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显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经典,是蕴合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8月27日下午,湖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邀请到硚口区常码头小学国学专职教师、首届“江城读书达人”、“武汉市十佳阅读推广人”王斌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智慧”的沙龙分享会,与在场的家长和少儿读者分享国学经典教育学习对于育人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名家名句进行阐述。效果良好,读者互动热烈。
一: 明伦至善 文明基石
王斌老师开篇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人认为: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的第一要务,在五种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孔子认为最为珍贵的,人们应该珍惜亲情。孟子所说的人有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教育可以展开的前提。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 “教育是把火焰点燃,不是把容器灌满。”启示人们,人心向善的火种是自我升华的起点,是追求真理的力量源泉。只有在人类活动过的地方,才有文明的痕迹,只有在人性闪光的地方,才有文明的烙印。在多元化的时代里,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性工程,把握住核心原则,就能“万变不离其宗”。
二: 进德修业 文质兼美
接着,王斌老师阐述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进德修业,文质兼美”。中国自古以来,对弟子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王斌老师说,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实施“日行一善”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逐步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从而达到“明德惟馨,诚信做人,礼仪立身,诗书传家”的目标。“修身”是《大学》所揭示的人们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也即“明德”的实现途径。古人强调,不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以修身为本。如果根本乱了,一切都无从谈起。王斌老师把“修身”的核心要义概括为“仁、忍、韧”,人们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准的同时,还有必要对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人性弱点加以理解和包容,不因为“好心办坏事”,被误会,受委屈而动摇,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格。
中国最早对于人格美提出要求的要数孔子与孟子。孔子的思想是关于人道的智慧,孔子的美学亦是关于人文的美学,人文之美表现为礼乐之美以及人格之美。礼乐之美重在文饰,仁义之美重在仁德。王斌老师认为通过教育增进道德修养,提升学业水平,内外兼修,不失偏颇,才能彰显人文与人格的双重之美,使人焕发出持久的魅力。
三: 少习天成 引领点化
随后,王斌老师讲述了教育的方法与智慧——“少习天成,引领点化。”孔子曰“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生来就有的天性。俗语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时期模仿接受能力最强,各种社会知识,人生经验、生活习惯大多是在这个阶段获得的,并且将使孩子受益一生。对于儿童,家长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身教,启发诱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也应做到广泛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用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帮助孩子有突破性地发展自我。
最后,王斌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结晶,学会尊重规律,开阔视野,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与孩子一同成长。
嘉宾发言
副研究员、高级心理咨询师王节流:
回望自己一生的经历,最后悔的是书没有好好读,事没有好好做,错过了很多东西。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我又重新读回《论语》《孟子》。我十四那年,父亲买了一套《四书五经》让我读,后来没有坚持下去,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十年。自己这一生所没有做好的地方、没有做到的地方,大多数是违背了圣人之教。所以现在对“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的感触很深。很多事情为什么会去那样选择,就是没有听孔夫子和孟夫子的话,没有好好按照古代圣贤之人的话去认真执行,如果说能够比较早的觉悟,就可能会有更好的人生和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
有人认为,国学是中国古代的东西,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的体会是,这些东西是中国文化底层的逻辑和思想。无论这个社会怎么变,传统文化是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底层文化和规则,是深深地刻印在中华民族中的精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完美的。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得自己喜欢这些东西,即使不喜欢,也要努力去接受。所谓学习,当老师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学问,而是人格的影响。自己学习了,才能自然的影响下一代。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有三点建议:第一,不要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哪国圣人,只要有真诚的认识世界的心,即使说的话不同,但意思也是一样的。第二,不要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对立起来。在孩子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时候,家长要想方设法和他们共情,善于利用现代手段把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第三,不要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它们都是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用不同叙述的方法,不同逻辑总结出的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不要把这些东西对立起来,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适应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才能有所收获。
“知北游”系列人文项目创始人刘浩:
当前,国学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习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文化复兴。结合在座的各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学学习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价值观放在今天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叫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古人教导子女做正人君子,我们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从小了来讲,希望他们能够安身立命,在社会上立足;从大了来讲,能够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和古人的大道是不谋而合的。
具体来说,孩子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国学?社会上有一种经典热,就是很小的孩子就会去背诵经典,我是不赞成这种方式的。古人的学问也是分为小学和大学。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是行为处世、儿童认知,大学以后再学习经典,往往是15岁以后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孔子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今天的孩子可能学习资源更丰富一些,学习能力也更强一些,这个年龄可以往前提一点,我觉得10到12岁开始学习经典比较合适。
那么再小一点的孩子要学习一些什么内容?首先应该是行为处世。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娱乐方式也比较多,孩子们往往不能够掌握好自己的时间,所以首先要能够保证自主作息,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第二要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这也就是《朱子家训》里讲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接下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共同商议出一个家规,然后大家共同遵守,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我想行为处世的能力学习好了,才是做人的基础。
《弟子规》里也讲到“有余力,则学文”,在学习行为处世之后,我们的认知学习又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诗文诵读,优美的诗歌和文章是给孩子很好情感教育和修辞学习,所以要熟读大量的诗歌。第二,要学习汉字,我说的学习汉字不是点横撇捺,而是从汉字训诂的角度来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发展,这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做一定的书写练习,可以学习书法,或是练习书写,总之写好一手字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以外,可以多学一些历史典故、历史故事,这样也是为孩子们的文化打上一个底色。
国学老师王珠给出了对于该怎么学习国学的建议。她用自己女儿的例子说明,学习国学在于勤奋刻苦,多学多背多积累并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能厚积薄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者互动
问题一:应该从几岁开始练字?选择硬笔书法还是软笔书法?
导师回应:5-6岁可以开始,依据孩子的兴趣选择硬币还是软笔,再则练习书法不一定要去培训班,家长在家陪同练习亦可。
问题二:孩子好好写字就会写得慢,请问怎么权衡?
导师回应:平时写字形成习惯后,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会影响写字速度。
问题三:在参与学校的读书活动后,对于书本中的故事有传统和现代两种社会解读,不知道应该引导孩子。
导师回应:孔子曰“非今之急,后自知也。”这个认知可以先放一放,不去讨论它,等过一段时间,成长了,自己的认识提高了,就会有新的认识。
本次沙龙参与读者数量颇多,互动环节氛围热烈,收效良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国学素质教育沙龙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