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学读得滚瓜烂熟 作文还是那么烂
很多人都有一个才子梦,希望熟读经典,然后下笔如有神助,写得一手灿烂文章。
结果,写得一手烂文。
咋么回事?
我确实遇到过。
十多年前,有个孩子,初中生,暑假闭门训练了两个月的国学,说是要借助古典名著的力量,提高写作水平。
结果接下来第二学期,作文水平还是如”神雕侠侣“所说:“我看他的样子平平无奇”。
现在国学班千千万,为什么也没听说国学班的孩子作文特别优秀呢?
其实,也不奇怪,屠龙术虽好,可是一时应不了急。
应试作文,其实就是短兵相接,如同在比武擂台上,就是两记左右勾拳,一个扫腿解决的问题,你却先慢悠悠先去学屠龙刀,学九阴真经,不能马上应急,一时被人说“平平无奇”也是活该的。
郭靖武艺总不长进,遇上了马钰道长,马钰也没有整套整套地传他全真功夫,而是先点拨他的内功心法,其实也就是应急,结果武艺突飞猛进,进步到连他师傅都认不出他。
儒学经典确实很好,但是她的好不是一时半会的好,它要长期功夫。
例如论语,那是经天纬地的经典,赵普读了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
可是,从你背论语到变成你的经天纬地,中间可能隔着起码十年的时间。
所以说,经常听有人夸国学班的孩子:自从学了国学,就乖多了,听话得好。却很少听说成了写作神童。
这就是能不能应急的问题,在文学上,在写作上能不能应急。
你读了百遍论语,可是有一天你穿越到华府,成了唐伯虎,华太师叫你出去和敌人对对子,你读的百遍论语却帮不上忙。
不是论语不好,而是在有些场合一时不顶用。
所以,咱中国人有个陋习,打不过人家,就会说: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德服人,不跟你们这些没文化的较量。
不能较量的文化,那还能叫博大精深吗?
不能变成写作能力的经典,还能叫国学经典吗?
花架子?
中华文化并不是花架子,但是,如果不会学,不会用,也会往花架子方向发展。
其实,我们的古人,是很重视语文运用的。
他们对自己的功课有分工。
一是圣贤书,那是给自己一生的立身行事打底子的,也就是十三经,或者说四书五经。
这些经典,都是好文章。
然而,他们和你的好作文,在短时间内并不直接相关。
还有写作书。
饱读圣贤书的同时,还要开展写作训练。
小朋友训练语言能力,就要熟读非儒家经典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而且还有一种常见的培训,俺就是“对对子”,先生出个上联,你对个下联。先生说风,你说雨,先生说大地,你说长空,先生说花儿红,你喔喔喔,然后先生就是一铁尺打你手掌上。
过去,我们嘲笑这种语文学习方法,认为他们迂腐,可笑。其实不然,这种对对子的训练方法就如同散打搏击里的对抗练习,你来我往地实战,刺激你的语言应对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力量就上去了,不说对对联,哪怕是怼人,也比别人强。
大朋友训练语言能力呢?
别急,还有一套顶级参考书,那就是南朝一位王子编的“昭明文选”,其实也就是前人优秀作文大全。
这本参考书就是起到了儒家书籍不能起到的作用:专门培训写作。
你想写一座城市的繁华,行,可以去翻翻“昭明文选”里的“西都赋”、“东都赋”;你想写一个场面,ok,可以去翻翻“昭明文选”里的“羽猎赋”、“射雉赋”;你想写写建筑物,没问题,可以去找找“昭明文选”里的“鲁灵光殿赋”,说不定杜牧写阿房宫赋之前,也去翻过这篇文章千百遍!你想表达一下自己对美女的暧昧,也行,可以去读一读这本神一般的作文参考书里的“洛神赋”。
总之,这本书,能应对你一生中写作遇到的任何题材,任何问题,品种齐全,花色俱全,君可随意。
李白靠它成才,苏轼写作训练离不开它,曾国藩把它列为四书五经之外必须细读的七本经典之一。
你要知道,咱们古人精得很:思想修养上的圣典,写作上的神器,其实是分得清清楚楚。
那些影视剧可能把我们给骗了,屏幕上那些古代学子摇头晃脑读子曰诗云,其实,轮到要写作文了,就在那里啃“洛神赋“、“登楼赋”、“游天台山赋”,只有这些,才可以给作文加分。
记不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段关于鲁迅老师寿镜吾的描述:“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你以为这是四书五经里面的吗?不是啊,这是一篇具有文学意义的赋:“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讲的是英雄得志的情态。可见寿镜吾先生也是位重视文学的好老师,鲁迅成为文学大师,不能说跟这摇头晃脑的朗诵没有关系。
圣人经典必须要读,可作文要加分,写作参考书那是可能比四书五经还要亲。
因此,国学学习,也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为你一生为人做框架的,那必须是子曰诗云;一类是应急的,学了之后,短时期内可以上阵,那就是昭明文选一类的写作参考书,包括后来的古文观止。
我个人认为,如果国学学习和现代语文写作相隔太远,其现实意义有点打折扣。
故而,国学培训,离不了文学训练,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一大功能,就是文学培训功能,除了圣人经典,多读点运用性强的文学性质的文字,可能见效更快,立竿见影。
圣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了,但是,好的文字匠,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些经典到现在,其政治光芒可能褪色了,但其文学光芒,越来越辉煌。
汉朝有个才子,叫贾谊,写了一篇“治安策”,也叫“陈政事疏”,劝汉文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这个就不说了,说他的文学意义吧。它的文学意义何在呢?汪洋恣肆,犹如无边大海,金圣叹感叹说:少年子弟把贾谊的治安策读一万遍,就会写出神一般的文章。
其实,讲的就是从语言角度,从写作角度,反复训练,反复熟悉,然后化为内功,爆发。
别忘记了,国学的很大成分是文学,学了它,不只是让你的孩子有礼貌,有涵养,同时也要有飞扬的文采,璀璨的文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