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语里的“高等学校”相当于我们的“高中”,但旧制高等学校并不是高中,也不是本科,和后来设立的“高专”更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帝国大学的预科,1947年以后随着大学改制正式消亡成为了当地新制国立大学的一部分。
从日本的近代教育史讲起比较容易说清楚。明治天皇登基是1868年,到1871年废藩置县为止的三年搞定了各种旧势力,1872年就公布了日本第一个教育法令”教育令“,规定了日本最初的近代教育学制。全国划分为八个(后改为七个)大学区,每区设1所大学校,下设32个中学区每区一所中学校,每个中学区设210所小学校,这时的普通教育年限是 小学校下等科4年+小学校上等科4年+中等学校下等科3年+中等学校上等科3年,学生在20岁左右进入大学校。
后来因为从法国学来的这种制度太死板了,1880年发布了第二次教育令,将教育的权限向地方转移。1886年出台了关于最高学府的”帝国大学令“,关于中等教育的”中学令”,规定在东京设置分科制的帝国大学,在地方成立第一到第五加革命老区山口、鹿儿岛两所一共七所“高等中学校”,以区别于普通的“寻常中学校”。这些官立高等中学校本身就具有地区内最高学府的性质,是地方上的大学。相当于现代高中的是低一级别的“寻常中学校”的高等科。1894年颁布“高等学校令”,将这些“高等中学校”改称“高等学校”。这时候的日本连京都帝国大学都还没有设立,除了东京那一所帝国大学以外就数这些“高等学校”,现在日语里的“高校”是高中,汉语里的“高校”是大学,看上去很奇怪。其实大量清朝留学生刚开始去日本的那个年代在日本“高校”指的也是一种大学。但是在后面的岁月里这些“高等学校”的大学化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有些成功开设了大学学科,有些则退回了大学预科的身份。
到了1918年,时任首相原敬推进高等教育扩招,这一年通过了“大学令”和“第二次高等学校令”,允许地方上设置帝国大学以外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一度确立了各个旧制高等学校的“帝国大学预科”的身份。帝国大学只从旧制高等学校毕业生中招人,招生人数和“高校”毕业人数相当,只要不挑专业肯定是有帝国大学上的。后来随着设立自己的预科的帝国大学的出现以及新的可选择的大学的增多这个特权不再成立。
1930年代日本的战前官立教育制度进入成熟期以后的学制是小学6年+普通中学5年+高等学校大学预科3年+帝国大学或医科大学+帝国大学大学院。或者把中学5年+高等学校大学预科换成7年制中学。
一定要类比今天的学制的话,旧制高等中学+帝国大学可以看成是专升本,帝国大学有研究生院,学部生只能算本科。只是1918年以前除了帝国大学没有其他公立本科,一高的学生公立专科带保送帝大专升本的学历也已经足够牛逼,类似于我国刚恢复高考的那个时期。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一个一高的在校生遇到的人都高看他一眼,那是得高看他一眼,只要他想当官飞黄腾达只是时间问题,一高毕业进东京帝大,帝大毕业进中央政府当公务员是预定好的流程,后来人生跑偏不想当官只想写小说纯属意外。少了一个高级官僚多了个现代日本文学的奠基人这波换得不亏不亏。那个时代的东京帝国大学的本科生当然也不是现在理解的本科生,中央省厅随便进的。安倍的外公就是当时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成绩很好。进农商务省的时候被一个做大官的老乡叫过去一顿骂,说你这个学历不进内务省搞什么农业商业简直没出息。结果发现这似乎是他计划好的近路,老家山口县在明治时代有从龙之功,又不像鹿儿岛后来站错队造反,政府高官里老乡很多,他学历在非核心省厅里又无敌,自然爬得飞快,三十多岁就成了省部级官员。战后经济建设当先,在农工商部门人脉深厚的他被请回来重用,后来当上了首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