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上)?
国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称谓,这个称谓产生于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是中国知识精英高扬国学旗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一声文化呐喊,是面对西方文化洪水猛兽般冲击中国文化史的一次本土文化捍卫。
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到底包含什么?在今天学国学的热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国学一词在近代出现只有100多年,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随着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大门开始,欧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了中国。当时国人称西方文化为「西学」,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被称为「国学」以示区别。
最早使用「国学」一词在报刊撰文的是大学者邓实先生,他在光绪33年(1907年)《国粹学报》27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学精论》的文章,这是至今能查到的国学一词最早的公开记录。此后刘师培先生有《国学发微》,许第三先生有了《国学与国学》,章太炎先生有了国学概论的演讲,钱穆先生以《国学概论》讲学并出书。从此「国学」一词便成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的通称。
客观地说,「国学」这一称谓的出现是对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的一次明确定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独立捍卫,表现了当时一批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这其中最深刻的意味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从字典里探寻国学的定义,中国有一本很大的词典叫《辞源》,光绪年间就开始编撰。这部词典是中国收录古文词汇最多的一部词典。这里面对国学的注解是这样说的:国家设立的学校就叫国学。它具体说明了一下这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的学校,到了汉代改称"太学",到了晋朝又改称了"国子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延续下来,元朝时候又改为了国子监,到了明清时期又设立了"国子监"。
光绪31年撤销了"国子监"设立学部,这就是说: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国学」一词,是专指国家设定的学校。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个名词淡出了人们的语言。
还有一部词典叫《辞海》,这上面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叫做博学,也称国故。另一种解释是西周时代设于王城及诸侯国内的学校。
第二个解释和《辞源》差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还有一部词典叫《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另一种解释国学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这两种解释与《辞海》十分相近。应该说词典对国学的解释是准确的,但这都与我们今天「国学热」中所谓的「国学」存在着某种差异,所以有必要赋予国学与当今时代的定义。
那么现当代学者是怎么解释国学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