学者指出,国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对“国学”既不能采取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它必须与时代的主题以及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适应,因此,在今天复兴国学、重建国学,应该是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创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国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