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满蒙关系,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满蒙联姻。实际上,满清对待蒙古的政策,除了柔性的和亲,还有战争讨伐与严密的政治管理,宗教控制。这一系列举措多管齐下,才让清朝统治者牢牢控制了蒙古草原。
盟旗制度(盟旗制度名词解释)
明清之际,蒙古分裂为漠北、漠西、漠南三大部,其中以漠南察哈尔部地位最显赫,实力最强。该部首领林丹是黄金家族继承人,他雄心勃勃,一心想着整合蒙古诸部。
与此同时,东北的满清势力也在崛起。努尔哈赤于1608年派长子褚英进攻乌拉部,乌拉部急忙求援科尔沁部,最终褚英退回。
此后,林丹汗多次与明朝联合,让后金政权吃尽苦头。为了全力对付明朝,努尔哈赤极力避免与林丹汗正面冲突,而是怀柔笼络的手段令科尔沁部,杜尔伯特部,杜莱特部,郭尔罗斯部四部归附,从侧面缓解了林丹汗对的压力。
1626年,皇太极继位,在他的手中,对蒙古诸部的策略演进联姻、劝诱、征讨多管齐下。林丹汗残暴,对周边部落动辄征讨,加上林丹汗被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打动,皈依了红教,更是让信仰黄教部落十分不满。为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阿巴嘎部,喀尔喀部一度联合起来向他进攻,结果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皇太极抓住了这一机遇,对蒙古各部极尽拉拢,获得了敖汉部、乃曼部的归附。1628年2月,又亲率大军征讨林丹汗,同年9月,纠集敖汉、奈曼、科尔沁诸部,再次出兵察哈尔。林丹汗狼狈逃窜。
四年后,皇太极又一次亲率十万大军对战林丹汗。察哈尔部众大多选择归附,林丹汗逃到青海境内的郁郁而终。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漠南蒙古被彻底收服。清军入关的侧翼威胁就此消失。
清朝入关之后,一度忙于征服中原,没有对漠北、漠西诸部更多关注。
漠西蒙古在明代称瓦剌,清廷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主要有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大部落。满清崛起于白山黑水时,准噶尔部控制了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则控制了青海。
漠北蒙古(外蒙古)主要是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三大部落。皇太极平定察哈尔后,漠北诸部也进献了“九白之贡”,算是建立了宗藩关系。
康熙元年(1662年),外蒙古札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土谢图汗部趁机接受了他们大批部众。后来,土谢图汗又得罪了准噶尔部。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一心想恢复蒙古帝国昔日的荣光,力图统一蒙古各部。见喀尔喀蒙古各部矛盾重重,他当然要趁机插手。
1684年,他私下与札萨克图汗部会兵。1687年,土谢图汗杀死了噶尔丹之弟多尔齐扎卜。次年,噶尔丹挥军东向,进攻土谢图汗。
土谢图汗不敌,败退到漠南,野心膨胀的噶尔丹以此为由,南下至乌兰布通(今赤峰)。此地距离北京只有二百公里。
在此危急局面下,康熙组织了两路大军,分别从喜峰口、古北口出兵,最终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
葛尔丹失败了,漠北诸部汗王余悸未消,这给康熙解决外蒙古问题提供了契机。1691年,康熙亲率官兵并召集外蒙古三大部、内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扎营,举行了盛大的会盟仪式,对漠北诸部大汗、活佛进行册封、赐宴。
隆隆的大炮声之后,康熙宣布赦免土谢图汗之罪,又令策妄扎布继承札萨克图汗位。然后又将漠北蒙古分为三十四旗,与漠南蒙古实行同样的行政建制。这标志着漠北喀尔喀蒙古接受了清廷的直接统治。
在葛尔丹的威胁下,漠北诸部保住了清廷的大腿,这让清朝对准噶尔汗的优势更加明显。康熙三十七年(1696),清军三路大军齐出,于昭莫多大败噶尔丹。众叛亲离的噶尔丹不得不服毒自尽。
雍正年间,清廷攻灭了盘踞在青海的和硕特部。到了乾隆年间,清军趁着准部内讧,进军天山南北。乾隆为了根绝后患,下令对准噶尔部实行种族灭绝。“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啸亭杂录》)”。
1771,土尔扈特部东归,首领渥巴锡于承德避暑山庄朝见乾隆。乾隆帝十分高兴,作《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命人刻碑存放于普陀宗乘之庙,又将土尔扈特部分散安置于北疆。至此,漠西蒙古各部接受了清朝统辖。
清廷治理蒙古,地方依靠盟旗制。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他们就仿照八旗制度,对归附的蒙古各部编定旗分了。皇太极时期,盟旗制度进一步发展,到了乾隆时期,这一制度推行到所有蒙古地区。
所谓盟旗制,就是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与满洲八旗制度结合,在蒙古各地按不同颜色划分各旗,各旗之间有旗界,所辖牧民不可越界,每旗由札萨克或总管统领的制度。内蒙古各旗受参赞大臣、驻防将军管辖,外蒙古各旗之上设立部盟。后者的主要作用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但对各旗没有管辖权。
1636年,皇太极设立蒙古衙门,以加强对漠南诸部管理。两年后,蒙古各部归附日众,于是更名为理藩院,规模同样得以扩大。清朝时在中央设置的管理蒙古事务的机构。
康乾之际,理藩院的组织机构渐趋完善。理藩院分为典属司、柔远司、徕远司、旗籍司、王会司、理刑司、司务厅、银库、稽查内馆,外馆、蒙古翻译房、蒙古官学等机构,其长官理藩院尚书可以参与议政。
在管理蒙古地区时,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依俗而治的策略。利用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尊崇,加强思想上的控制。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专门在盛京建立了实胜寺,还曾派人去西藏迎请达赖喇嘛。皇太极此举,是清朝利用藏传佛教的先例。此后清帝相继在北京、承德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喇嘛庙,还时常接见藏传佛教活佛。
清朝控制蒙古后,不但大量兴建喇嘛寺院,还设立了两大活佛系统,分别是漠南的章嘉活佛系统、漠北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章嘉一世于1642年诞生于青海,由五世达赖赐法名。28岁以后开始在藏区到处讲经说法。多伦会盟之后,康熙召章嘉进京,授予札萨克达喇嘛之职,掌管京师藏传佛教事务。此后,又在康熙任命下,负责营建多伦诺尔汇宗寺。由此,章嘉活佛的地位在内蒙古地区确立。
哲布尊丹巴一世于1635年出生于土谢图汗部。15岁时由四世班禅受戒,此后开始在西藏学法。返回漠北后,到处进行传教活动,成为外蒙古地位举足轻重的喇嘛。
清廷知道他的影响力,需要借助他加强对外蒙古的控制,所以格外尊崇他。后来,在葛尔丹进军漠北时,漠北蒙古王公有的打算投靠俄罗斯,但在他的劝说下,这些贵族选择南下投靠康熙帝。
对藏传佛教的喇嘛,清廷予以种种特权,不但活佛凌驾于蒙古各部王公之上,许多上层喇嘛同样拥有令人乍舌的财富。在丰厚的经济刺激下,当喇嘛竟然成了草原牧民最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所以,大量蒙古男丁选择出家,这蒙古草原人口急剧减少。到清末,蒙古各部人口仅有171万,居然比清初还少。
解放初期内蒙地区实有寺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