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求真务实弘扬国学:北大国学研究院十五年回眸

求真务实弘扬国学:北大国学研究院十五年回眸

求真务实弘扬国学:北大国学研究院十五年回眸北大国学研究院前身是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月,中心以充分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学科雄厚的学术力量,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北大国学研究院前身是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月,中心以充分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学科雄厚的学术力量,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为宗旨,联系着北大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百余人。2000年初,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更名为北大国学研究院,是一个跨学科的虚体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中文系的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先后任中心主任和研究院院长。《人民政协报》文章曾准确的描述了它的性质:“一个横跨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四专业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机构,它只是一个‘虚体’,却能办成引人注目的实事。它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虚体办实事”

15年来,这个“没有编制也没有固定经费的虚体机构”着实办了不少“实事”。凭借北大齐全的学科设置,悠久而良好的人文传统,调动、整合各学科的力量,国学研究院做出了任何单一学科都做不出来的成绩。

国学研究院多年以来一直秉承“龙虫并雕”的方针。除了致力于专深的学术研究,还注重文化普及工作。“既雕龙,又雕虫是国学研究院一贯的作风,”袁行霈表示,“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把大学文化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众,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发扬。”

迄今为止,国学研究院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刊物超过两千万字,其中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已经出版了19卷;完成规划项目25项,资助项目8项;积极开展文化普及工作,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设立博士班,培养眼界开阔的跨学科博士生;组织国际性汉学会议,举办多次学术讲座。

《国学研究》是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刊物,从创刊之日起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当代以来“国学兴起的标志”。北大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国外的访问学者、留学生将其视为研讨国学的阵地,踊跃为其投稿、撰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学的研究。新加坡甚至承认在《国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可以作为评定职称或提职的依据,有学者评价说:“这是我国当代国学研究方面高层次、高水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第一等的学术!”同时,规划出版了《国学研究丛刊》,现已有17种21卷学术面世,其中的一些著作,不仅在国内获奖,还被译介到国外,成为一些大学的必读参考书。

1993年,国学研究院与美国南海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一套全面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这套选取中华文化精粹的讲座系列片共有一百集,每集讲述一个主题,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民俗、语言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半个小时的讲座配有丰富的图片、实物和实景,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这套系列片于1996年荣获中国国家教委与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一等奖”,受到海内外的广泛欢迎。

1995年,国学研究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了150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文明之光》。这是一套面向普通百姓、由北大知名学者系统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序,展示了中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国学研究院组织了包括季羡林、张岱年等著名学者在内的一百多位北大专家为之撰稿。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全面地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专门写贺信给予鼓励,指出:“你们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把大学课堂延伸到了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了大众,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这种努力值得充分肯定。”

根据这两部电视片的文稿编成的“中华文化讲座丛书”和《中华文明之光》已经出版,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后来,江西21世纪出版社又以《中华文明之光》为蓝本,改编成《中华文明大视野》(图文本),获得2004年度国家优秀图书奖。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期间,国学研究院组织召开了由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学者参加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其中有不少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当时一位日本著名汉学家感慨地说,汉学研究中心还是在中国,特别是在北大。

国学研究院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先后聘请文、史、哲、考古方面的九位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共同担任导师,提供有利于诸学科融汇交叉的课程安排、学习形式及论文指导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下,鼓励学生选择多方向交叉的博士论文选题,以培养知识和视野较为开阔、能够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博士生。

2006年,国学研究院组织北大文科36位专家用6年多时间撰写了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写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贺信中写到:“这部巨著是各位教授潜心研究多年的智慧结晶,不仅对学术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而且对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国学研究院还组织编写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等一系列有关中华文明的著作;组织召开了“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一系列的成果既凸现了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科的学术资源,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国人学习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国学研究院聚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先生、中年教授、青年学者,他们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就在这里默默地无偿奉献。

研究院副院长吴同瑞表示,在这样一个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的虚体研究机构中,只能通过组织跨学科的研究来团结大家,“这其中有很多学者多年以来建立工作关系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要付出很多的辛苦,这是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的。”

在拍摄《中华文明之光》的时候,国学研究院邀请了很多著名的学者来讲述其中的一节。著名学者季羡林很支持拍摄工作,在座谈的时候他很风趣地说:“我们这些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的人,如今则要来当一回演员,这不免感到一些为难。”后来季先生在医院养病,袁行霈和吴同瑞去看望他,向他赠送了《中华文明史》,看到这本书他十分高兴,一再鼓励二人,这套书写得好,北大就应该出这样的书。原定半个小时的见面时间被季先生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季先生虽年事已高,但只要是国学研究院的事情,基本是“有求必应”。

已经故去的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担任《中华文明之光》其中的一节的撰稿工作。刚刚完成拍摄,邓先生就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为了使导演和广大观众满意,邓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一遍又一遍修改讲稿,他的女儿邓小南考虑父亲身体状况,想代为修改讲稿,邓先生却坚定地说:“一个字都不要别人改,我自己来改。你代写一个字就不是我的作品了。”这部电视片是邓先生一生中最后的成果。弥留之际,他仍挂记着,非常希望能看一看这电视片,但当时此套节目尚未正式播放,为了满足老先生最后的愿望,中央电视台专门临时调出了片子,单独在病房里为邓先生播放了一次。

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前辈和一代代学者的鼎力支持,才有了今天的国学研究院,才有了国学在当代的发扬和延续。

对于现今社会风行的“国学热”,吴同瑞坚定的认为,国学不应该非常热,因为国学研究毕竟是少数学者的行为。学者应该把研究成果通过传媒、通过浅显的文字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种文化普及的工作是他们的责任。“我们自始自终、一贯地致力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绝不动摇。在国学受到质疑、受到冷淡甚至批评的时候,我们如实地向大家反映我们所做的工作,这是经得起检验的,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在国学兴盛、热起来的时候,我们保持低调、冷静,不炒作。国学应该‘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忽冷忽热。”袁行霈也曾经强调:“研究国学和研究任何一门学问一样,不可追求热闹,要耐得住坐冷板凳。”

国学研究院是一个虚体,没有经常性的、固定的经费来源,“去年曾经有一度,我们账面上一分钱都没有。”国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吴同瑞谈到曾经遇到研究院的困难,不禁感慨万千。即使艰难,国学研究院也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吴同瑞说:“我们从来不以盈利为目的办各种班,外面的企业要和我们联合,我们都婉言谢绝了,这是对我们考验也是检验。”不管怎样,“大家始终有一种坚持,不管社会上怎么热闹,我们要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事业,我们要弘扬北大的传统作风。”

吴同瑞曾在文章中写到:“人文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却不能立竿见影地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所轻视和排斥。当社会上一些人物欲膨胀时,国学研究院的学者们却能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地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默默耕耘。他们淡泊名利,却苦苦追求精神的富有。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种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面对传统文化中无数的闪光之点,便油然而生一种欣然之情。”这或许就是他们能够克服物质条件等暂时困难的精神动力吧!

吴同瑞说:“国学研究院的15年或许只有毛主席的一首词可以概括,那便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一篇: 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需要速度、资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气
下一篇: 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图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