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国学
本刊记者 华少君
最近有一条消息,祖国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连战夫人到场祝贺,引了一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是引得很应景。然而,在上海一家媒体的报道中,这句唐诗却成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堂皇地上了大标题,贻笑大方。这样的失误,让人怀疑编辑们可能是极少翻检古典诗词,连这样并不生僻的唐诗也未曾谋面过。
在与台湾知识分子接触后,不少大陆知识分子感慨和惭愧:台湾同胞言谈中常常“孔孟庄老”、“之乎者也”地引经据典,这在他们视其为常识,而原本应该张口即来的我们却很陌生,先圣先贤的经典塑造出了不失传统的现代台湾知识分子,大陆知识分子的“传统味”却已经淡而又淡了。
于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如果在国人中传承国学,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思考的问题。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正是这方面和努力。与此相关的是,我国将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像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一样,在全球传播汉语文化。
调查 :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
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等网站近日联合举办了“作为中国人,你离国学有多远?”为主题的大型调查,一万两千多网民参加了此次调查。
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学在当代遭遇了严重危机,应该采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其中,认为国学在当代中国发展危机重重的占到了65.64%,认为完全没有危机、很兴盛的只占1.47%。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的地区差异性调查中,有43.74%的人认为台湾在继承发扬国学传统方面做得比较好,认为祖国大陆做得比较好的只占11.39%,而认为"都不怎么好"的占到了20.4%,认为"都很好"的仅占0.96%。
而在“您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答案有些令人吃惊:有69.65%的人选择了“自学”,占据被调查人数的第一位,而占据第二位的“学校教育”选择的人有51.42%,而仅有17.46%的被调查人将“家庭教育”选为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徐友渔认为,近70%的人靠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这是个很有趣的答案,它反映了我国教育目前的现实,但这种情况一下子也扭转不过来。“这种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学校的教育功能必须加强,有了名师的指点肯定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国学所涉及的内容。”
在“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的”调查中,高达84.14%的人认为应该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须课程,“整理出版经典的中华古籍,价格优惠让人人买得起”的支持率也达62.09%,此外,高考应设立国学修养综合试卷、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大力推广"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定期搞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华国学知识”大赛等建议也获得了30%以上的支持率。
徐友渔认为,目前的国学状态确实可以用“危机”来形容。“国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的发展实际上还是比较好的,这一点我和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意见是不同的。但到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内地在对国学的某些内容就开始否定的,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国学的内容。”他介绍说,他在和一些台湾的学者交流的时候,感觉两地学者的国学根底差别还是很大的。他表示赞成在中小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国学院:国学大师在这里起步
但令人幸喜的是,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学内容还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多接触这类知识。在“如果有人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班,您或者您的孩子会去听吗?”的问题中,选择“可能会”和“我们都会去”的分别占到了37.01%和36.47%,而表示“自己不去会让孩子去”只占到6.7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吸引力,人们不喜欢了,而是现在很多老百姓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学习国学的机会不多。其实传统文化中很有魅力的东西没有机会展示给大家,不被人们所了解。”他认为,国学的重振与传承,再也不能停留在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形上了。二十世纪初以来,面对欧风美雨的激荡,大行其道的反传统思潮使国学研究在经历了局部瞬间辉煌之后即归于沉寂,甚至在不少重要方面几近中断。如今,重新审视国学与振兴国学,已成为中国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
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宣布,该校决定成立国学院,承担国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招收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学员。并聘请八十一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院长。
纪宝成介绍,人大国学院将培养学贯中西的国学研究者,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又掌握现代知识体系,使国学文脉得以脊续,精神获得传承。他们将是能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国学研究和教学,以及其他相关实际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社会上这种人才可以说太少了。中国过去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虽然学术的整体性不如西方,但其学术的底蕴和文化的魅力恰恰在此。中国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学术制度,将文史哲分裂开来,各学科壁垒森严,培养不出国学的大家来。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组建是培养国家缺乏的国学方面的人才,是站在当代世界的时空范围来定位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方向的,绝不是仅仅钻故纸堆。我们不敢讲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而未来的国学大师有可能从这里起步
国学院能重振国学吗?
就在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际,学界也展开了是否需要重振国学的大讨论,在一片对成立国学院的赞扬声中,也有些学者提出了异议,
上海学者王晓渔认为,20世纪20年代,北大和清华相继设立国学研究机构并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条件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都受过完整的国学教育”,因此,今天的人民大学国学院受人力的影响,“将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钟叔河不太相信国学有危机。他说,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首创,早在解放后,北大就有古典文献专业,5年制本科,杨牧之就是那里的学生。古巴比伦文字都有人破译,国学继承难道会无人吗?有人说,从小孩子起就要读《三字经》,照过去那样要他们背诵。我们当时从初一起就只读文言文,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读不通的,就是能背诵也没用,写不了文章。国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客观事实,有兴趣有天分的人自然会去研究它,根本不需要这样(办国学院)来培养。
作为人大国学院院长冯其庸认为“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学生们大一大二要好好打基础,没有合适的课程,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国学院不可能办好。国学院请老师,一定要请真正的名师,人大要是自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老师,一定要舍得花重金请名师至于目前社会上关于国学的一些争论,冯先生表示,“有人问我让小孩子读经有什么用。我回答说,我小学五年级读经,现在觉得还有用。大家现在争论什么是国学,国学包括什么内容,与西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说我们把传统的精华抓住,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就行了,这比回答国学概念更重要!”
发表评论