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关注全国学生营养日】小餐桌上的大未来

【关注全国学生营养日】小餐桌上的大未来

【关注全国学生营养日】小餐桌上的大未来2011年年底,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工作,至今已覆

2011年年底,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工作,至今已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的13.4万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300万人。7年来,这些孩子的餐桌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舌尖上的校园又该如何发展?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前夕,记者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进行了实地探访。

身体结实了,出勤率高了

虽已过立夏,但晨曦中的草原仍寒意袭人。天方破晓,记者一行便从扎赉特旗县城出发,驱车近70公里,来到扎赉特旗胡尔勒中心学校。“就是为了看看孩子们的早餐都吃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小琪笑着说,2012年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之初,扎赉特旗就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学生营养重点监测旗县,并对学生营养状况进行持续追访。

矗立在苍茫草原深处的胡尔勒中心学校在校师生虽逾千人,但整个学校只有一座三层教学楼。该校校长陈海告诉记者,扎赉特旗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蒙古族聚集区,学校几乎全部是蒙古族学生,授课也以蒙古语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学校操场至今仍是一片沙土地,奔跑嬉戏的学生不时扬起阵阵黄土。

早餐前,学生们来到教室,扎赉特旗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在此等候多时。“给孩子们做检查。”扎赉特旗疾控中心主任陈玉柱说,除了身高体重等基本项目,还有血红蛋白等检测,“看看孩子的贫血状况。”陈玉柱说,经过近7年努力,当地学生的贫血率已从2012年的20%降到2%,维生素D缺乏率从11.6%降到1.1%,基本消灭了维生素A缺乏。“身体结实了,出勤率也提高了。”

铃铃铃……伴随一阵清脆的铃声,早餐开始了。身着民族服饰的学生鱼贯进入食堂,排队在窗口领取早餐。记者看到,食堂墙上贴着每周的食谱和学生餐管理制度,“食谱是营养师为全旗统一定制的。”陈海说。扎赉特旗地广人稀,1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上仅有40万农牧民,因此大部分学生是寄宿制,该旗绝大部分学校的早中晚餐均由学校食堂统一提供。

当天的早餐是牛奶、奶油夹心面包、豆制品和苹果。该校将营养改善计划给予的每人每天4元补助全都用在了早餐,午餐和晚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分别收取一定费用。“更喜欢这个。”学生李乌日罕指了指仍在吮吸的软包装牛奶,用略显蹩脚的汉语一字一顿地对记者说。一直跟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胡小琪告诉记者,当地孩子从小养成了喝奶茶的习惯,很容易接受软包装牛奶。“但奶茶的水分高,钙含量不如牛奶。”

“食育”还得加把劲儿

扎赉特旗只是一个缩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承担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监测评估工作,从2012年起,每年组织试点省份的649个常规监测县和50个重点监测县疾控部门收集和分析学生营养相关监测数据。结果显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增高了1.2厘米和1.4厘米,平均体重增加了0.7公斤和0.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贫血率从2012年的17%降到2016年的7.3%,营养不良问题得到缓解,学生缺课率明显下降。

虽然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陈玉柱坦言,近些年当地学生的肥胖率有所增长,“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这与孩子们不良的饮食行为和运动量相对较少有一定关系。”陈玉柱说,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营养餐还不够,“食育”也得跟上。

“谁知道哪种食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食物消化吸收的器官有哪些?”记者采访当天上午,该校六年级四班的学生正在吴红艳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营养知识。课件中穿插了视频动画,通过提问、抢答等互动教学,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营养成分的构成等。

“教营养,我是半路出家。”吴红艳笑着说,她是该校汉语教学组的成员,同时兼任健康教育课老师。该校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一节,营养知识是课程的一部分,主要由汉语教学组的5位老师承担。“感冒的少了。”谈及这些年孩子们的变化,吴红艳感触颇深,“以前到了冬季,班上经常有学生感冒,这些年这种情况少了很多,与营养改善有一定关系。”

吴红艳说,对于包括营养知识在内的健康教育课程,自己也只能边学边教。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一领域全国尚无统一教材,且绝大部分只有教师用书,没有学生教材,“没有复习巩固,很多学生听过一遍就忘了。”吴红艳说。

与其他省份不同,这里的“语文课”是“汉语课”,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吴红艳解释,虽然自己是汉语教师,但面对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领域的专业名字,如何翻译成蒙古语并让孩子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共同努力做“加法”

“学生营养改善,学校是起点,但要持续下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事学生营养工作30余年的胡小琪说,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的4元是“营养膳食补助”,而非政府全包的伙食费。计划的初衷是政府为改善中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但不少家长以为这4元是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因此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这是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误解。

胡小琪说,从本质上看,政府力图通过4元补助,在孩子们原有膳食营养的基础上“做加法”,使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家长不能因为政府的参与而做起了“减法”,把家庭原来承担的孩子伙食费“节省”了,即产生了所谓的“挤出效应”。这不仅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反而可能不如以前了。

胡小琪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要达到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必须通过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湖南省邵阳县的学生午餐“3+2”就是国家补助加上家长负担,共同为孩子提供一顿营养全面的午餐。“即使在一些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对所有学生实行免费供餐。”胡小琪说,在日本,家长要负担学生的部分餐费,比例为51.6%;美国的学生餐,只有家庭收入在贫困线130%水平以下的学生才能享受免费午餐。

胡小琪建议,由于食物价格增长等因素,在目前每人每天4元的基础上,国家可对部分地区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根据我们在部分试点县的现场督导情况看,一些中部或西部相对较好的县,国家补贴可能就够了。但西部的一些贫困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建议适当增加补贴力度,把补助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天5元~6元。”

文/健康报记者张磊 通讯员 周莹 贺彬

上一篇: 明年法国高等教育将推行“358学制”
下一篇: 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 |沸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