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江边古村之中,有一种历史穿越感。
宗祠、家庙、民居,灰塑、木雕、石刻,青砖、谯楼、封火墙……
这里会有多少活生生的足迹印记,会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寻常故事,会有多少错综迷离的历史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01
联排的祠堂建筑
让人惊叹的是那成排的祠堂建筑。
祠堂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而建,构成组团式布局。
祠堂建筑,青砖、红墙、灰瓦,大红灯笼高高挂,雄伟、庄重,却不失人间烟火味。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场的古村介绍中,显示村里现存有13座祠堂。黄氏宗祠、冠堂公祠、一江公祠、隐斋公祠、经国公祠、泝川公祠、乐沼公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建筑。
其中,黄氏宗祠可以算是当中最高水平的艺术建筑,也是村里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被列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自网络)
江边村的黄姓始祖叫黄云萝,南宋末年因为战乱从湖北江夏迁居到江边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江边村已成为以黄姓为主的宗族村落。
据《江边黄氏族谱》显示,黄氏宗祠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和1992年重修,是五间三进二天井的合院式布局。
黄氏宗祠中,有一处门上挂着“海公临榻”四个大字。据说是著名清官海瑞曾在此借住。
(图片来自网络)
黄氏家族中有一个人叫黄学伊,与海瑞是挚友。明代隆庆六年秋天,海瑞来到江边村探访黄学伊,入住了二进左侧的厢房。
据说是海瑞觉得这座宗祠清雅、明净,风水又好,加上黄学伊热情好客,他在此一住就是20多天。
海瑞住在这里的时候,专门为宗祠题了一副楹联:“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这副楹联现在还悬挂在“敬思堂”里。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江边村过去是书香之地,出过不少名人,除了海瑞这位挚友黄学伊外,也有清两广提督黄少镜、清武解元黄龙韬,清受封“旨赏戴蓝翎”、“武魁”的黄佐贤和黄朝栋等,还有远近闻名的“黄大仙”黄润福。
02
“黄大仙”是江边村人
关于“黄大仙”的传说,是江边村至今保存较好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广府特色。
这位“黄大仙”叫黄润福,是江边村人,为人乐善好施,帮助过很多村民,相传于同治十二年(1873)农历七月廿五日得道,在东江投江升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投江升仙的东江岸边金交椅山下建设了黄大仙庙。
(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至廿五,人们都会从各地来到黄大仙庙,举行拜祭和祈福活动,这就是“黄大仙诞”,延续了140多年历史。
现在,“黄大仙诞”已经演变为企石镇一年一度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粤港澳地区的人们前来祈福。
“黄大仙传说”也成为了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来自网络)
03
沉浸式微旅度假网红打卡点
我们围绕古村落了一圈,站在“前水后山”那一口叫“墨砚丁”的池塘边。
同事说:“这里就是我们的项目首期。”
我们的项目团队要对这里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活化、保护,与周边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让古村的建筑风采和文化底蕴产生新的价值,打造成东莞沉浸式文旅度假新圣地。
(江小宝探宝家族,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首期着力于将环境景观资源与人造网红打卡点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在此拍摄打卡。
为游客带来当地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的仪式感体验,为旅途增添独特性和趣味性。
与此同时,将明清特色、复古情怀、原生态等结合起来。
在现场,我们看到已有网红咖啡店、特色民俗服饰店和手信店、原生态餐饮店等进驻其中。
(图片来自网络)
…
写在最后
期待江边古村文韬武略,赋时光新蕴。
期待江边祈福庆典之时,再来谈文论武。
体验仪式,享受美食,感受乡愁。
印下一串串足迹,记录一个个美好瞬间。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